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弱國無外交.但是有一位中國將軍卻說正是弱國才更需要外交.就在抗戰之初那艱難的歲月中,他遊說德國意大利,為獨立抗戰的中國爭得了極為可貴的外援.這個人就是被蔣介石譽為"兵學泰鬥"被中共稱為"著名愛國將領"的蔣方震.
蔣方震,字百裏,是浙江海寧人.他出身於一個書香世家.早年留學日本,先是學文,後來自己改為學軍.並獲得過日本天皇的獎勵.在他獲得嘉獎後,日本軍校就實行了中日學員分開授課的方式,以免再次被中國人奪得錦標.
百裏將軍回國後,曆經滿清,北洋政府,南京民國政府三個時期.在這時期,他出任過保定軍官學校的校長,擔任過多個軍事集團,也就是軍閥的幕僚.他不管擔任什麽職務,他都是以國家民族的利益出發,以國家民族為考量.盡顯一個偉大的民族主義者的本色.也正因為如此,他也為許多軍閥所不容,但又敬重他的才華,總想把他收為己用.
百裏將軍雖然是一個職業軍人,但是他的目光卻絕不隻局限於軍事領域.二十年代初他到歐洲考察時就深入研究了歐洲文藝複興的曆史,並以梁啟超一道譯著了<<歐洲文藝複興史>>,總結了歐洲發展的經驗.他以為"歐洲之所以能衝破宗教黑暗,創造出現代之文明,實由於文藝複興運動喚起人生之醒覺.要發揚中國之文化,必須解除過去之束縛,獲得思想之自由,始能推陳出新,有所建樹.明確地指出中國文化的發揚在於破除舊束縛,在於立新.
看看100年前的先驅,再看看現在這些沒留辮子的遺老遺少,實在為他們汗顏.
百裏將軍一生,建樹頗多,著述甚巨,其中最為輝煌的是參與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國防建設與軍事外交.
1926,唐生智部歸服廣州國民政府,改稱國民革命軍.唐請老師蔣百裏與劉文島作為湘軍的全權代表到廣東接洽北伐問題.因百裏此時身在異地,不得成行,隻能由劉文島全權代表.蔣介石見到劉文島裏表示,"百裏先生如肯參加革命,對革命事業的進展必然大有幫助.他是老成持重的穩健派,穩健派參加革命,能使國人更加認識革命的重要性,具有提高士氣和轉國際觀感的雙重作用."
廣東國民政府遷往南京後,蔣介石就派劉文島到上海請來蔣百裏.這是兩蔣的第一次就中國全局戰略的第一次深談.百裏將軍向蔣公獻計說,國民黨統一中國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外交.中國外交的第一線就是日本,日本對中國革命懷有戒心,勢必引起中日間的糾紛,它可能會袒護中國的殘餘軍閥,破壞中國的革命與統一.革命軍在打倒軍閥的時候對日本宜采取緩兵之計,不要讓它袒護殘餘的軍閥勢力,等到統一告成,國防建設有了頭緒,再和日本清算不遲.蔣介石聽後,深以為然,表示願領先生之計.百裏將軍的這一設想就是日後"攘外必先安內"的初端.
上海"一.二八"之役後,百裏將軍認為中日之戰不可避免,國防建設不可一日或緩.他一麵從事國防工業,國防經濟的建設的計劃工作,一麵向國人介紹現代國防新知識,寫了大量的軍事論著,其中以<<國防論>>最為著名.
百裏將軍在他那一時期的著述中係統地,全麵地闡述了持久抗戰的戰略,說明了中國必勝的道理,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他曾經和一位朋友講,感謝我們的祖先,中國有地大與人眾的兩個優越條件,不戰則已,戰即不能動用拖的哲學,拖到東西戰爭合流,我們轉弱為強,把敵人拖垮而後矣.中國是有辦法的,戰端一開,我們則以三陽以西為據點,經營西部,再徐徐東圖,總之就是不和它講和.
他不但發表著述向國人講述新戰法新戰略鼓舞民眾的抗戰士氣,還多方參加經濟建設.把經濟建設和抗戰準備結合起來,因陋就簡因地製宜的為將來的抗戰做物資準備.在抗戰暴發之初的一年裏,軍隊和社會的物資供應基本得到充足的供應,蔣百裏功不可沒.
對於軍隊的建設,則更是他的強項.他多次重申,軍官要有文化,要懂經濟,要有遠識.並批評舊的軍隊建設,他說,很多舊軍官因忠於一人一係,立了些軍功就擔當大員獨當一麵,但卻一點常識也沒有,結果就是誤國.就是對所謂的天子門生黃埔軍校的學生,也一樣有諸多的批評,他說黃埔的學生隻是學了一些初級的戰術,雖然立了戰功,就成了師長軍長,應付國內戰爭還勉強可為,但是對於國際戰爭則遠遠不夠,必須進一步學習深造方可勝任.
對於這些建議,許多都得到蔣介石的首肯並得以實施.
“七.七事”件後,國民政府對日本的侵略展開了全麵的反擊.這時蔣百裏擔任了國防參議會的議員.在鬆滬抗戰暴發前夕的一次全國抗戰戰略部署會上,何應欽主張把全國的大中學生全部編入軍隊和日本人決一死戰.百裏將軍當即站起來反駁說,這是斷子絕孫的主張,國家不可一日無教育,國亡了隻要教育文化不亡,國家就有重複的一天,但是教育一旦停止,民族必將陷入萬劫不複.
此議得到蔣介石的高度評價.抗戰初期,國民政府下令將可以內遷的大中學校,不論公營私營,連同學生全部遷往內地.為保存民族的元氣,不惜犧牲最優秀的部隊.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開始對這些失去家庭資助的學生實行貸學金製度,後來則在孔祥熙與宋子文的操辦下,幹脆對國立中學以上的學生實行完全的免費教育,吃飯不要錢.
八.一三淞滬會戰暴發後,蔣百裏作為中國政府的特使,第二次出訪歐洲,開展外交,以爭取外援.當時國民政府的外交策略是拉攏英美,分化德意日.當年,德意日雖然沒有正式結盟,但這個三個法西斯國家間卻有著緊密的合作,是事實上的盟友.要破壞他們間的合作,可見其難度之高.但是百裏將軍卻在這樣的前提下,成功地分化了他們間的合作,使得德意兩國與日本的合作不涉及中國的問題,並爭得了寶貴的外援.
百裏將軍到達意大利時,正是希特勒得意,墨索裏尼準備和日本簽定共同防共協定的時候.
他以蔣介石特使的身份到羅馬後,就想見到墨索裏尼.但是等了十多天,意方才由墨的女兒齊亞諾夫人出麵設宴,墨索裏尼則避而不見.百裏通過打通齊亞諾夫人的關係,才見到齊亞諾,而墨還是不見.於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百裏和齊的會談未能解決任何問題,於是他就想方設法找墨索裏尼.為了打開僵局,他和中國駐意大使劉文島商議,在使館為他和意大利駐中國的經濟顧問設宴接風.結果請了六十位意大利的名流.他在宴會上作了精彩的演講.他以一句意大利人以引為傲的成語,"我和世界人們一樣,現在也到羅馬來了."為開場白,引得意大利人滿場歡動.接著,他又從古典文化方麵讚揚了中意兩國的輝煌曆史,和傳統友誼.引得聽眾們不斷鼓掌,並趨前與他握手,以示友好.
這次宴會非常成功,在宴會的第三天,中國大使館就接到意方的通知,說墨索裏尼準備兩天後約見百裏將軍.
百裏將軍非常清楚墨為什麽對他避而不見.主要是兩點,一是九國公約正在比京開會調解中日戰爭,他怕中國向他們提出要求支持中國,遣責日本,另就是他們入侵利比裏亞時,國際製裁意大利,中國沒有反對.他們對中國心裏懷有不滿.
百裏了解墨的心意,對這兩條基本不涉及,不提九國公約的簽定事宜.而是直指問題的關鍵,他們和日本的共同防共協定.百裏向墨指出,三國的防共協定對德意絕無益處,日本絕不會向北進攻蘇聯隻會向南襲取中國與南洋等國,破壞中國的獨立與統一.
墨聽到這話,楞了一下,一會才支支唔唔地說,這不要緊,我們和日本定反共協議,而和中德兩國友好如初,我們參加這個協定絕沒有傷害中國的意思.並責怪中國在國際製裁他們的時候中國沒有支持意方.
對墨這樣的無理要求,蔣百裏並沒有遷就,而是正色地說,中國和利比裏亞同受侵略,如果中國承認意大利用兵東非是合法的,就等於表示放棄東三省的主權,這是中國萬萬不可做到的事情.他對墨說,中國有中國的困難,對貴國雖願效勞,怎奈有自己的立場,對此無能為力."對此墨也無話可說.最後,百裏談到中意間物物交換問題,墨欣然同意,並叫齊亞諾和百時詳談.
過了幾天,是法西斯黨進軍羅馬的紀念日,百裏到場表示了祝賀以盡友好之誼.其間會見了齊亞諾.他請齊在將要到來的九國公約簽字的會議對中國多多幫助.齊則對百裏說,中國抗戰是沒有前途的,那些民主國家隻想讓中國在前方為他們打仗,卻不肯提供一點幫助,中國應該以保存國力為上策.對此,百裏將軍打斷了齊的話說,"你談話的動機也許是可取的,但中日之戰是日本侵略中國,而中國進行抵抗.侵略一天不停止,抵抗也就一天不會停止."
百裏將軍到了柏林見到了納粹黨的二號人物戈林.這時中國國內的戰爭正處在潰敗之際,國軍在京漢路,長江一線全麵潰敗,大大影響了中國的國際聲譽,更增加了百裏出使的難度.
在柏林,百裏將軍對戈林故技重演,再三向戈林講解日本的南下戰略,和日本國內的政治動向.使得戈林相信日本可能比中國更接近共產黨,它對德國而言不會有太多的幫助.
會談到期最後,戈林不得不讚揚中國軍民的犧牲精神,但同時又為中國的前途表示擔憂,建議中國在爭得一個體麵的機會後,早日和日本和談,以便光榮地結束注定要輸掉的戰爭.
百裏將軍聽到戈林這番,激動地回應道,我們自力更生,不求任何人的援助.不過,我們的物質條件較落後,對貴國的經濟互助和科學指導不能不寄以厚望.
經過百裏將軍艱苦卓絕的努力,德意兩國都同意向中國提供武器裝備的支持.因為中國這時缺乏外匯,所需資金都是中國用錫,鎢,銻等礦藏和桐油,豬鬃等土產向它們換取的.
德國賣給我們的150MM的大炮,是當時中國最好的火炮,還有意大利的戰車等等,都是中國抗戰前期重要的裝備.意大利人還在南昌幫助中國人修建了飛機工廠,幫助中國人安裝修理戰損的飛機.
百裏將軍除了訪問德意之外,還訪問了法國等國家,在1938年夏初才乘輪船回國.在途中,接到中國軍隊在台兒莊大勝日本軍的消息.船長親自舉杯向百裏將軍和其他中國乘客表示祝賀.當同船的外國友人得知船上有一位中國將軍的時候也紛紛前來向百裏將軍表示祝賀.
蔣百裏,一個身穿西裝,不僅有著傳統中國紳士的風度,更兼具西洋禮儀的修
養的中國人.他舉著酒杯一一向人們還禮,讓船上眾多的男女乘客為之傾倒.他高興地向同船的女兒說,你看,國際禮貌是不爽分毫的,我們表現一分力量,他們就給我們一分顏色.
回國之後,百裏將軍向蔣介石請求到西北軍中服務,但蔣卻要求他擔任陸軍大學的校長.陸大是中國最高軍事學府,校長一職例由最高軍事當局兼任,因此百裏一再謙辭不就,隻願領教育長之職.最後蔣介石決定,百裏將軍以代校長身份全權主持校務.
百裏將軍擔任代校長時間很短,但卻為學校留下了不少精神財富.因為日寇的進攻,學校由湖南遷往貴州.他在遷到桂林時因勞累病倒.夫人左梅女士建議他在桂林休養幾日,等身體健複再到貴州主持校務,但他卻心急著早日到校開展工作,不聽勸阻,執意要到了貴州再休息.
左梅夫人無法阻攔,隻好更加盡心的照顧.到達廣西宜山縣城時,百裏將軍自知病入膏肓,乃堅持住在公開的招待所,會見了多批學生和青年軍官.就在準備起程前往貴州的前一天夜裏,百裏將軍因心髒麻痹症而逝世.享年僅五十七歲.
噩耗傳開,舉國哀痛.國民政府追授百裏陸軍上將軍銜.並由政府及地方當局襄辦喪務,將遺體葬於宜山的鶴山.後來運回杭州,改葬於南山公墓.
左梅夫人於1978年於北京逝世.
[ZT]
更多的評論請看:
幾曾回首:戰略家蔣百裏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