大海啊, 我的故鄉!

老頑童。愛好文學,曆史,地理,經濟,哲理,時事,回憶,笑話,唱歌,電影,種菜,養雞,遊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個人資料
老生常談1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葉 泉 宏 :抗美援朝誌願軍軍火補給之研究(1950-1953)

(2016-04-03 08:47:33) 下一個

抗美援朝誌願軍軍火補給之研究(1950-1953)

葉 泉 宏

http://ir.lib.a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910/1/%E6%8A%97%E7%BE%8E%E6%8F%B4%E6%9C%9D%E5%BF%97%E9%A1%98%E8%BB%8D%E8%BB%8D%E7%81%AB%E8%A3%9C%E7%B5%A6.pdf

葉 泉 宏 真理大學觀光係副教授

一、前 言

抗美援朝戰爭是冷戰時期最重要的熱戰之一,中共雖然號稱派遣誌願軍參 戰,實際上卻是全國總動員,也促使戰爭走上和談解決之途。然而,長達三年的 戰爭,如果沒有堅實的後勤支援,也經不起巨大的損耗,更不可能支撐起長期的 戰爭需求。因此,對於韓戰時期中國大陸這個後勤整備區在武器裝備上的因應支 援實況,值得加以深究。尤其是中共剛剛結束解放戰爭的重大戰役,在武器裝備 上正處於五花八門、雜亂無章的局麵,如何在短期內加以調整,以因應國際戰爭 的需求,實在是當務之急。 儘管如此,單憑中國破舊的武器裝備,想擊敗武力強大的聯軍,猶如癡人 說夢,更不可能。因此,在武器裝備的安排上,勢必有更新的做法,才足以因應 時局、扭轉頹勢,使戰爭得以平分秋色,趨向和談停戰之途。本文之作,主要是 依據中共相關後勤檔案,從:

1 中國的軍火生產與補給;

2 蘇聯的軍火採購與換 裝等兩個角度,來考察中共誌願軍軍火補給的狀況與困難,並剖析中共誌願軍在 此補給過程,戰力如何提昇。希望藉由此課題,吸引更多學者投入韓戰的相關問 題研究中。

二、誌願軍參戰前的武器整備

在 1950 年6月 25 日韓戰爆發之際,中共仍在各地進行如下的軍事活動:

(一) 越南戰場:根據越南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共向越南派遣政治顧問團和軍事顧問 團,並向越南軍民提供物資裝備援助,以對抗法國統治者的殖民地戰爭。

(二) 準備解放台灣: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定,解放台灣作戰任務,由第三野 戰軍承擔,海、空軍全力配合。1949 年底,三野決定所屬部隊除擔負剿匪和地 方警備任務者外,主力 12 個軍共 50 餘萬人全部參加攻台作戰,並進行渡海登陸 作戰訓練。

(三)以二野第 18 軍張國華部為主力進攻西藏:由於中共採取『補 給重於作戰』方針,進行物資供應的各項準備,克服重重困難,把數以萬噸計的 作戰物資運進西藏。結果人民解放軍於 1950 年 10 月 7 日攻進西藏,西藏政府 不敵,1951 年 5 月 21 日於北京被迫簽訂『和平解放西藏辦法』,10 月 26 日解放軍進駐拉薩,西藏正式解放。

(四)清剿土匪武裝:從 1949 年 5 月開始,至 1953 年止,中共中央軍委先後抽調了 39 個軍 140 多個師大約 150 萬人的兵力,執行 清剿殘存土匪武裝的任務。

儘管如此,準備解放台灣的工作,仍然是現階段中 共軍事最重要的課題。 在美國軍隊正式參加韓戰後,中共有鑒於東北防務空虛,擔心朝鮮半島的戰 火延伸到中國東北,乃在 1950 年 7 月 7 日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召開保 衛國防問題第一次會議,會中決定,立即抽調位於中原地區的國防機動部隊四野 第 13 兵團等部隊北上,在中朝邊境地區集結,組成東北邊防軍,擔負保衛東北 邊防和在必要時援助朝鮮人民的任務,並規定:一旦邊防軍參加韓戰,則『改穿 誌願軍服裝,使用誌願軍旗幟』。

東北邊防軍的指揮機構編組:以準備攻台灣的

三野副司令員粟裕為司令員兼 政治委員、

四野的 12 兵團司令員蕭勁光為副司令員,

以四野的前特種兵司令員 蕭華為副政治委員,

四野後勤部副部長李聚奎為後勤司令員。

為了加強指揮部隊 作戰的能力,以第 15 兵團部與第 13 兵團部對調番號,以第 15 兵團部為基礎組 成新的第 13 兵團部,

以 15 兵團司令員鄧華為 13 兵團司令員、

賴傳珠為政治委 員、

解方為參謀長、

杜平為政治部主任,

指揮 13 兵團所轄的第 38 軍、第 39 軍、 第 40 軍以及第 42 軍、砲 1 師、2 師、8 師等部隊。

由四野特種兵司令員萬毅指 揮特種兵部隊,

以東北軍區副參謀長段蘇權為司令員組成東北空軍司令部。

東 北邊防軍初步安排的兵力為:

表 1 東北邊防軍部隊編製實力統計表 1950 年 7 月

部 隊 別 編 製 人 數 13 兵 團 部 1400

38 軍 49015 , 39 軍 57907,  40 軍 50916, 小 計 159238 ;

42 軍 47857, 

砲兵司令部 1000,  砲兵第 1 師 9487,  砲兵第 2 師 9233,  砲兵第 8 師 9499,  高射砲兵 4 個團 8134,  小 計 37353;

騎兵 1 個團 1100,  工兵第 6 團 2200,  汽車兵 3 個團 3000,  合 計 250748.

此際東北邊防軍的技術裝備,絕大部份是日式裝備和美式裝備,武器、彈藥、 車輛、馬匹、裝具不但種類繁多,型號複雜,而且損壞嚴重,技術落後,數量少, 不配套。根據當時的庫存物資的數量和國家的經濟能力,中央軍委先後調撥補充 槍枝、火砲等裝備。對於損壞的武器、車輛,部隊無力修理的,由東北軍區送工 廠修理。技術裝備的補充和修理,提高了技術裝備的完好率,增強了部隊的戰鬥 力。

1950 年 7 月 12 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從各軍區給東北邊防軍調撥彈藥 54 種,2 個基數,1600 多噸。8 月下旬,又決定從各軍區調撥槍彈 22 種,5 個基數, 砲彈 28 種,20 個基數,分別儲存在安東、輯安、鳳城、通化、本溪、梅河口、 瀋陽、四平這『四線八點』上。彈藥雖然達到規定的數量,但是,由於武器種類 繁多,型號複雜,數量很少的武器,其彈藥沒有儲備或儲備很少,無法有效利用。 在武器的充實上,中央軍委由東北軍區庫存撥發東北邊防軍:三八式步槍 2000 枝、輕機槍 459 挺、重機槍 69 挺、六零砲 179 門、八一迫砲 45 門、九二步砲 55 門,以湊足基本配備。 當時中央軍委對於彈藥的基本配置數量規定如下表所示:

表 2 軍委規定彈藥基數表

名 稱 數 量(每個基數)

步馬槍彈 40 發,  輕機槍彈 500 發,  重機槍彈 1000 發;

100 迫擊砲彈 40 發,  九一式擲彈 25 發,  50 式擲彈 25 發,  60 式迫擊砲彈 40 發, 

81 迫擊砲彈 40 發,  82 迫擊砲彈 40 發,  120 迫擊砲彈 20 發, 150 迫擊砲彈 20 發,

平射砲彈 30 發,  戰防砲彈 30 發,  戰車砲彈 30 發,  九二式步兵砲彈 30 發,

山砲彈 30 發,  野砲彈 30 發,  榴彈砲彈 30 發,  手榴彈 ( 每人)4 個.

資料來源:邊防軍軍械工作上幾項工作附表

1950 年 10 月 7 日美軍在開城地區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14 10 月 8 日毛澤東 簽署發佈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參戰的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 軍;任命中央軍委會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兼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 德懷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以東北行政區為總後方基地,所有一 切後方工作供應事宜,以及有關援助朝鮮同誌的事務,統由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 治委員高崗調度指揮並負責保證之。

10 月 10 日中央軍委會議決定從各軍區抽 調幹部,成立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部,抗美援朝戰火自此點燃了。原先安排的 參戰部隊在出動後,又增加第 50 軍和從天津調來擔任戰役預備隊的第 66 軍加入 戰局,總兵力由 25 萬增加至 29 萬人,部隊來源也從四野擴及華野,但是兵力 的增加也造成後勤補給的沉重負擔。

三、誌願軍後勤補給的困難剖析

1950 年 10 月 19 日晚誌願軍渡過鴨綠江時,朝鮮的戰爭局勢發生重大變化。聯 軍已經佔領平壤、元山,並分兵向中朝邊境疾進。誌願軍在彭德懷指揮下,發動 了五次戰役:

第一次(1950 年 10 月 19 日—11 月 5 日)、

第二次(1950 年 11 月 25 日—12 月 24 日)、

第三次(1950 年 12 月 31 日—1951 年 1 月 8 日)、

第四次 (1951 年 1 月 27 日—1951 年 4 月 21 日)、

第五次(1951 年 4 月 22 日—1951 年 6 月 10 日)、將聯軍驅逐至北緯 38 度附近,取得重大的勝利。

但是,連續經 過五次大戰役,又渡過嚴冬,歷時九個月,既無空軍,又缺高射砲掩護,聯軍利 用飛機轟炸,長射程大砲晝夜轟擊,誌願軍在白天根本不能行動,也未曾徹底休 息,疲勞之極可以想見。而運輸線延長,物資供應非常困難。戰 鬥的和非戰鬥的減員,已接近部隊的半數,急需休整補充,準備日後再戰。到第五次戰役結束 時,誌願軍在朝鮮的部隊已有步兵 15 個軍共 45 個師,砲兵 7 個師,高射砲兵 4 個師,坦克 4 個團,工兵 9 個團,鐵道兵 3 個師和 2 個直屬團,加上其他單位, 共有兵力 95 萬餘人,比前三次戰役增加了一倍,特別是新入朝鮮的部隊有 30 個師改裝為蘇聯武器,大部份砲兵也改為蘇聯裝備,彈藥、油料消耗量比以前倍 增,後勤保障任務更加繁重。

在後勤工作上誌願軍麵臨許多困難,有待解決:

(一)敵機嚴重破壞、後勤損失巨大:誌願軍參戰時,中共的空軍才剛萌芽,仍 無作戰能力,因此,製 空權掌握在聯軍手中。聯軍中美國的空軍有 11 個聯隊、4 個大隊、4 個中隊,加上海軍航空兵 4 個大隊,共有各式飛機 1100 多架。此外 還有英國、澳大利亞、南非、以及南韓空軍的飛機計 100 多架。其中除以小部 份直接支援地麵部隊作戰外,大部份用於對誌願軍後方實施全麵控製與破壞,對 朝鮮北部的城鎮、工廠、車站、碼頭、道路、橋樑等重要目標進行毀滅性的全麵 大轟炸,企圖從根本上癱瘓誌願軍的後方運輸和摧毀朝鮮人民的供應力量。敵機 的嚴重破壞,使誌願軍裝備、物資受到嚴重損失,補給供應不足,後勤工作麵臨 極大困難。例如,三個後勤分部入朝鮮時有 735 輛汽車,到 11 月 15 日,被敵機 炸毀達 325 輛。各軍、師的損失也很嚴重。第 38 軍有汽車 120 輛,入朝鮮不到 10 天,即損失 91 輛,同時還損失砲彈 7768 發,槍彈 3 萬多發,糧食 15 萬 4 千 多斤,副食 2 萬 6 千多斤。

二)作戰地區生疏、後勤很不適應:個中狀況有:

1、氣候嚴寒:五次戰役進 行期間,正值冬季,東線山區氣溫達到攝氏零下 30-40 度,冰雪彌漫,由於缺乏 充足的禦寒準備,加上缺乏禦寒知識和經驗,從而發生大批凍傷,僅在第二次戰 役,東西兩線共產生凍傷 5 萬多人,大大高於戰傷。部隊發生嚴重凍傷,不僅直 接影響部隊的戰鬥力,而且加重了後勤醫療、搶救、後送任務和物資供應任務的 負擔。

2、語言不通:由於誌願軍大多不通朝鮮語,在開展群眾工作,利用當 地物資,瞭解有關情況,請求給予支援等事項中,都存在著重大障礙。

3、地 形生疏:由於道路崎嶇曲折,山區人煙稀少,有時難於分辨東西,後勤在前送物 資時,經常誤入歧途,走錯方向,從而影響任務的如期完成。

(三)戰役連續緊密進行、後勤保障困難:五次戰役間隔時間短,物資補給、傷 病救治後送困難。加上後勤沒有單獨的通信網絡,後勤機關與作戰部隊之間的聯 繫經常中斷,補給物資無法及時運交作戰部隊。

(四)供應線迅速延長、運輸工具嚴重不足:由於戰局發生重大變化,作戰形式 由陣地戰變為運動戰,供應線急劇延長了四倍,在敵機嚴重封鎖破壞的情況下,後勤車輛隻能擔負運輸任務的 60-70%。導致部隊沒飯吃,沒彈藥打,負了傷沒 法後送,使戰力急遽下降。

(五)組織機構不健全、後勤力量薄弱:東北軍區後勤部從 1950 年 8 月重新成 立以來,組織機構很不健全,人員缺額很大,尚缺幹部 1566 人,占編製人數的 54%,其中處級以上幹部缺 71 名,科級幹部缺 180 名,皆是中高階層的領導人 員。分部、兵站的人員大都是從部隊和地方機關臨時抽調和動員來的,沒有經過 必要的整頓和訓練,即倉促入朝鮮執行任務。這些人員雖然政治熱情高,工作積 極肯幹,但是,業務不熟悉,相互不瞭解,缺乏從事現代戰爭後勤工作的專業知 識和技能,沒有組織部隊後勤保障的經驗。兵站是後勤的供應實體,但隻有 100 多名工作人員,對上要接收、保管物資,保證物資安全,對下要分發、前送物資, 保障部隊需要。醫院、倉庫、運輸、裝卸部隊並不是兵站的建製單位,因此,顯 得任務重,矛盾多,工作極其繁重和忙亂。後勤本身沒有防空部隊,也沒有工程 部隊,更沒有裝備維修能力與裝卸能力,使後勤工作處於不利的狀態中。

此外,軍火補給也有其問題產生:

(一) 部隊出戰前從關內調來的彈藥,及原東北彈藥,大部為過去繳獲品, 年長日久,翻潮生銹;華北製造過去條件不好,質量很壞,加之保管 不良,發來之迫擊砲彈基本失用,待修或處理,現停發。

(二) 在朝鮮的軍械儲存多採取洞庫、露天存放、及在車皮中存放等,由於 潮濕漏水、與汽油等易燃物雜放等因素,彈藥容易失效,或者被引爆, 造成重大的損失。

(三) 未能確實掌握前方武器彈藥的消耗量,前運之軍火未能符合需求,形 成大量積存的現象,真正所需的彈藥有時供應不上。 這些皆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必須解決的後勤補給問題。

四、國產與外購---解決軍火補給來源的兩種手段 戰爭的續航力長短,全視國家軍事工業的強弱而定。中共軍事工業的萌芽, 可以追溯至八年抗戰時期。對日抗戰伊始,中共軍隊挺進淪陷區敵後,武器裝備 質量低劣,數量嚴重不足,乃決定發展軍事工業,自己製造武器彈藥,以便武裝 革命隊伍。

抗戰時期中共在敵後地區建立的軍事工業有:

(一)晉冀魯豫根據地

1、軍工部一所:主要生產步槍、〞五零〝迫擊砲彈、擲彈筒。

2、軍工部二所:主要生產〞七九〝步槍。

3、軍工部三所:主要生產步槍、擲彈筒。

4、軍工部四所:主要生產手槍、步槍、擲彈筒、〞六零〝迫擊砲彈。

5、軍工部柳溝鐵廠:主要生產手榴彈。

6、軍工部復裝子彈試驗廠:主要生產復裝子彈。

7、軍工部炸彈廠:主要生產地雷、手榴彈、砲彈殼。

(二)晉察冀根據地

1、第一連:主要生產〞七九〝步槍、刺刀。

2、第二連:主要生產手槍、刺刀。

3、第三連:主要生產擲彈筒、地雷、復裝子彈。

4、第四連:主要生產擲彈筒、地雷、復裝子彈。

5、第五連:主要生產復裝子彈。

6、第六連:主要生產手榴彈、砲彈殼、黑色炸藥。

7、第七連:主要生產手榴彈、砲彈殼、黑色炸藥。

8、第八連:主要生產手榴彈。

(三)晉綏根據地

1、第一兵工廠:主要生產步槍、擲彈筒、〞五零〝迫擊砲彈。

2、第二兵工廠:主要生產手榴彈、地雷。 敵後解放區的這些小手工業兵工廠,隻能生產部份輕兵器和和彈藥。

在中共 政權建立後,加上接收國民黨留下來的 11 個兵工廠。經過調整,也僅有 28 個 企業,39000 多名職工,其中工程技術人員隻有 1800 多名,技術水準低,生產 能力小,隻能少量生產修配輕武器和彈藥。不僅不能製造飛機、軍艦、坦克、大 砲,就連高射機槍、衝鋒槍也不能生產。彈藥也隻能生產少量的普通步機槍彈、 手槍彈和手榴彈。

華北軍區在解放戰爭中,於平津、太原、晉中等戰役裏,繳獲國軍一大批生 活物資和作戰物資,這批物資除補充部隊的缺額外,多餘的都由軍區後勤接收和 保管。華北用於對誌願軍的後勤支援,特別是武器、彈藥等作戰物資,主要是從 這些繳獲物資中調撥的。例如北平和平解放時,中共接收的國軍武器有:各種 槍枝 4.45 萬支(能用的占 30%);各種砲 850 門(能用的占 70%);各種槍彈 3972 萬發;各種砲彈 71.8 萬發;手榴彈 65 萬枚;各種炸藥 270 噸;各種引信雷管 67 萬個。

國軍遺留的武器裝備,對抗美援朝戰爭提供了直接的貢獻。

1951 年 2 月,中央軍委決定:從華北軍區給誌願軍調撥八二迫擊砲彈 15 萬發。

1952 年 3 月,中央軍委指示:從華北軍區給誌願軍調撥八二迫擊砲 400 門。 華北軍區後勤部根據中央軍委的上述指示,及時調撥和運送武器、彈藥。除武器 外,各種彈藥共計 7135 噸。

1952 年 9 月,總參謀部電告誌願軍並東北、中南、 華北、西南軍區和砲兵司令部:為了加強前線火力,決定增配步兵連武器,每個 步兵班增配衝鋒槍 3 支,每個步兵連增配輕機槍 3 挺、60 砲 1 門,每個機砲連 增配輕迫擊砲 1 門。以上 4 種武器的增配,

由華北軍區調撥 79 輕機鎗 693 挺, 60 砲 240 門,82 迫擊砲 380 門;

由西南軍區調撥 79 輕機鎗 500 挺,60 砲 100 門;

由中南軍區調撥 79 輕機鎗 2000 挺;

由東北軍區調撥 50 衝鋒槍 13660 支, 60 砲 51 門。

要求各軍區按數調撥,並將所有武器附件配備齊全,運至瀋陽南站 交由東北軍區軍械部接管驗收,轉送至前方。總計抗美援朝戰爭期間,

華北軍 區共補充前線:輕武器 7.64 萬餘支,各種火砲 427 門,槍彈 1500 萬發,砲彈 15 萬發,手榴彈 48 萬枚,炸彈 140 噸,鞍具 9989 盤,各種裝護具 20 餘萬件,工 兵器材 30 餘萬件,防化器材 1 萬餘件,直接購置的物資器材金額達 663 億元(舊 幣)。 抗美援朝戰爭的火力強大,在武器彈藥的消耗上甚為驚人。

依照當時中國的 軍事工業水準,隻能提供一部份輕兵器與彈藥,在重要裝備上則有賴於從蘇聯的 購買與援助。蘇聯當時尚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恢復時期,要迅速提供誌願軍 作戰所需要的新式武器裝備也有困難。1945 年 5 月蘇聯軍隊攻克柏林時,蘇軍 員額達到 1135 萬 6 千人,戰後復員 850 萬餘人,到 1948 年隻剩下 287 萬 4 千人, 因此大批編遣部隊的武器彈藥入庫封存,而現役部隊均已換裝性能更好的新武 器。

蘇聯同意向中國供應的陸軍武器,基本上都是庫存的舊品。 1950 年 11 月 7 日,毛澤東致電史達林,要求蘇聯於 1951 年 1 月至 2 月為 中國計畫用於朝鮮戰場作戰的 12 個軍共 36 個師提供步兵武器裝備,並隨電開列 清單:

蘇聯式步槍 14 萬枝,子彈 5800 萬發;

蘇聯式自動步槍 2 萬 6 千枝,子彈 8000 萬發;

蘇聯式輕機槍 7000 挺,子彈 3700 萬發;

蘇聯式重機槍 2000 挺,子 彈 2000 萬發;

飛行員用手槍 1000 枝,子彈 10 萬發;

炸藥 1000 噸。

此要求獲得 蘇聯政府的同意,後來並如期供貨,不過皆是蘇聯在二戰期間甚至戰前研製的 武器,是蘇軍淘汰的裝備。

1951 年 2 月和 3 月中國將這 36 個師的裝備先改裝了

第 19 兵團 9 個師、

第 20 兵團 6 個師、

第 9 兵團 3 個師、

第 3 兵團 9 個師、

第 13 兵團 4 個師、

第 11 軍 2 個師、

第 66 軍 2 個師的武器共 35 個師,

另 1 個師的武器作為補充消耗和分給軍校、軍區用作訓練。

其中部份武器分配是:發給第 20 兵團的蘇式輕裝備,計發馬槍 31944 支、衝鋒槍 5856 支、輕機槍 1608 挺、重機 槍 432 挺、一二七高射機槍 441 挺。第 9 兵團補發步槍 11979 支、衝鋒槍 2196 支。第 13 兵團發馬槍 15972 支、衝鋒槍 2928 支。由於蘇聯大幅減少騎兵部隊, 所以騎兵使用的馬槍被大量賣到中國來,當做步兵武器來使用。

此後,中國還陸 續向蘇聯政府提出其他軍事援助,和 60 個師的武器裝備訂貨的要求,在 60 個師 裝備運到後,其中 3 個師的裝備無償贈送給朝鮮人民軍,另一個師的裝備拆散 給各軍事院校作訓練用。這第二批裝備蘇聯武器的部隊,真正到朝鮮前線作戰 的僅有 3 個師,主要原因是裝備時間晚了,部隊全部換裝後抗美援朝戰爭已經接 近尾聲。

為了滿足前線對武器彈藥的需求,1951 年上半年由蘇聯進口彈藥 928 個車 皮,軍工局生產 331 個車皮,關內各軍區調來 310 個車皮。其中由關內調來之物 資大部是舊品,由蘇聯進口物資也有少數二次大戰之剩餘物資。因此,東北軍區 編組 60 人的檢查隊、20 餘技工、200 民工之檢修所,深入倉庫,進行檢查修理, 讓彈藥得以使用。所以,在彈藥的供應上絕非毫無問題的。 為了因應誌願軍防空作戰的需求,蘇聯在 1951 年底前提供 85 毫米口徑高射 砲 120 門、各種砲彈 229 萬 2 千 500 發、反坦克手榴彈 10 萬枚、火砲和牽引車 輪胎 1056 個。所以,韓戰期間蘇聯是中國軍事裝備的重要來源。

在國內外多元武器來源的資助下,到 1952 年 9 月,誌願軍主要武器同 1951 年 7 月相比,均有明顯增加:

野砲從 388 門增加到 507 門;

榴彈砲從 347 門增加 到 578 門;

高射機槍從 2291 挺增加到 2462 挺;

高射砲從 805 門增加到 988 門;

火箭筒從 752 具增加到 3028 具;

輕迫擊砲從 4717 門增加到 4899 門;

重迫擊砲 從 208 門增加到 241 門;

無後坐力砲從 443 門增加到 1030 門;

火箭砲從 73 門增 加到 162 門;

戰鬥機從 100 架增加到 450 架;

坦克由 125 輛增加到 160 輛;

運輸 車輛從 6860 輛增加到 10323 輛。

儘管誌願軍的武器裝備與聯軍相比仍處於劣勢 狀態,但作戰條件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蘇聯也同意在 1953 年 1—2 月提供火 砲 332 門,1—4 月提供各種砲彈 60 萬發。

在 1953 年共前運軍械物資 2615 車,其中彈藥 2179 車,計有子彈 196190062 發,砲彈 5296330 發,炸藥 4485523 斤,手榴彈 3069360 枚。武器及其附品 84 車,計各種槍 79664 支,各種砲 3782 門,各種觀測器材 918 具,火砲零件 143463 件,各種輪胎 798 隻。雖然誌願軍對武器和彈藥,已能充分供應,不過戰爭也 步入尾聲了。

蘇聯對中國的大規模軍事援助,不僅有力地保證中國新生政權的穩 固,而且還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以步兵為主的單一陸軍向諸軍兵種合成的現代化 軍隊轉化,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五、結 語

火砲與機槍的增加,大幅提昇中共誌願軍的攻守能力,也使戰爭走上拉鋸戰 的狀態。尤其是誌願軍空軍的參戰,以及防空火網的建立,明顯減少運輸過程的 損失。使誌願軍從參戰初期的糧彈匱乏,演變至戰爭後期的糧彈充裕,造成聯軍 進攻的困難。加以中共的人力優勢,有效彌補武器裝備的落後,也促使戰爭走上 和談解決之途。韓戰雖然在 57 年前結束了,但是,伴隨著新資料的不斷出現, 我們對這場戰爭的深入研究才正要開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