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603)
2015 (255)
2016 (128)
2017 (95)
2018 (70)
2021 (46)
2022 (50)
又是一年清明時。
這是一個慎終追遠、祭奠先人,讓“路上行人欲斷魂”的節日,更是中國式感恩節。
為什麽說清明節是中國式感恩節呢?首先,清明節本來就是由感恩而來。
春秋時期,流亡多年的晉文公重爾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他的近臣介子推卻跑到綿山上去隱居起來。晉文公招他出山做官,介子推不應,為逼迫介子推出山,晉文公派人放火燒山,介子推寧死不出,被活活燒死。
晉文公為什麽一定要介子推出山為官呢?因為在晉文公在流亡期間,介子推始終陪伴在身邊,晉文公饑餓的時候,介子推曾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燒給晉文公吃,介子推對晉文公可謂恩重如山。為了報答恩人,感謝介子推與自己患難與共的情份,晉文公當了國君之後,不惜用焚山的辦法逼介子推出山,與自己共享榮華富貴,哪裏想到竟把介子推燒死了。
晉文公非常傷心,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介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後相沿成俗,變成了寒食節,在這一天,民間禁動煙火,隻許吃冷食。再後來,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氣相連接,兩者便融合起來了,因此,清明節最初就是一個感恩節。
對今天的我們來說,特別需要清明這樣一個日子,來感謝那些在我們人生的不同階段以不同的方式關愛我們、溫暖我們、陪伴我們的故去的親人朋友,來感謝那些為國家的前途、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捐軀的仁人誌士。
但是,對親友、對仁人誌士的感恩絕不應停留在悲傷之上,對於逝者的祭奠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對生者的尊重上,最終還是應該把對逝者的懷念轉化為對生者的關懷。如果隻是為了祭祀而祭祀,它的意義也就消失一大半了。
退一步講,如果我們相信有在天之靈的話(我們祭奠逝者,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確信逝者“知道”生者的“一番好意”),逝者一定不願看到生者悲傷愁苦的麵容,而更希望他們擁有燦爛的笑臉、歡樂的歌聲、幸福的生活,希望看到自己的血脈繁榮茂盛。
因此,對逝者最好的感恩,就是讓生者活得幸福。或許正是因此,從古而今,清明節不單純是一個掃墓祭祖、寒食賜火的日子,還有非常豐富內容,包括插柳戴柳、春遊踏青、蹴鞠、蕩秋千、放風箏、鬥禽、拔河、贈畫蛋、吃青團、吃紅藕、植樹等等。
白居易在《春遊》一詩中說,“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癡人”,對於那些不及時踏春遊樂的人,還帶有一點責備之意。我想是因為這些展現生者快樂幸福生活內容和場景的活動,不正是要告訴逝者,他們活得很幸福,希望逝者看到,不要為之擔心,可以永遠的安息。
這不是我們現在悟出的道理,古人早有此認識。同樣是春秋時期,孔子和他們的學生子路、冉求、公西華和曾皙坐在一起,孔子就和他們談談人生,談談理想,問他的學生們,各有什麽誌向。
子路率爾而言,說要以武力征服國邦。孔子批評了他,曰治國以禮,非力也!冉求說,願以禮治小國,使民知禮樂。孔子沒有貶揚之辭。公西華說願學宗廟禮樂之事,願意繼續學習,孔子讚揚了他。
是後,曾皙說:希望“莫春者,春風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皙描繪的其實就是一幅“清明踏春圖”,意思說是,晚春的時候,換上春天的衣衫,約上五六個成年人,帶上六七個小孩子,到沂水裏去洗個澡,在春風下跳個舞,然後唱著歌回家。
孔子聽了曾皙的理想,大為讚歎,說曾皙與我心靈相通啊!
曾皙描繪的那個場景,為什麽讓孔子這麽認同的呢?因為孔子的誌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安撫老年人,信任朋友,關懷年輕人,讓老有所樂,中有所為,幼有所養,老中青三代都有著落,社會安定,天下大平,人人過著美好的生活。這就是曾皙描繪的景像,也是孔子的大同理想。
清明就具有這樣一種喻示,死者得到安息,老者得到安撫,中年得到成就,幼小得到關懷。而當我們在祭拜祖先,悼念親人,學會感恩,會越加懂得珍惜生命,越加關愛親人,善待朋友他人。
越是對生命清醒的認識,越是對生命的美好的追求。所以,清明還是一個男歡女愛的節日。熊篤先生根據《禮記?月令》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奔者不禁”,認為“仲春之月”是不同部落之間的男男女女談情說愛的季節。
這些習俗在一些少數民族那裏似乎仍然保留,比如黎族、苗族的“三月三”,也是暮春時節,清明節前後,是人們悼念祖先、讚美生活、在野外談情說愛的節日。
縱是拋開這些“高大上”的理論,對於有太多心為形役的沉重與無奈的現代人,清明時節放個假,除了祭祀逝者,正好給自己的心靈放一個春假的好時候,人們借機外出遊玩,吐故納新,釋放積聚的壓力或是帶著孩子到田間野外去走走,看桃紅柳綠,采草莓折柳條,迎著春風呼吸空氣中的花香,做一次心靈的呼吸,是一件多麽愜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