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鄉!

老頑童。愛好文學,曆史,地理,經濟,哲理,時事,回憶,笑話,唱歌,電影,種菜,養雞,遊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個人資料
老生常談1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武器裝備的進口和生產情況

(2014-11-08 13:24:24) 下一個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武器裝備的進口和生產情況

關於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的文章很多,但這些文章基本上是從政治或純軍事角度出發的,介紹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物力狀況的文章很少.在現代戰爭中,物力因素的影響極為重要,甚至可以說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決定性因素.本文專門介紹一下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的物力狀況.需要說明的是,文中所提到的數據有的當年有精確的記載,有的當年並無直接記載,而是根據其他相關資料推算出來的,誤差在所難免.

名詞解釋

山炮:國民黨軍和日軍對可拆卸的輕型榴彈炮的舊稱,口徑一般為75毫米,火炮身管較短,火炮質量較輕,全炮可拆卸成幾部份組件,方便人背馬馱,運到目的地後再重新組裝起來,由於便於運輸特別適合山地作戰,所以稱山炮.

野炮:舊稱口徑在100毫米以下的加農炮和榴彈炮(不包括山炮)的統稱,以75毫米野炮最常見.

戰防炮:反坦克炮舊稱,戰車防禦炮,用來防禦戰車的炮.(同理,戰防槍=反坦克槍) 
                        

抗戰時期國民黨的武器裝備進口情況                          

1937年7月抗戰爆發,武器彈藥消耗巨大,國民黨戰前所積攢的家底根本支持不了多久,能否得到充足的武器裝備成為決定戰局的關鍵.當時國民黨的武器來源有兩個:進口和自己生產.由於重工業基礎薄弱,國民黨兵工廠的水平是比較低的,不僅生產不了飛機和坦克,而且連最基本的槍支和子彈的生產能力也不能滿足需求.在當時的條件下,進口武器裝備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自清朝末年起德國就是中國最重要的武器進口來源地,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38年.抗戰前國民黨就通過進口德國武器裝備組建"德械師",國民黨從德國進口武器裝備所需資金主要用鎢礦砂,錫,銻,桐油等物資支付.

1937年7月抗戰爆發,國民黨加大了德國武器的訂貨量.在日本的強烈抗議下,1938年5月德國宣布停止對中國出口武器,最後一批武器於8月份運抵中國.從抗戰爆發到德國停止供貨為止,國民黨從德國進口的武器裝備包括:飛機12架,105毫米榴彈炮36門,迫擊炮800門,37毫米戰防炮500門,13.2毫米高射機槍300挺,機槍1萬挺,步槍5000支,駁殼槍2萬支,手槍4400支;150毫米炮彈6000發,105毫米炮彈3.6萬發,迫擊炮彈190萬發,37毫米炮彈50萬發,子彈1.6億發. 
 
抗戰爆發後的1937年8月21日,國民黨與蘇聯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便開始以貸款的形式向國民黨提供武器裝備,貸款由中國用礦產和農產品償還.蘇聯對國民黨的武器供應持續到蘇德戰爭爆發.

在這將近4年時間裏國民黨從蘇聯進口的武器裝備包括:飛機885架,坦克82輛,汽車1540輛,115毫米榴彈炮80門,76毫米野炮160門,76毫米山炮50門,高射炮270門,45毫米戰防炮50門,37毫米戰防炮380門,航空機槍120挺,重機槍1300挺,輕機槍5300挺,步槍5萬支,衝鋒槍3000支;航空炸彈3.11萬顆,115毫米炮彈12.68萬發,76毫米炮彈16萬發,45毫米炮彈7.5萬發,37毫米炮彈61萬發,高射炮彈31.44萬發,子彈1.84億發.

中國向蘇聯支付的物資包括:鎢礦砂31177噸,錫13162噸,銻10892噸,鋅600噸,汞560噸,鉍18噸,茶葉30293噸,生絲309噸,羊皮223萬張,羊毛14300噸,豬鬃6340噸,桐油8868噸)


抗戰爆發後國民黨還從歐洲其他國家進口了一些武器裝備(到貨量)

從英國進口:飛機36架,子彈1667萬發

從法國進口:飛機24架

從意大利進口:裝甲車101輛

從比利時進口:步槍5.4萬支,子彈3867萬發

從捷克進口:輕機槍1829挺,步槍5000支,子彈2600萬發

從瑞典進口:子彈1.18億發

從匈牙利進口:子彈1500萬發


抗戰爆發後的1937年下半年,國民黨得到了從美國運來的279架飛機和1205萬發子彈,這批貨是戰前訂購的.由於中立法案的製約,此後美國便停止了對中國的武器出口.1939年11月美國修改中立法案,可以向交戰中的國家出口武器,但必須以現金購買,自行運輸.租借法案出台前美國陸續向國民黨提供了4筆小額貸款,分別是1939年2月的桐油貸款(用桐油償還),1940年4月的錫貸款(用錫償還),1940年10月的鎢砂貸款(用鎢礦砂償還),1941年2月的金屬貸款(用鎢礦砂,錫和銻償還),這些貸款規定用於在美國購買除武器彈藥外的其他物資.國民黨買回了一些物資(汽車,油料,輪胎,汽車和飛機零件,工業器材等).1941年3月11日美國出台租借法案,向符合美國利益的國家提供援助,1941年5月6日美國宣布將中國列入援助對象,自此美國開始正式向國民黨提供軍事援助.

1937年11月國民黨動工修建滇緬公路,於1938年8月底建成,滇緬公路從昆明出發,至邊境小城畹町,然後向緬甸境內延伸至臘戌,與緬甸中央鐵路連接.進口物資可先運到緬甸仰光港,然後由中央鐵路運到臘戌,經滇緬公路運到中國.

1938年10月,中國的沿海通道已全部被日軍堵死.此時除進口蘇聯的物資可通過迪化(烏魯木齊)至阿拉木圖的中蘇公路直接運輸外,

進口其他國家的物資則要通過法屬殖民地越南或英屬殖民地緬甸.中越之間有滇越鐵路和桂越公路,中緬之間隻有一條滇緬公路.抗戰爆發後為了不得罪日本,法國禁止中國通過越南進口武器彈藥(其他物資可以).1938年11月法國又宣布禁止中國通過越南進口卡車和救護車,後同意在交稅的情況下限額通行.1939年9月中國通過越南進口的部份機器設備被法國掠奪.1939年11月日軍占領南寧切斷桂越公路,1940年6月17日法國向德國投降,成立傀儡政府.在日本的逼迫下,法國於1940年6月20日封鎖滇越鐵路,並於1940年7月3日拆毀滇越鐵路.法國投降後英國已被困在歐洲,為了討好日本保住自己在亞洲的殖民地,英國於1940年7月17日宣布封鎖滇緬公路3個月,1940年10月滇緬公路在封鎖了3個月後重新開放.

1940年9月23日日軍攻入越南北部,法國被迫同意日本在越南駐軍.從1940年10月28日起,日軍以越南北部的飛機場為基地,多次對滇緬公路進行轟炸.

1941年12月日軍開始進攻緬甸.1942年2月國民黨組建中國遠征軍赴緬甸與英軍聯合對日軍作戰,1942年3月8日日軍占領仰光港,滇緬公路的進貨入口被堵死.

1942年4月遠征軍作戰失敗,敗退下來的遠征軍一部分退回雲南,另一部分經過中美英協商轉移到了印度.在美方的安排下,轉移到印度的這部份遠征軍改稱為中國駐印軍,以印度為基地進行訓練.此後又陸續從中國調派一些軍隊入印度以擴充中國駐印軍,為以後的反攻作準備.

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後,美國緊急開辟從印度到中國的航線.物資先運到印度,然後由飛機穿越喜馬拉雅山高黎貢山橫斷山送到雲南或四川,由於沿途一係列高聳的山峰好像駝峰一樣,所以稱為駝峰航線.

駝峰航線飛行條件惡劣,事故率居高不下,物資運量很少.為解決中國的物資供應問題,中美決定合作修建中印路.1942年12月中印公路動工建設,公路從印度出發穿越緬甸北部原始森林至雲南畹町,與滇緬公路中國段連接.中國駐印軍與美軍和英軍經過聯合作戰逐步收複緬北地區,中印公路也隨之向前延伸.1943年12月沿中印公路開始鋪設中印油管.

1945年1月27日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勝利會師,中印公路全線通車.與此同時駝峰航線也加大了運輸量,1945年6月中印油管開始向中國輸油,物資運輸問題至此解決.

美國援助國民黨的物資如何分配由美國說了算, 美國決定物資優先用於緬甸作戰.物資運到印度後首先撥給中國駐印軍一部份,然後由駝峰航線運到中國,運到中國的物資重點供應中國遠征軍,剩下的留給國內作戰的國民黨軍隊.由於運輸不便,陸上交通恢複前美國援助的重炮隻能就近撥給中國駐印軍.以155毫米榴彈炮為例,抗戰期間美國總共隻給了國民黨36門,全部撥給了中國駐印軍.在緬甸戰事結束以前,國內作戰的國民黨軍隊武器裝備狀況基本沒有改善.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國民黨從美國得到的武器裝備的粗略數字:飛機1394架(包括美國駐華空軍的飛機),坦克108輛,裝甲車36輛,汽車約2萬輛,155毫米榴彈炮36門,105毫米榴彈炮約200門,75毫米野炮約100門,75毫米山炮約500門,37毫米戰防炮約300門,迫擊炮約2000門,火箭筒1030支,噴火器約150支,槍榴筒約6000支,14毫米戰防槍1269支,重機槍約1500挺,輕機槍約8000挺,步槍約15萬支,衝鋒槍約3萬支,手槍約3600支;各類炮彈約220萬發,火箭彈約6萬發,子彈約7億發. 
                     

抗戰時期國民黨的武器彈藥生產情況

抗戰爆發後國民黨兵器工業進行了內遷重組,大部分兵工廠集中到了重慶.受重工業基礎的製約,抗戰期間國民黨的兵器工業並無太大發展,但還是生產出了不少的輕武器和彈藥.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國民黨兵工廠累計生產:步槍約50萬支,輕機槍約4萬挺,重機槍約2萬挺,槍榴筒約6萬支,擲彈筒40909支,20毫米高射炮4門,37毫米戰防炮94門,60毫米迫擊炮約5000門,82毫米迫擊炮約7500門,120毫米迫擊炮約60門;子彈約11億發,手榴彈約2700萬個,槍榴彈約450萬個,擲彈筒榴彈約150萬個,迫擊炮彈約550萬發,75毫米山野炮彈約42萬發,20毫米高射炮彈約52萬發,航空炸彈約3000噸,地雷約80萬個.  

在這裏順便說一下抗戰時期共產黨的兵工生產情況.抗戰時期共產黨的兵器工業規模小,設備簡陋,原材料奇缺,因而武器彈藥產量很少.抗戰期間共產黨的兵工廠累計生產:長短槍11046支,機槍33挺,擲彈筒4155支,槍榴筒2196支,迫擊炮908門;子彈779萬發,手榴彈447萬個,擲彈筒榴彈37.7萬個,槍榴彈32萬個,迫擊炮彈28.4萬發,地雷19.2萬個. 

  
下麵詳細介紹一下抗戰時期國民黨各種武器彈藥的具體生產情況         

抗戰時期國民黨兵工廠累計生產步槍55萬支左右.

1928年太原兵工廠仿製成功日本38(明治38年,1905年)式步槍.抗戰期間太原兵工廠西遷後生產了少量38式步槍,總產量約1萬支.抗戰時期國民黨生產的步槍主要是漢陽式和中正式.除此之外浙江鐵廠還生產過4萬多支77式步槍,77式步槍為仿造中正式步槍,外形略有不同.

漢陽式:仿德國1888年式毛瑟步槍,1895年在漢陽兵工廠開始生產,1944年停產.

中正式:仿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1935年在鞏縣兵工廠開始生產.      

漢陽式與中正式步槍的曆年產量如下曆年產量如下.

1937年:漢陽式15000支,中正式45000支,合計60000支

1938年:漢陽式12000支,中正式38000支,合計50000支

1939年:漢陽式41500支,中正式30000支,合計71500支

1940年:漢陽式53814支,中正式20600支,合計74414支

1941年:漢陽式31500支,中正式7000支,合計38500支

1942年:漢陽式46600支,中正式17000支,合計63600支

1943年:漢陽式33100支,中正式34000支,合計67100支

1944年:漢陽式350支,中正式64500支,合計64850支

1945年1-8月:中正式53000支

抗戰時期國民黨兵工廠生產的輕機槍有兩種:仿瑞士啟拉利式和仿捷克ZB26式.

仿瑞士啟拉利式輕機槍於1939年停產,從抗戰爆發至1939年停產共生產約1900挺.

捷克ZB26式輕機槍是捷克於1926年開始生產的,該槍彈匣位於槍身上方,在國產戰爭題材的影視劇中經常見到這種機槍.1927年ZB26式輕機槍開始進入中國,到抗戰爆發時國民黨已有多家兵工廠在仿製生產這種機槍.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國民黨兵工廠累計生產輕機槍約4萬挺,曆年產量如下.

1937-1938年:仿捷克ZB26式2000挺,仿瑞士啟拉利式1600挺,合計3600挺

1939年:仿捷克ZB26式892挺,仿瑞士啟拉利式342挺,合計1234挺

1940年:仿捷克ZB26式1324挺

1941年:仿捷克ZB26式2440挺

1942年:仿捷克ZB26式6000挺

1943年:仿捷克ZB26式9391挺

1944年:仿捷克ZB26式10900挺

1945年1-8月:仿捷克ZB26式6000挺

抗戰時期國民黨兵工廠生產的重機槍有兩種:24式和30節式

24式重機槍:1888-1924年,金陵兵工廠仿製過多種版本的馬克沁式重機槍.1934年德國向國民黨贈送MG08馬克沁式重機槍的圖紙,由金陵兵工廠進行仿製,於1935年仿製成功,命名為24(民國24年)式重機槍.

30節重機槍:1921年10月10日漢陽兵工廠仿製成功美國勃朗寧M1917式重機槍(口徑改為7.92毫米),正好是民國10年10月10日,顧命名為30節.抗戰爆發後由於兵工廠搬遷等原因,30節重機槍的生產幾度中斷.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國民黨兵工廠累計生產重機槍約2萬挺,曆年產量如下.

1937年:24式626挺

1938年:24式1060挺

1939年:24式1971挺

1940年:24式2468挺,30節式514挺,合計2982挺

1941年:24式1860挺,30節式520挺,合計2380挺

1942年:24式1980挺,30節式310挺,合計2290挺

1943年:24式2680挺,30節式260挺,合計2940挺

1944年:24式2986挺

1945年:24式3063挺,30節式1737挺,合計4800挺

1934年漢陽兵工廠仿製成功日本大正10年(1921年)式擲彈筒,但產量很少沒有正式裝備部隊.1938年底已遷往重慶的陝西第一兵工廠籌備處在大正10年式擲彈筒的基礎上改進試製出新的擲彈筒,命名為27(民國27年)式擲彈筒,開始大量生產.擲彈筒可以看作是一種輕型簡易迫擊炮,口徑一般為50毫米,和迫擊炮相比省去了瞄準具和支架.由於沒有瞄準具,隻有經驗豐富的士兵才能精確射擊.1944年隨著60毫米迫擊炮的大量裝備,國民黨停止了擲彈筒的生產,累計生產40909支.擲彈筒榴彈的停產稍晚一些,截止1945年8月累計生產擲彈筒榴彈約150萬個.

槍榴筒的生產情況與擲彈筒相似,雖然抗戰前便開始生產,但產量很少.1939年國民黨兵工廠研製成功新的槍榴筒和槍榴彈,命名為28式槍榴筒和28式槍榴彈,與中正式步槍配套使用,截止1945年8月累計生產槍榴筒約6萬支,槍榴彈約450萬個.

抗戰爆發前國民黨兵工廠能夠生產82毫米迫擊炮和150毫米迫擊炮.抗戰爆發後由於鋼材短缺停止了150毫米迫擊炮的生產,82毫米迫擊炮的生產繼續了下去.1940年國民黨兵工廠將庫存的廢舊150毫米迫擊炮進行翻新改造,口徑改為152毫米,命名為29式150迫擊炮,翻造工作持續到1944年,具體數量不詳.1942年國民黨兵工廠參照法國造60毫米迫擊炮,試製出31式60毫米迫擊炮.1944年國民黨兵工廠參照法國造120毫米迫擊炮,試製出33式120毫米迫炮,1945年開始生產,當年生產94門.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國民黨兵工廠累計生產60毫米迫擊炮約5000門,82毫米迫擊炮約7500門,120毫米迫擊炮約60門.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國民黨兵工廠累計生產迫擊炮彈約550萬發,其中大部份是82毫米彈.1944年迫擊炮彈產量110萬發,為戰時最高峰.


抗戰時期國民黨兵工廠曆年迫擊炮產量如下

1937年:82毫米迫擊炮710門

1938年:82毫米迫擊炮1136門

1939年:82毫米迫擊炮960門

1940年:82毫米迫擊炮500門

1941年:82毫米迫擊炮760門

1942年:82毫米迫擊炮1381門,60毫米迫擊炮200門

1943年:82毫米迫擊炮1140門,60毫米迫擊炮1100門

1944年:82毫米迫擊炮1084門,60毫米迫擊炮2000門

1945年:82毫米迫擊炮500門,60毫米迫擊炮2870門,120毫米迫擊炮94門  

抗戰爆發前國民黨的兵工廠可以生產山野炮和榴彈炮,不過產量很少.抗戰爆發後由於鋼材短缺,幹脆放棄了山野炮和榴彈炮的生產,集中力量生產需要材料較少的迫擊炮.75毫米山野炮雖然停產了,但由於此前國民黨軍隊已經裝備了大量的75毫米山野炮,因此75毫米山野炮彈的生產仍然繼續了下去,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國民黨兵工廠累計生產75毫米山野炮彈約42萬發,最高年產量接近12萬發(1943年).

1938年5月國民黨兵工廠決定仿製德式37毫米戰防炮,向德國定購所需技術資料,機器設備和鋼材.由於交通受阻到貨較晚而耽誤了仿製工作,直到1941年才仿製成功,命名為30式37毫米戰防炮,生產了94門後因鋼材用完而被迫停產.1941年國民黨兵工廠仿製成功20毫米高射炮彈,使用進口原材料生產,1943年因原材料供應中斷而停產,累計生產約52萬發.1944年國民黨兵工廠仿製成功20毫米高射炮,共製造4門.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國民黨兵工廠累計生產子彈約11億發,平均每年1.3-1.4億發,而戰前的1936年子彈產量1.28億發,由此可以看出,抗戰時期國民黨子彈生產能力基本沒有增長.

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手榴彈產量有較大增長,1941年手榴彈產量505萬個,達到戰時最高峰.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國民黨兵工廠累計生產手榴彈約2700萬個.

抗戰時期國民黨兵工廠生產5-500公斤各種規格的航空炸彈.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計生產航空炸彈約3000噸.

抗戰爆發後為了防禦日軍進攻,國民黨需要大量的地雷,為此建設了專門的地雷生產線,地雷產量大增,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計生產地雷約80萬個.  


抗戰時期的軍用油料供應情況

現在的軍用油料主要是柴油和航空煤油,坦克裝甲車卡車用柴油,飛機用航空煤油,汽油用得很少.而抗戰時期的軍用油料主要是汽油,汽車和飛機都是用汽油,國民黨裝備的坦克也全部為汽油機坦克.抗戰爆發後汽油供應日趨緊張,采取了如下措施:開發甘肅玉門油田,利用玉門油田所產的石油煉製汽油;以甘蔗和雜糧為原料生產酒精,用酒精代替汽油;以桐油和菜籽油為原料生產代汽油;以煤焦油為原料生產代汽油.  

在汽油替代品的生產方麵,以煤焦油為原料生產的代汽油產量微乎其微,以桐油和菜籽油為原料生產的代汽油產量也很少,真正起到支柱作用的是酒精.

抗戰期間我國曆年汽油(包括代用品)供應情況如下

(1噸酒精大約可代替0.65噸汽油,1噸代汽油大約可代替0.8噸汽油)

1938年:汽油進口量45508噸;酒精產量912噸

1939年:汽油進口量64871噸;汽油產量11噸,酒精產量2412噸,代汽油產量9噸

1940年:汽油進口量65859噸;汽油產量200噸,酒精產量13595噸,代汽油產量100噸

1941年:汽油進口量82323噸;汽油產量573噸,酒精產量16128噸,代汽油產量85噸

1942年:汽油進口量79噸;汽油產量5202噸,酒精產量23420噸,代汽油產量406噸

1943年:汽油進口量150噸;汽油產量8331噸,酒精產量22150噸,代汽油產量1343噸

1944年:汽油進口量1739噸;汽油產量11108噸,酒精產量22487噸,代汽油產量289噸

1945年隨著中印公路的通車和中印輸油管線的建成,持續幾年的嚴重油荒宣告結束。

對於國民黨的軍工生產情況,我隻能說:國民黨沒有把其軍工生產放在優先地位,之所以這樣說,是根據國民黨軍工方麵的檔案得到的結論。  

根據國民黨方麵的檔案,在抗戰時期,國民黨方麵的主要彈藥裝備的最高年產量為:
步槍139200支,
機槍20400挺,
82迫擊炮2520門,
79步槍子彈252000000發

(由此可見,所謂的抗美援朝頭兩年用了1.2億發雜牌子彈的說法是何等可笑了),

山野炮彈780000發,
82迫擊炮彈2140000發,
手榴彈5100000枚,
60炮可月產350門,
60炮彈月產10萬發,

而到了內戰時期的1948年上半年,可月產
中正式步槍13000支,
輕機槍1000-1200挺,
重機槍500挺,
82迫擊炮250-300門,
60炮700門左右,
步機槍子彈2500萬發,
82迫擊炮彈10萬發左右,
60迫擊炮彈12萬發左右,

大致上,如果考慮到國民黨接受了沈陽等在日軍統治下的兵工廠之因素,除了60炮等少數裝備彈藥外,其軍工生產能力並未有發展,甚至有所退步,事實上,國民黨對兵工事業,除了在1946年花幾百萬美元購入了一些機械設備,並設立了1個子彈廠與1個戰車修理廠外,並未有大的擴展,直到1948年,因為戰爭消耗太大,國民黨投資40萬億元,擴充設備,要求下半年生產應達到,
裝甲車40輛,
各種迫擊炮3558門,
山炮12門,
輕重機槍4500挺,
火箭炮20門,
榴彈炮72門,
衝鋒槍5915支,
步槍6.655萬支,
榴彈筒1.2萬具,
火焰噴射器250具,
槍彈6046萬發,
迫擊炮彈73.35萬發,
炮彈15.5223萬發,
火箭彈4000發,
槍榴彈4萬顆,
手榴彈195.05萬顆。

但為時已晚,  作為對比,我們可舉出兩個例子,

1、在抗美援朝的二年零九個月中,中國各兵工廠生產各種槍械60餘萬支,子彈15萬億發,各種火炮9萬餘門(內無後座力炮2.36萬門),火箭筒7000餘具,炮彈(含火箭彈)1400餘萬發,手榴彈2300萬餘枚,炸藥6000噸以上。  

2、閻錫山在抗戰勝利後,收回太原兵工廠,分為西北育才機械廠,西北機車廠,西北修造廠,晉興機械廠等14個工廠,當時由於戰爭破壞及日寇掠奪,各廠均殘破不堪,且太原四周均為解放區,閻除了少量購入特種合金鋼及精密設備外,沒有任何外援,但閻大力發展軍工,在一年半的時間內製造了2000多台機械設備,為原有機械設備的數倍,如西北修造廠,日本投降時僅有機械設備78台,到1948年9月增至600多台,西北機車廠由157台增加到500台,現將太原解放以前之每月軍工生產數量列出如下:西北育才機械廠,75mm山炮由日本投降時的6門增產至15門,手榴彈9萬枚,山炮彈16000發,飛雷筒15000個,並可年產機械設備150台。西北機車廠,月產75山炮8門,150榴彈炮2門,榴彈3000發,自1948年2月到12月生產重步兵炮102門,西北修造廠,月產炮彈10800發,重機槍60挺,1948年共產重機槍650挺,輕機槍610挺,西北化學廠,可月產手榴彈3萬枚,炮彈40600發,飛雷3萬枚,1948年全年年產炮彈82520發,手榴彈1356221枚,地雷榴彈159084枚,晉興機械公司,月產迫擊炮彈10000發,擲彈筒400個,西北製造廠,月產步槍1200支。由此可見,太原戰役之所以會打得那麽艱苦,絕非偶然。  

或許有人會說:以年產數萬噸鋼鐵的工業基礎供養一支400萬人的軍隊,使之能常年進行一定強度的作戰,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是,即使與抗戰時期相比,國民黨的軍工事業也乏善可陳,在抗戰時期,國民黨年產生鐵3-4萬噸,鋼約10000餘噸,發電容量不足20萬千瓦,而且,所有的陸上通道均被堵死,僅靠“駝峰空運”這麽杯水車薪的接濟,也生產出了相當數量的軍火,而到了抗戰勝利後,鋼產量,發電容量等最少也增長了3-5倍,其軍工生產卻沒有多大發展。  

其實,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

1、國民黨輕視中共的實力,認為三至六個月就能打垮中共,即使在初期受挫後,也盲目樂觀,直到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後,才開始重視中共,

2、國民黨一向崇洋,如蔣介石在抗戰前就認為,自製武器不如向外購買,加上抱有美國一定會大力援助的想法,國民黨對於購買外上抱有美國一定會大力援助的想法,國民黨對於購買外國裝備往往一拋千金,而對進口機械設備以自製軍火則非常吝嗇,抗戰期間,國民黨的軍火工業之所以會有大的發展,是由於被日寇封鎖而逼出來。因為以上兩個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民黨對軍工生產一直抱著維持的態度,另外,國民黨的腐敗無能與內部爭奪也大大拖了軍工生產的後腿。直到軍事局勢趨於不利,美國又不願大規模物資援助國民黨,而是采取有限援助國民黨的方式,黃金外匯又將耗盡的情況下,才想起要大力發展軍工生產,但此時,己接近大決戰,而且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也己瀕於崩潰,己經為時太晚了。  

據不完全統計,在抗戰勝利至1949年底,國民黨共生產步槍近50萬支,機槍5萬多挺,各種火炮3.6萬多門,子彈近7億發,炮彈700多萬發(內迫擊炮彈約600萬發)手榴彈近2000萬枚,槍榴彈250萬發,飛機炸彈約15萬枚,擲榴彈60多萬發,擲彈筒8萬多具,槍榴彈筒近10萬具。
[Z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plum59' 的評論 :
歡迎光臨寒舍!
plum59 回複 悄悄話 聽說過國軍的斯柯達ZB26輕機槍。老兄對曆史軍事很有研究。佩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