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張鼓峰和諾門坎事件的再認識
軍事曆史1994年第2期
高培
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 是抗日戰爭時期, 日蘇兩國軍隊在中國領土土發生的兩起大規模武裝衝突。這兩起事件, 均以日軍的失敗蘇軍的勝利而告結束。這兩起武裝衝突是淮挑起的, 如何評論它的曆史作用? 長期以來, 我國史學界有關著述一直附和蘇聯的觀點, 認為兩起事件均是由日本挑起的。蘇聯教訓日本是履行國際主義義務, 支援了中國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筆者認為, 首先挑起這兩次武裝衝突的正是蘇聯而非日本, 其目的在於乘中日戰爭之機, 擴張領土, 奪取中蘇邊境的戰略要地。事實上, 蘇聯通過蘇口停戰協議迫使日本將其占領的大片中國國土劃歸蘇聯的版圖, 為實現蘇聯的戰時利益及保障其戰後在遠東的實力地位起了重要作用。
張鼓峰位於中朝交界的圖們江丘遊20餘公裏的東岸, 是一個海撥約150米的高地。站在山頂上, 可以清楚地看到蘇聯波俄特平原,晴日還可遙望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我) 附近。位於張鼓峰北麵2公裏多遠是高度略低於它的沙草峰。張鼓峰和沙草峰的東麵是長池這個地區曆來是中國的領土, 在吉林省環春縣管轄範圍之內。
(1) 按照1886年環春界約,邊境線通過張鼓峰東側山麓。
(2) 按照1909年由揮春邊務處員同駐洋館坪中國軍隊共同繪製的地圖, 邊境線通過位於張鼓峰東側的長池以東地區, 走向是由南到北。
(3 ) 1911年由俄國參謀部調查並繪製的(1 : 84000) 地圖, 邊境線與上述(2)中的邊境線相同。
(4)1915 -- 1920年東三省陸軍測量局發行的地圖中, 邊境線是通過比上述(1)中的邊境線略為偏東的地方。
(5) 1939年8月14日申報館出版的《中國分省新圖》, 吉林(1 : 300萬)輝春縣東部與蘇聯的邊境線, 是沿長池東岸劃定的。
這一切都說明, 在張鼓峰事件中, 蘇日兩國軍隊反複爭奪的完全是中國領土, 盡管蘇聯把長池叫哈桑湖, 張鼓峰叫紮奧焦爾納亞高地(意為湖對麵的高地) , 沙草峰叫無名高地。
日侵占中國東北並建立偽滿洲國後, 考慮到環春縣毗連朝鮮這一地理因素, 把防守該縣的任務交由駐朝日軍第19師團負責。1938年6月13日, 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遠東地區長官留希科夫大將, 從波謝特國境警備隊管轄的正麵地區逃越國境。7月1日蘇聯特別遠東軍改編為遠東方麵軍, 並調整了部署。7月9日, 在張鼓峰山頂西側出現了10餘名蘇聯上兵構築工事, 到7 月1日下午,人數已達40名左右。當時, 日本正集中兵力進行武漢作戰。7月15日, 日陸軍省陸軍次官東條英機打電報給第19師師稱:“關關於俄國人越境事。我們的政策是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如果俄國人不接受我們的條件, 也不撤退, 那時, 也隻有那時, 我們才應謹慎地考慮用武力把他們趕去。”( 〔美〕戴維· 貝爾加米尼: 《日本天皇的陰謀》中冊, 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882頁) 。日本在7月15日和20日兩次要求蘇聯把部隊從張鼓峰撤走。蘇聯的態度是:“ 日本政府沒有任何法律根據而要求蘇聯邊防人員撤出具有重要戰術意義的哈桑湖以西無名高地和紮奧焦爾納亞高地。( 《蘇聯軍事百科全書· 軍事地理》(6) , 戰士出版社198 3年版第358頁)。 7月29日上午, 約有10名蘇軍士兵越境進人沙草峰構築陣地。下午, 日軍以2 個排的兵力將其擊退接著, 又有約80名蘇軍越境深人沙草峰西側。7月30日起, 日蘇雙方展開對沙草峰張鼓峰等高地的反複爭奪, 並不斷增加兵力。日軍參戰總人數近7000人,火炮37門。( 〔日〕林三郎: 《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 吉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6 頁) 。蘇軍在8月5日前, “ 在戰鬥行動地域集結了15萬人。2 37門火炮、285 輛坦克。另有25 0 架飛機支援蘇軍部隊行動。”( 《蘇聯軍事百科全書· 軍事地理》(6), 第355頁)。 8月11日, 根據日方的建議,雙方停止戰鬥。蘇軍控製了張鼓峰, 占領了沙草峰; 日軍撤退到圖們江西岸, 放棄了一向堅持的邊界線。在簽署協定書時, 蘇方主張采取條約形式; 日方認為這次事件歸根到底是滿蘇之間的問題, 主張采取諒解事項的形式。結果蘇聯輕而易舉地從日本帝國主義手中奪去了中國大片國土。
關於張鼓峰事件的意義, 日本戰史叢書寫道: 當時日軍參謀部認為, 蘇軍在張鼓峰作戰的意圖在於牽製日軍的漢口戰役, 結果證明,“蘇軍並無大舉出動之意, 於是得以消除後顧之憂, 實施對華作戰。”( 〔日〕《大本營陸軍部》(1),朝雲新聞社1969年版第561頁)。 曾任日軍參謀部俄國科科長的林三郎後來回憶道: “現在看來, 認為斯大林寧可使蘇軍流血犧牲也要拽日軍‘後腿’ 的看法, 似乎過高地估計了中蘇關係的密切程度。” ( 〔日〕林三郎: 《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 吉林人民出版社1 979年版第87 頁)。
諾門坎事件的曆史背景更複雜。諾門坎事件, 蘇聯稱哈拉哈河戰役, 是在中國外蒙古東部與黑龍江省交界的哈拉哈河(哈勒欣河) 以東諾門坎地區進行的。蒙古一本來是中國的一部分, 稱外蒙占。外蒙古東部與鄰省的分界線是哈拉哈河。中國的申報館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 814日月出版的《中國分省新圖》中, 政治區域圖(l: 1800萬)、蒙古(1:750萬),黑龍江(1 : 500萬) 都標明是以哈拉哈河為界; 中國的軍事參謀部地形考察隊1918年繪製出版的《外蒙古邊界圖》(1 : 10萬), 也是以哈拉哈河為界;就連沙俄外貝加爾測量隊1906年繪製的地形圖(1 : 8. 4萬) , 也劃的是以哈拉哈河為界。日本帝國主義浸占中國東北, 炮製偽滿洲國後, 便把中國內陸省區的這條分界線視為國界。當時的外蒙古已在蘇聯的控製之下, 雖然在1924 年簽訂的《中蘇協定》中規定: “ 蘇聯政府承認外蒙古為完全中華民國之一部分, 及尊重在該領土內中國之主權。( 《現代國際關係史》,知識出版社1986年版第106 頁)。 但根據蘇方的解釋, 未能明確寫上廢除1912 年1月3日沙俄和外蒙古當局在庫倫簽訂的《俄蒙協約》。這實際上完全保留了俄國在外蒙古的既得利益, 承認外蒙為獨立國家, 蘇聯得以在蒙古駐軍, 並幫助其編練軍隊。遠在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前, 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曾就劃分兩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問題, 分別於1907年7月、1910年6月和1912 年7月簽訂過三次密約, 其中都有日本承認俄國在外蒙古擁有特殊利益的條款。俄日第三次密約甚至把俄國的擴張區域從外蒙古伸向了內蒙古西部。1935年6 ---7月間, 日本通過《秦土協定》和《何梅協定》, 攫取了中國冀察兩省的大部主權, 使華北門戶大開, 接著又策劃華北五省自治運動” , 並加緊侵略內蒙古。7月25日, 日本關東軍參謀部製定《對內蒙措施要領》, 確定要擴大和加強內蒙古的“親日滿區域” , 隨著華北工作的進展, 使內蒙“ 脫離中央而獨立” 。1 936年2月1日,日本唆使德王成立“ 察哈爾盟公署” , 12日德王成立“蒙古軍總司令部” , 自任總司令。3 月12日蘇聯不顧中國政府反對, 踐踏1924 年的《中蘇協定》同外蒙古簽定互助議定書, 聲稱他們一旦遭到武裝進犯, 將“相互給予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一切援助。( 《蘇聯外交政策史》上卷,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381 頁)。 同時, 蘇聯加強了遠東軍備, 並繼續向新疆擴張勢力。很顯然, 1939 年發生的諾門坎事件,正是蘇聯繼承沙俄擴張政策, 同日本爭奪在中國的勢力範圍的鬥爭的繼續和發展。
1939 年5月11日, 外蒙古軍邊防騎兵到哈拉哈河東岸巡邏, 與偽滿邊防隊發生武裝衝突, 被迫退回西岸。爾後, 外蒙古軍又越過哈拉哈河, 並在東岸修築工事。5 月28日, 日本關東軍組成山縣支隊共200 餘人, 在第12飛行團的支援下向哈拉哈河推進, 遭到蘇蒙軍的猛烈反擊, 損失嚴重, 於5月31日奉命撤回。7月8 ~ 1 1 日, 2 4 ~ 2 5 日, 日軍又多次發起新的進攻, 也均未奏效。諾門坎地區的衝突規模越來越大。雙方在作戰地域投人了更多的兵力準備決戰。8月4日, 日軍編成第6 集團軍(司令官荻洲立兵中將), 兵力約5.9萬人, 另有一部編在偽滿軍隊之內, 總兵力約7.5萬人、500火炮、182 輛坦克, 還有300餘架飛機支援戰鬥。與此同時, 蘇蒙軍隊合編為第1 集團軍級集群(司令員朱可夫將軍)計有兵力約5.7萬人、542門火炮和迫擊炮、498輛坦克、385輛裝甲車, 並有515架飛機支援該集群。8月20 日, 蘇蒙軍隊在炮火和航空火力準備之後, 采取正麵牽製與南北兩翼合擊的打法, 在哈拉哈河以東諾門坎地區向日軍發起猛烈進攻。經4天戰鬥完成了對日軍的合圍。至8月31日, 被圍日軍除200餘人突圍外, 全部被殲。9月9日, 日本駐蘇大使向蘇聯表示願意簽訂停戰協定, 蘇聯也由於忙於歐洲戰事而不願再打下去。戰役結束後, 蘇日取方再次無視中國主權, 進行邊界談判, 並於9月15日按照蘇聯實際控製線達成協議。1940年6月9日, 蘇日就外蒙古和偽滿邊界問題締結了協定。這條邊界線由哈拉哈河向黑龍江境內推進了約40 公裏。據美國《生活》雜誌記者戴維· 貝爾加米尼紀載, 蘇軍占領了一條64公裏寬32 公裏深的狹長地帶。這是一塊麵積達20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
蘇聯宣稱: 這次戰役“ 蘇軍光榮地履行了自己的國際主義義務” , “ 促進了中國人民民族解放鬥爭的開展。” 、《蘇聯軍事百科全書·軍事魂理》(6), 第357頁) 對於蘇軍打擊日本侵略軍的行動, 中國人民一向表示欽佩, 並且永遠不會忘記。但是, 也不能不指出, 蘇軍擅自人侵中國並侵占中國大片領土是違背國際關係準則的。 因為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首要的一條就是尊重領土主權完整和不可侵犯。後來, 蘇聯又同日本及美英等帝國主義搞秘密交易, 通過《蘇日中立條約》和《雅塔協定》, 把擁有156.65萬平方公裏的外蒙古從中國肢解出去, 變成蘇聯的衛星國。中國政府迫不得已接受這種國恥, 於1946 年1月5日承認外蒙古獨立。另外, 蘇聯還於1944年把位於外蒙古西北部的中國唐努烏梁海(5旗4 6佐領, 略小於黑龍江) 地區, 並入蘇聯版圖(今稱圖瓦), 中國政府迄今未予承認。(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56年版第857頁)。 1945年6月27日, 蔣經國奉蔣介石之命, 以個人身份會見斯大林談外蒙古問題時, 有一段對話講到了問題的實質。蔣經國說, 我們中國八年抗戰, 就是為了收複失地, 今天日本還沒有趕走, 又要讓出外蒙古, 有違抗戰的本意斯大林說, 外蒙古對蘇聯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必須與蘇聯保持密切的關係他又說, 條約是靠不住的,中國能否與蘇聯長期保持友好, 很難說, 況且還有美國勢力的存在, 所以外蒙古必須獨立。( 《中國外交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07頁) 在大國強權政治壓力下, 中國政府被迫承認了外蒙古獨立。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屈辱的一頁。
靠日本成立"大東亞共同體"?
這是亡國滅種的思想!
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