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鄉!

老頑童。愛好文學,曆史,地理,經濟,哲理,時事,回憶,笑話,唱歌,電影,種菜,養雞,遊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個人資料
老生常談1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草原烽火》的誕生

(2014-10-10 14:57:37) 下一個

《草原烽火》的誕生

來源:中華讀書報 作者:石灣            


烏蘭巴幹

原中青社文學編輯室部分同事合影。前排左起為蕭也牧、
沛霖、張羽、王立道、江曉天、韋鍾秀、畢方,後為唐微風。

著名演員劉曉慶在《我的路》一文中曾這樣回憶:“我酷愛讀書。小學三年級我開始讀長篇小說。讀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草原烽火》。每逢寒暑假,母親總要抱好多書回來,讓我讀完。而我每次都貪婪地讀。喜歡的書便愛不釋書,時常讀到天亮。”

《草原烽火》是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與《科爾沁戰火》《燎原烈火》,合稱為《草原三部曲》,以高度的熱情歌頌了共產黨領導蒙漢人民對日寇統治下的封建王爺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作者烏蘭巴幹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少數民族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他從1949年10月開始創作《草原三部曲》,曆經近8年,到1956年底,這部長達130萬字的作品才得以完成。除《草原三部曲》外,烏蘭巴幹還出版了《牧場風雪》《初春的山穀》《草原上的老摔手》等十餘部中短篇小說集。其中短篇《馬場主任》《草原上的馴馬姑娘》等獲得過短篇小說獎。 

1961年10月,老舍先生在《內蒙風光》一文中曾提到,“烏蘭巴幹同誌在《草原新史》短篇小說集裏描寫了不少近幾年來牧民生活的變化,文筆好,內容豐富,值得一讀。”其實,烏蘭巴幹的早期作品,尤其是《草原烽火》初稿,文筆並不能稱之為好。他的寫作水平,完全是在責任編輯唐微風的全力扶植下,才有了飛躍性的提高的。2007年,在我采訪中青社原文學編輯室主任江曉天時,他特意地提到了與他共事十年的唐微風:“1960年我被整下台,不久他被下放到山西省永濟縣。他自幼患有殘疾,跛一腿,人極聰明,好強、好勝,孤身一人,又不善料理自己的生活,在三年困難時期,被迫離職,回到了上海。1964年,吳小武(蕭也牧)從一位同誌處聽到他的消息,告訴我說,唐微風離職時隻拿了800元,回上海寄居一親戚家,不久,退職費花光了,生活無著,隻好在馬路上為行人擦皮鞋。小武怕我不相信,說是在團中央係統工作過的一位同誌,認識唐,到上海出差,親眼看見的。這位同誌想過去和他打招呼,被淪落如此地步的唐微風發現,提起擦皮鞋的小木箱、小板凳躲開了。說者聽者都感到一陣淒涼、酸楚。之後,又聽說,唐微風已悲慘離開了人間。”

江曉天還遺憾地告訴我,前些年他寫了一篇5000字的懷念唐微風的文章,剛寫就,正巧老部下黃伊登門拜望,就給黃伊看了。熱心的黃伊就把稿子拿走,說由他去聯係刊物發表,沒想到不久黃伊就因突發心髒病去世了,那篇懷念唐微風的文章也不知他給了哪家雜誌,下落不明了。而此刻的江曉天已骨瘦如柴,再也無力提筆寫東西了。因此,當江曉天逝世之後,我去看望李茹時,就問那篇懷念唐微風的文章是否找到,李茹說:“去年一位出版界的老朋友來看望曉天,帶來了一本雜誌,《出版史料》2003年第1期,把曉天的文章登出來了。黃伊沒來得及把這本刊物送來,就匆匆走了……”江曉天在這篇題為《不該被遺忘的人》中,深情地寫道:

1958年初,編輯部收到烏蘭巴幹的長篇小說《草原烽火》修改稿,我看後,覺得有一定基礎,但文字加工量很大,考慮作者是少數民族青年,從他在《作品》上發表的《火燒王爺府》這一章來看,經過編輯加工,是可以改好,就決定采用。誰來擔當責任編輯,我想到了唐微風,一是語言文字功底好,又無家室之累,可以全身心投入。找他一說,就非常痛快地答應了。於是,就通知烏蘭巴幹來京,在唐微風住的寬街宿舍小樓上,給作者騰出間空房住下,兩人同住一處便於隨時商量,加快修改、加工的速度。烏蘭巴幹當時是用蒙語構思,漢文寫作,語匯貧乏,常常詞不達意。比如“凝視”,他不知這個詞語,竟用了好幾句、一百多字來表達,別人不琢磨還看不明白,可見加工量之大,難度之大。唐微風從早到晚,和作者麵對麵對話交流,一段一段,一句一句,甚至逐個詞語地耐心領悟其意,然後用簡經常練、生動形象的語言重寫。經過近八個月的奮戰,終於把四十多萬字的原稿,修改成文筆明快流暢的三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這樣的編輯加工,恐怕在出版史上是一奇跡!唐微風為此還放下了他與上海少兒社約定的用白話選譯《聊齋誌異》的工作。1959年反右傾運動一來,他剛開始繼續進行的《聊齋誌異》選譯工作,被迫再次停下。接著挨整,下放青年印刷廠車間勞動,1960年又被下放到山西省永濟縣農業局當一名幹事。

《草原烽火》出書後,受到廣泛好評,葉聖陶老人撰寫長篇評論。有傳說,毛主席也看了,並予稱讚(無從查實,但京劇院1959年改編現代京劇上演過,是確有其事)。最近報刊披露一條消息,一家出版社出版茅盾評點過的長篇小說,其中有《草原烽火》,但曾為此書編輯出版作出重大貢獻的責任編輯唐微風卻無人知曉。他生前,從不計較,甚至沒有向人提起過。如果說,“編輯是無名英雄”,唐微風的名字應無愧地列在其中,他是位不該被曆史遺忘的人!

的確,如江曉天所說,像唐微風這樣的“無名英雄”是不該被遺忘的。1964年4月3日,《人民日報》就曾在副刊版上發表了一篇烏蘭巴幹的題為《我們是戰友》的文章。烏蘭巴幹在文中說,他經常收到一些讀者的來信,問他在寫《草原烽火》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樣解決的?他回答:“談到我在寫作中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在這篇短文裏是無法說清的,至於遇到了困難是怎樣解決的,這確實是和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同誌的幫助與我們之間的親密合作分不開的。”並說,“我每次和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編輯同誌接觸,心情不但舒暢、興奮,同時從內心裏覺得他們是我的好朋友、好同誌和好戰友。如果說我的作品是用自己的手寫成的,不如更確切地說,是由他們充滿了革命熱情的手扶植著而寫成的。”

這篇文章雖隻兩千多字,但十分感人。為此,《人民日報》特意配發了這樣一篇題為《新關係》的《編後小語》:

《草原烽火》是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說。作者烏蘭巴幹在這部長篇小說裏注入了無數的心血和辛勤的創作勞動,這是我們在讀著這部作品的時候可以體會到的。但是,像烏蘭巴幹同誌在今天這篇文章裏所熱情敘述到的出版社編輯同誌的心血和勞動,則是讀者們不大能體會到、甚至可能是根本不知道的。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不少有水平的作品,這是同他們的認真負責的態度分不開的。在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時代裏,作家和編輯應該是個什麽樣的關係呢?應該是革命戰友關係。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了給人民生產更多更好的精神糧食。出版社與出版社之間,也應該是革命戰友關係,應該互相合作,在認真負責地加強同作家合作這一點上,開展一個革命的競賽!

如今回過頭來看,在上世紀50年代的這出版社與出版社之間的“革命的競賽”中,中青社江曉天帶領的這個編輯團隊,無疑是優勝者。正是憑著他們認真負責的態度,憑著他們與作家們在親密合作中建立起來的這種“革命戰友關係”,為人民生產出了“三紅一創”、“二火”(即《草原烽火》與劉流的《烈火金鋼》)這樣的精神糧食,在當代文字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草原烽火》曾選入建國10周年優秀創作叢書和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編選的中華之魂叢書。烏蘭巴幹已於2006年逝世,2008年10月21日,烏蘭巴幹之子蘇日先生專程從呼和浩特來京,將其父親的《草原烽火》三部曲手稿等文物無償捐贈給了中國現代文學館。這一捐贈入藏,不僅豐富了中國現代文學館少數民族作家重要原稿文物的館藏,而且,也為新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Z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