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鄉!

老頑童。愛好文學,曆史,地理,經濟,哲理,時事,回憶,笑話,唱歌,電影,種菜,養雞,遊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個人資料
老生常談1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戰略家蔣百裏將軍

(2014-02-25 06:40:29) 下一個

戰略家蔣百裏將軍


    蔣百裏(1882-1938晚清浙江杭州府海寧州硤石鎮人。原名蔣方震,字百裏。晚號澹寧,筆名飛生、餘一。中國近代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裏最重要軍事論著集《國防論》(1937年初出版)中首次提出了抗日持久戰的軍事理論,日後白崇禧、毛澤東等人的相關言論、理論均有百裏的影子。

    祖父蔣光煦(號沐公)是著名的藏書家、刻書家,建“別下齋”藏書樓一座,貯書10萬冊,刻印《別下齋叢書》、《涉聞梓舊》等多種書籍流傳於世。父親蔣學烺(號壺隱),因生下來缺左臂,沐公不喜歡他,送他到寺廟出家做小沙彌。長大還俗學醫,懸壺濟世,娶浙江海鹽秀才、名醫楊笛舟的獨生女楊鎮和為妻。她是賢妻良母,又通文墨,成為蔣百裏的啟蒙老師。

    蔣百裏13歲時父親亡故,與母親相依為命。出家人不能歸族,其父未得到遺產,家庭生活困苦。其時蔣百裏的叔父蔣世一延請老秀才倪勤叔給自己的孩子授業。喜歡讀書的蔣百裏經常溜到書房裏去聽講,倪勤叔見他聰慧,頓生愛才之心,知道他家境清寒,就對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是可造之才,我願教百裏讀書,不收‘束修’(按當時的習俗,未做詩文的學生每年6元至8元大洋,已開筆的8元至12元)。”從此窮學生就從倪勤叔讀書,學習詩文。蔣百裏過目不忘,除了能熟背四書五經,課餘還讀《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古典小說,爬上茶館茶桌,手舞足蹈,繪聲繪色地講上述故事給茶客聽,被譽為“神童”。

    中日甲午之戰,深深地刺激了蔣百裏。15歲時他經常手捧《普天忠憤集》,挑燈夜讀,讀至熱血沸騰處,放聲痛哭,淚如雨下,立誓為國效命。1898年,戊戌變法,16歲的蔣百裏考中秀才。受維新思想的影響,渴望讀到新書。恰逢雙山學院購進了四大櫥經、史、子、集和時務、策論、算學、格致等書。聽到這個消息,蔣百裏真如窮人得著了寶藏,請求老師早一二小時放學,讓他到雙山書院中看書。蔣百裏如饑似渴地吸吮知識,以研讀文學一類為多。

    1900年春,蔣百裏18歲時,應同邑橋鎮孫氏之請,聘為塾師。不久在方雨亭縣令的介紹下,蔣百裏到林迪臣創辦的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就讀深造,同學中有錢學森之父錢均夫等人。1901年,方縣令、林知府、陳監院(陳仲恕)3人共同出資,送蔣百裏東渡扶桑留學。

    1902年,中國留日學生已達3000人左右,大多思想激進,傾向革命。同年,蔣百裏當選為中國留日學生大會幹事,並組織“浙江同鄉會”,又於1903年2月創辦大型綜合性、知識性雜誌《浙江潮》。該雜誌32開本,月刊,每期約8萬字,行銷國內,魯迅先生積極支持《浙江潮》,每期都寄回國內讓親友閱讀,他的第一批作品《斯巴達之魂》等,即發表於《浙江潮》。身係上海獄中的章太炎先生的詩文也在該刊登載,《獄中贈鄒容》一詩萬人爭誦。

    蔣百裏為《浙江潮》所寫的發刊詞,情文並茂,傳誦一時。他又以飛生、餘一等筆名,發表《國魂篇》、《民族主義論》等長篇論文連載,鼓吹民主革命,提倡民族精神。立論獨到,條理清晰,文辭流暢,感情奔放,頗類梁啟超文筆;而他傾向革命,又不同於梁啟超改良主義,頗受讀者注意。

1906年留學德國。武昌起義後,任浙江都督府總參議。 1912年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1913年,任袁世凱總統府一等參議。1917年,任黎元洪總統府顧問。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蔣百裏正與梁啟超等一起去歐洲考察。次年春回國,正值國內提倡新文化,一時如風起雲湧。梁啟超深感於歐洲的文藝複興,決心放棄政治生涯,全力從事新文化運動,蔣百裏積極參與,成了梁氏最得力的助手,號稱“智囊”。他不僅出主意,更著書立說,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戰將。1923年同胡適組織新月社。 1925年任吳佩孚部總參謀長。1933年赴日考察,認為中日大戰不可避免,擬定多種國防計劃.呼籲國民政府備戰。1935年,任軍事委員會高等顧問。1936年赴歐美考察,回國後倡議發展空軍。 1937年9月,他以蔣介石特使身份出訪意、德等國,回國後發表《日本人》及《抗戰基本觀念》,斷定日本必敗,中國必勝。1938年8月代理陸軍大學校長。

    1913年6月18日淩晨5點,天剛灰亮,保定軍校校長蔣百裏就召集全校兩千餘名師生緊急訓話。他身著黃呢軍服,腰掛長柄佩刀,足蹬鋥亮馬靴,站在尚武堂石階上一臉沉痛:“初到本校,我曾宣誓,我要你們做的事,你們必須辦到;你們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須辦到。你們辦不到,我要責罰你們;我辦不到,我也要責罰我自己。現在看來,我未能盡責……你們要鼓起勇氣擔當中國未來的大任!”

    隨後,蔣百裏掏出手槍,瞄準自己胸部偏左的地方猛開一槍。

    奇人必有奇運,蔣百裏竟奇跡般生還,並與養病期間看護他的日本女子佐藤屋登相好,後者最終成為百裏第二任妻子,改名蔣左梅。

    蔣百裏此次自殺的緣由眾說紛紜,有說是憤於軍校學風浮躁,有說是向陸軍部請求撥款未果,也有說是對中國當時軍界、政界之絕望。在我看來,不論何種說法,都隻能部分成立。蔣百裏自殺,最大原因是他的驕傲。自殺者往往是最驕傲者,懦夫不敢也不配自殺。

    蔣百裏當然有資格驕傲。在自殺未遂的10來年前,他留學日本軍校步兵科,擊敗同期300多日本人以第一名畢業,因此獲得日本天皇贈刀。中國人獲此殊榮,僅此一例。有意思的是,與百裏同期畢業的第二名也是中國人,他叫蔡鍔。(近年亦有人質疑蔣、蔡二人的成績是不靠譜的神話。)

    留日期間,蔣百裏還參與創辦《浙江潮》,親筆撰寫發刊詞。魯迅當時同是留日熱血青年,曾向此刊物投稿。也是在此期間,蔣百裏結識了戊戌後亡命日本的梁啟超,並執弟子禮。

    1906年,蔣百裏應清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聘為東北新軍督練公所總參議,籌建新軍。趙曾專折奏保蔣為“特異人才,可以大用”。隨後,蔣百裏被公派德國研習軍事,成為興登堡將軍(後為德國總統)下麵的連長。1910年,他回國任京都禁衛軍管帶,在沈陽“以二品頂戴任用”。這一年,他不過28歲,在同齡人中卻已鋒芒畢露,聲望無兩。

    武昌起義後,蔣百裏潛回南方,任浙江都督府參謀長。民國成立,又調任陸軍部高等顧問,以及袁世凱的總統府軍事參議。1912年,他出任保定軍校校長,不久即上演了文初的那一幕。

    1916年袁稱帝,蔣百裏入川佐老同學蔡鍔討袁。袁世凱掛掉後,又陪蔡鍔去日本就醫,旋即為之料理喪事。1917年回國,任黎元洪總統府顧問,開始首次撰寫軍事論著《孫子新釋》、《軍事常識》等,出版後成為軍校教輔。

    此後蔣百裏道路一轉,竟有點兒偃武修文之意。1918年至1919年,他隨梁啟超赴歐洲考察,歸國後主持“讀書俱樂部”、“共學社”等團體。1920年,他當選浙江省議會議員,參與浙江、湖南省憲起草工作,支持“聯省自治”。又主編《改造》雜誌,其影響力僅次於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期間,蔣百裏寫了不少關於聯省自治與社會主義的文章。毛澤東當時也致力鼓吹“湖南省自治”,也許正受其影響。(事實上,18年後毛的“論持久戰”抗日理論,也可能有蔣百裏的烙印,下文將談到)。

    1921年,蔣百裏將歐洲考察的成果寫成一本《歐洲文藝複興史》,梁啟超為之作序,下筆不能自休,竟寫了5萬多字,跟原書的字數都差不多了,梁氏隻好另作短序。後來梁將這篇長序改寫、充實,取名《清代學術概論》,反過來又請蔣百裏作序。可算民國學術界一大佳話。

    1923年,蔣百裏心血來潮,又與胡適一起創辦了新月社,並同徐誌摩結為至交。幾年後百裏被蔣介石關進監獄,感情充沛、容易激動的誌摩還背起鋪蓋,喊著要進去陪他坐牢。

    如果順著這個方向發展,中國也許會多一個文人、學者、政論家,但少一個傑出的軍事學家。很顯然,蔣百裏並不願意,在日本軍校與德國軍隊裏得到的尚武之血,終身都在其身中流淌。我總覺得,有兩個蔣百裏,一個文人的蔣百裏,愛結社、寫文章、交名流;一個軍人的蔣百裏,終身夢想是親手擊敗整個日本軍隊。到最後,軍人蔣百裏戰勝了文人蔣百裏,雖然,他依靠的隻是紙上談兵。

    1925年,蔣百裏再度出山,任吳佩孚的總參謀長,因吳不“討奉”而辭職,去上海投孫傳芳。1929年,他支持原湘軍將領唐生智起兵“倒蔣”,翌年入獄。稍後,兩個姓蔣的同宗達成和解。1933年,他奉蔣介石之命再赴日本,擬就國防計劃,以備不可避免的中日之戰。1935年,他被聘為軍事委員會高級顧問,翌年赴歐美考察軍事,歸後提出建設空軍的建議。中國最早關於空軍構建的思想,卻是來自陸軍出身的百裏。

    1937年初,蔣百裏最重要軍事論著集《國防論》出版,轟動一時,扉頁題詞是:“萬語千言,隻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他在《國防論》中首次提出了抗日持久戰的軍事理論,日後白崇禧、毛澤東等人的相關言論、理論均有百裏的影子。

    1938年11月4日,蔣百裏病逝於廣西宜山。

    蔣百裏的主要論點是:第一,用空間換時間,“勝也罷,負也罷,就是不要和它講和”;第二,不畏鯨吞,隻怕蠶食,全麵抗戰;第三,開戰上海,利用地理條件減弱日軍攻勢,阻日軍到第二棱線(湖南)形成對峙,形成長期戰場。蔣百裏並且犀利地指出,中國不是工業國,是農業國。對工業國,占領其關鍵地區它就隻好投降,比如紐約就是半個美國,大阪就是半個日本。但對農業國,即使占領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區也不要緊,農業國是鬆散的,沒有要害可抓。所以,蔣百裏的結論是:抗日必須以國民為本,打持久戰。

    遺憾的是,蔣百裏無法看到自己的理論變成現實。1938年10月,他出任陸軍大學代理校長(原由蔣介石兼),同年11月,在遷校途中,他病逝於廣西宜山,國民黨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

    蔣百裏一定算是奇人,但不一定是軍神。近年有輿論將他過度拔高,所謂“一個蔣百裏就兩次打敗了整個日本陸軍”(第一次日本軍校第一名畢業,第二次提出對日持久戰理論)的說法,隻是一種精神勝利法。

    蔣百裏終身沒有親自指揮過一次戰役,在30多年的職業生涯裏,他先後被趙爾巽、段祺瑞、袁世凱、黎元洪、吳佩孚、孫傳芳、唐生智、蔣介石等聘為參謀長或顧問,隻是充當高級幕僚,顛沛於諸侯。他的蓋棺定位,應該是軍事學家,而非軍事家。我們看《大公報》主筆王芸生回憶他的文章,或者曹聚仁的《蔣百裏評傳》,都審慎地使用了“軍事學家”一詞。在“老虎總長”章士釗的挽詩裏,甚至說他“談兵稍帶儒酸氣,入世偏留狷介風”,或許黃任之的挽聯相對客氣一點:“天生兵學家,亦是天生文學家”。

    章士釗提到百裏的“狷介作風”,在其後人身上亦有發揚。百裏有5個女兒,其中三女兒蔣英畢業於柏林國立音樂學院,德律風根公司簽約10年的唱片歌手,嫁給了錢學森。(最近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是錢學森的堂侄,報刊又大作意淫標題——錢學森侄子獲諾獎!其實人家得獎關錢學森鳥事。按照這種做法,是否可以稱國民黨上將蔣百裏的女婿指導研發了中國第一支火箭呢?)五女兒蔣和,幼年隨父親周遊歐洲,建國後定居北京。文革期間受到審查,她在交待材料上大書 “陳伯達是雜種”,嚇唬得審查人員不敢上交。她的傲氣,正是遺傳於在1913年6月,一身戎裝,朝自己胸膛開槍的父親。

    在日本軍校期間,蔣百裏、蔡鍔張孝準被稱為“中國三傑”,日後也都成為非凡人物。三人生年差不多,死的也都較早。蔡鍔1916年死於日本,年僅34;張孝準1925年死於飲酒過量,年僅44;蔣百裏死於1938年,享年56,是“三傑”中活得最長的,但也隻能算中壽。若天假以年,“三傑”最後的結局會怎樣?蔣百裏又會不會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真正指揮戰役,甚至勝出?這是有趣的問題,然而曆史不允許假設。
 

     人們常說弱國無外交.但是有一位中國將軍卻說正是弱國才更需要外交.就在抗戰之初那艱難的歲月中,他遊說德國意大利,為獨立抗戰的中國爭得了極為可貴的外援.這個人就是被蔣介石譽為"兵學泰鬥"被中共稱為"著名愛國將領"的蔣方震.

蔣方震,字百裏,是浙江海寧人.他出身於一個書香世家.早年留學日本,先是學文,後來自己改為學軍.並獲得過日本天皇的獎勵.在他獲得嘉獎後,日本軍校就實行了中日學員分開授課的方式,以免再次被中國人奪得錦標.  

百裏將軍回國後,曆經滿清,北洋政府,南京民國政府三個時期.在這時期,他出任過保定軍官學校的校長,擔任過多個軍事集團,也就是軍閥的幕僚.他不管擔任什麽職務,他都是以國家民族的利益出發,以國家民族為考量.盡顯一個偉大的民族主義者的本色.也正因為如此,他也為許多軍閥所不容,但又敬重他的才華,總想把他收為己用.

百裏將軍雖然是一個職業軍人,但是他的目光卻絕不隻局限於軍事領域.二十年代初他到歐洲考察時就深入研究了歐洲文藝複興的曆史,並以梁啟超一道譯著了<<歐洲文藝複興史>>,總結了歐洲發展的經驗.他以為"歐洲之所以能衝破宗教黑暗,創造出現代之文明,實由於文藝複興運動喚起人生之醒覺.要發揚中國之文化,必須解除過去之束縛,獲得思想之自由,始能推陳出新,有所建樹.明確地指出中國文化的發揚在於破除舊束縛,在於立新.

看看100年前的先驅,再看看現在這些沒留辮子的遺老遺少,實在為他們汗顏.

百裏將軍一生,建樹頗多,著述甚巨,其中最為輝煌的是參與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國防建設與軍事外交.

1926,唐生智部歸服廣州國民政府,改稱國民革命軍.唐請老師蔣百裏與劉文島作為湘軍的全權代表到廣東接洽北伐問題.因百裏此時身在異地,不得成行,隻能由劉文島全權代表.蔣介石見到劉文島裏表示,"百裏先生如肯參加革命,對革命事業的進展必然大有幫助.他是老成持重的穩健派,穩健派參加革命,能使國人更加認識革命的重要性,具有提高士氣和轉國際觀感的雙重作用."

廣東國民政府遷往南京後,蔣介石就派劉文島到上海請來蔣百裏.這是兩蔣的第一次就中國全局戰略的第一次深談.百裏將軍向蔣公獻計說,國民黨統一中國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外交.中國外交的第一線就是日本,日本對中國革命懷有戒心,勢必引起中日間的糾紛,它可能會袒護中國的殘餘軍閥,破壞中國的革命與統一.革命軍在打倒軍閥的時候對日本宜采取緩兵之計,不要讓它袒護殘餘的軍閥勢力,等到統一告成,國防建設有了頭緒,再和日本清算不遲.蔣介石聽後,深以為然,表示願領先生之計.百裏將軍的這一設想就是日後"攘外必先安內"的初端.

上海"一.二八"之役後,百裏將軍認為中日之戰不可避免,國防建設不可一日或緩.他一麵從事國防工業,國防經濟的建設的計劃工作,一麵向國人介紹現代國防新知識,寫了大量的軍事論著,其中以<<國防論>>最為著名.

百裏將軍在他那一時期的著述中係統地,全麵地闡述了持久抗戰的戰略,說明了中國必勝的道理,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他曾經和一位朋友講,感謝我們的祖先,中國有地大與人眾的兩個優越條件,不戰則已,戰即不能動用拖的哲學,拖到東西戰爭合流,我們轉弱為強,把敵人拖垮而後矣.中國是有辦法的,戰端一開,我們則以三陽以西為據點,經營西部,再徐徐東圖,總之就是不和它講和.

他不但發表著述向國人講述新戰法新戰略鼓舞民眾的抗戰士氣,還多方參加經濟建設.把經濟建設和抗戰準備結合起來,因陋就簡因地製宜的為將來的抗戰做物資準備.在抗戰暴發之初的一年裏,軍隊和社會的物資供應基本得到充足的供應,蔣百裏功不可沒.

對於軍隊的建設,則更是他的強項.他多次重申,軍官要有文化,要懂經濟,要有遠識.並批評舊的軍隊建設,他說,很多舊軍官因忠於一人一係,立了些軍功就擔當大員獨當一麵,但卻一點常識也沒有,結果就是誤國.就是對所謂的天子門生黃埔軍校的學生,也一樣有諸多的批評,他說黃埔的學生隻是學了一些初級的戰術,雖然立了戰功,就成了師長軍長,應付國內戰爭還勉強可為,但是對於國際戰爭則遠遠不夠,必須進一步學習深造方可勝任.

對於這些建議,許多都得到蔣介石的首肯並得以實施.

“七.七事”件後,國民政府對日本的侵略展開了全麵的反擊.這時蔣百裏擔任了國防參議會的議員.在鬆滬抗戰暴發前夕的一次全國抗戰戰略部署會上,何應欽主張把全國的大中學生全部編入軍隊和日本人決一死戰.百裏將軍當即站起來反駁說,這是斷子絕孫的主張,國家不可一日無教育,國亡了隻要教育文化不亡,國家就有重複的一天,但是教育一旦停止,民族必將陷入萬劫不複.

此議得到蔣介石的高度評價.抗戰初期,國民政府下令將可以內遷的大中學校,不論公營私營,連同學生全部遷往內地.為保存民族的元氣,不惜犧牲最優秀的部隊.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開始對這些失去家庭資助的學生實行貸學金製度,後來則在孔祥熙與宋子文的操辦下,幹脆對國立中學以上的學生實行完全的免費教育,吃飯不要錢.

八.一三淞滬會戰暴發後,蔣百裏作為中國政府的特使,第二次出訪歐洲,開展外交,以爭取外援.當時國民政府的外交策略是拉攏英美,分化德意日.當年,德意日雖然沒有正式結盟,但這個三個法西斯國家間卻有著緊密的合作,是事實上的盟友.要破壞他們間的合作,可見其難度之高.但是百裏將軍卻在這樣的前提下,成功地分化了他們間的合作,使得德意兩國與日本的合作不涉及中國的問題,並爭得了寶貴的外援.

百裏將軍到達意大利時,正是希特勒得意,墨索裏尼準備和日本簽定共同防共協定的時候.
他以蔣介石特使的身份到羅馬後,就想見到墨索裏尼.但是等了十多天,意方才由墨的女兒齊亞諾夫人出麵設宴,墨索裏尼則避而不見.百裏通過打通齊亞諾夫人的關係,才見到齊亞諾,而墨還是不見.於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百裏和齊的會談未能解決任何問題,於是他就想方設法找墨索裏尼.為了打開僵局,他和中國駐意大使劉文島商議,在使館為他和意大利駐中國的經濟顧問設宴接風.結果請了六十位意大利的名流.他在宴會上作了精彩的演講.他以一句意大利人以引為傲的成語,"我和世界人們一樣,現在也到羅馬來了."為開場白,引得意大利人滿場歡動.接著,他又從古典文化方麵讚揚了中意兩國的輝煌曆史,和傳統友誼.引得聽眾們不斷鼓掌,並趨前與他握手,以示友好.

這次宴會非常成功,在宴會的第三天,中國大使館就接到意方的通知,說墨索裏尼準備兩天後約見百裏將軍.

百裏將軍非常清楚墨為什麽對他避而不見.主要是兩點,一是九國公約正在比京開會調解中日戰爭,他怕中國向他們提出要求支持中國,遣責日本,另就是他們入侵利比裏亞時,國際製裁意大利,中國沒有反對.他們對中國心裏懷有不滿.

百裏了解墨的心意,對這兩條基本不涉及,不提九國公約的簽定事宜.而是直指問題的關鍵,他們和日本的共同防共協定.百裏向墨指出,三國的防共協定對德意絕無益處,日本絕不會向北進攻蘇聯隻會向南襲取中國與南洋等國,破壞中國的獨立與統一. 


墨聽到這話,楞了一下,一會才支支唔唔地說,這不要緊,我們和日本定反共協議,而和中德兩國友好如初,我們參加這個協定絕沒有傷害中國的意思.並責怪中國在國際製裁他們的時候中國沒有支持意方.

對墨這樣的無理要求,蔣百裏並沒有遷就,而是正色地說,中國和利比裏亞同受侵略,如果中國承認意大利用兵東非是合法的,就等於表示放棄東三省的主權,這是中國萬萬不可做到的事情.他對墨說,中國有中國的困難,對貴國雖願效勞,怎奈有自己的立場,對此無能為力."對此墨也無話可說.最後,百裏談到中意間物物交換問題,墨欣然同意,並叫齊亞諾和百時詳談.

過了幾天,是法西斯黨進軍羅馬的紀念日,百裏到場表示了祝賀以盡友好之誼.其間會見了齊亞諾.他請齊在將要到來的九國公約簽字的會議對中國多多幫助.齊則對百裏說,中國抗戰是沒有前途的,那些民主國家隻想讓中國在前方為他們打仗,卻不肯提供一點幫助,中國應該以保存國力為上策.對此,百裏將軍打斷了齊的話說,"你談話的動機也許是可取的,但中日之戰是日本侵略中國,而中國進行抵抗.侵略一天不停止,抵抗也就一天不會停止."

百裏將軍到了柏林見到了納粹黨的二號人物戈林.這時中國國內的戰爭正處在潰敗之際,國軍在京漢路,長江一線全麵潰敗,大大影響了中國的國際聲譽,更增加了百裏出使的難度.

在柏林,百裏將軍對戈林故技重演,再三向戈林講解日本的南下戰略,和日本國內的政治動向.使得戈林相信日本可能比中國更接近共產黨,它對德國而言不會有太多的幫助.

會談到期最後,戈林不得不讚揚中國軍民的犧牲精神,但同時又為中國的前途表示擔憂,建議中國在爭得一個體麵的機會後,早日和日本和談,以便光榮地結束注定要輸掉的戰爭.

百裏將軍聽到戈林這番,激動地回應道,我們自力更生,不求任何人的援助.不過,我們的物質條件較落後,對貴國的經濟互助和科學指導不能不寄以厚望.

經過百裏將軍艱苦卓絕的努力,德意兩國都同意向中國提供武器裝備的支持.因為中國這時缺乏外匯,所需資金都是中國用錫,鎢,銻等礦藏和桐油,豬鬃等土產向它們換取的.

德國賣給我們的150MM的大炮,是當時中國最好的火炮,還有意大利的戰車等等,都是中國抗戰前期重要的裝備.意大利人還在南昌幫助中國人修建了飛機工廠,幫助中國人安裝修理戰損的飛機.

百裏將軍除了訪問德意之外,還訪問了法國等國家,在1938年夏初才乘輪船回國.在途中,接到中國軍隊在台兒莊大勝日本軍的消息.船長親自舉杯向百裏將軍和其他中國乘客表示祝賀.當同船的外國友人得知船上有一位中國將軍的時候也紛紛前來向百裏將軍表示祝賀.

蔣百裏,一個身穿西裝,不僅有著傳統中國紳士的風度,更兼具西洋禮儀的修
養的中國人.他舉著酒杯一一向人們還禮,讓船上眾多的男女乘客為之傾倒.他高興地向同船的女兒說,你看,國際禮貌是不爽分毫的,我們表現一分力量,他們就給我們一分顏色.

回國之後,百裏將軍向蔣介石請求到西北軍中服務,但蔣卻要求他擔任陸軍大學的校長.陸大是中國最高軍事學府,校長一職例由最高軍事當局兼任,因此百裏一再謙辭不就,隻願領教育長之職.最後蔣介石決定,百裏將軍以代校長身份全權主持校務.

百裏將軍擔任代校長時間很短,但卻為學校留下了不少精神財富.因為日寇的進攻,學校由湖南遷往貴州.他在遷到桂林時因勞累病倒.夫人左梅女士建議他在桂林休養幾日,等身體健複再到貴州主持校務,但他卻心急著早日到校開展工作,不聽勸阻,執意要到了貴州再休息.

左梅夫人無法阻攔,隻好更加盡心的照顧.到達廣西宜山縣城時,百裏將軍自知病入膏肓,乃堅持住在公開的招待所,會見了多批學生和青年軍官.就在準備起程前往貴州的前一天夜裏,百裏將軍因心髒麻痹症而逝世.享年僅五十七歲.

噩耗傳開,舉國哀痛.國民政府追授百裏陸軍上將軍銜.並由政府及地方當局襄辦喪務,將遺體葬於宜山的鶴山.後來運回杭州,改葬於南山公墓.

左梅夫人於1978年於北京逝世.

[ZT]


更多的
評論請看:
    幾曾回首:戰略家蔣百裏將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