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鄉!

老頑童。愛好文學,曆史,地理,經濟,哲理,時事,回憶,笑話,唱歌,電影,種菜,養雞,遊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個人資料
老生常談1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杜聿明評價與其交手過的林彪和粟裕的軍事素養差別

(2013-12-18 15:46:58) 下一個
杜聿明評價與其交手過的林彪和粟裕的軍事素養差別

解放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杜聿明在東北與林彪交手。1946年1~7月東北戰火不斷,國民黨向東北派了9個軍30多萬人,其最精銳的遠征軍新1軍和新6軍,林彪的11萬部隊還有一大半在路上的時候,國民黨的精銳部隊就已經到達,林彪的部隊是沒有時間進行整編和訓練的部隊。中央給林彪的11萬所謂“主力”,也是隻在8年抗戰中打過遊擊戰,幾乎沒有任何運動戰經曆的“主力”,連黃橋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都沒有打過,與地方部隊沒有什麽差別。

  而且,當時東北沒有地方武裝,也沒有蘇北那樣穩固的根據地,所謂“主力” 都被東北局分散到各個軍分區當作地方部隊使用。林彪手裏可以用於機動作戰的野戰部隊隻有山東1師和新四軍的7旅,也就是說林彪的11萬部隊是地方部隊和主力部隊的總數。雖然到東北後我黨也很快發展了一些新部隊,但這些"在東北新成立之10多個旅,成分皆極壞,皆缺乏政治認識,流氓、土匪、憲兵、**、偽軍占數甚多,真正的工農成分,為數甚少且已被帶壞。而所見之李運昌部(3個旅),則全無戰鬥力,對群眾紀律極壞,不但不能發動群眾,反而造成群眾對我之不滿:不但不能消滅敵人,反而助長敵人之氣焰;不但不能打土匪,且受土匪勾引”。

  據《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統計,1945年12月底至1946年1月初,僅10天左右,“先後叛變者有:吉林一萬二千人,合江五千人,龍江約三千餘人,牡丹江三千人,鬆江一萬人,遼北三千餘人,嫩江三千餘人,李運昌部亦叛變不少,先後叛變共約四萬餘人”⑽。這些叛變的部隊還帶走了大量日軍留下的武器。

  由於中央和東北局在東北戰略上的失誤,不是象對其它戰略區那樣,采取“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不與敵人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堅決用運動戰消滅敵人的方針,而是要求死守城市拒敵於國門之外,與武器裝備和訓練水平占絕對優勢的敵人打陣地戰,拚消耗。四平保衛戰,東北聯軍的“泡沫”部隊破滅,老主力也受到損失。但中央很快從此戰的失利清醒過來,立即調整東北領導班子。在林彪成為東北黨政軍一把手後,采取了正確的戰略戰術,不與敵人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采取大踏步後退方式收縮自己的主力部隊,分散敵人,堅決與敵人打運動戰。

  在四平撤退時,101以兩個漂亮的“回馬槍”在新站和法拉殲滅敵人2個團,同時命令在南滿的部隊給杜聿明來了個“絆馬索”,包圍了留在後方的184師,迫使它戰場起義,給杜聿明和白崇禧極大的震動,杜聿明和白崇禧意識到再追下去就會有更多的“回馬槍”和“絆馬索”在等著他,嚇的再也不敢追了,並且主動要求延長在停火期限到來後。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打的杜聿明顧此失彼,殲敵4~5萬,林彪成功地扭轉被動戰局。夏季攻勢杜聿明被林彪打的隻能招架。殲滅國民黨軍8.3萬人,奪回42座城鎮,擴大解放區16萬平方公裏,解放人口近1000萬,控製鐵路1250公裏,使東、西、南、北滿和冀察熱遼解放區聯成一體,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繼續分割東北解放區和各個擊破東北民主聯軍的圖謀,並將東北國民黨軍壓縮在中長路和北寧路兩側走廊地帶,東野迅速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從根本上逆轉了東北的戰局。國民黨軍從此由戰略進攻被迫轉為戰略防守,國民黨軍在東北的大好形勢就這樣被杜聿明葬送了。

  杜聿明意識到這樣下去肯定是失敗,但他當時還不能在自己的戰略戰術方麵找出原因,隻是一味向老蔣介石要兵,否則就認為無法戰勝林彪,真是豈有此理!蔣介石已經給了他7個軍,此時又給他派了2個軍,基本都是國民黨軍的最精銳部隊,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超過中央給林彪的11萬部隊,蔣介石對杜的表現很不滿意,僅僅在半年前國民黨軍不是還打敗了東北共軍嗎?林彪半年就真的能“撒豆成兵”嗎?事實上此時林彪手裏的野戰部隊才6個縱隊,比華東我軍少一半,軍力也還遠遠沒有超過東北國民黨軍。

  國民黨軍占了東北絕大多數的城市和地盤,如果林彪可以在東北就地擴軍,杜聿明為什麽就不能?就算我軍得到一點日軍的遺留武器也遠遠比不上你杜聿明得到的美械武器多啊。杜聿明無話可說,在東北打到一半就隻能認輸出局,逃離了東北戰場,成了林彪的手下敗將。這說明他認識到自己能力確實無法戰勝林彪,沒有什麽不服氣。這一點至少比陳誠有自知之明,陳誠不知深淺主動請纓,蔣介石才用牛逼烘烘的陳誠取代了已經喪失了信心的杜聿明。不過,後來的實踐表麵陳誠還不如杜聿明。陳誠一到東北就被林彪的冬季攻勢打的暈頭轉向,被殲15.6萬也後逃離了東北戰場。

  杜聿明與粟裕交手,雖然杜聿明最終也失敗了,但是他卻很不服氣,為什麽呢?如果我們知道了杜聿明在淮海戰役中的戰略和戰役部署,就可以理解了。

  首先,在淮海戰役前,杜聿明製定了《對山東共軍攻擊計劃》,組織徐州國民黨軍四個兵團二十個軍,決定采取放棄被動的防守城市的打法,先發製人,變被動為主動,集中優勢兵力與解放軍打運動戰。該計劃乘華野、中野分離之際,以華中國民黨軍牽製中野,以徐州主力采取奇襲戰術主張攻擊華野,收複泰安、濟南。由於該計劃完全符合蔣介石介石的戰略意圖,所以很快於10月2日獲得批準。

  10月7日,杜聿明召開兵團司令會議確定具體實施方案,並決定於10月15日開始行動。但就在即將發起進攻的10月15日淩晨,杜聿明被蔣介石介石緊召東北挽救敗局。劉峙本來就對這個計劃顧慮重重,杜聿明一走,立即命令中止執行攻擊山東的計劃,並把作戰計劃改的麵目全非。豬頭劉峙把部隊擺成一字長蛇陣,成了無既設陣地、鼠頭蛇尾的挨打陣勢,黃伯濤兵團因此被包圍,令當時知道這個情況後的杜聿明,白崇禧等痛心疾首,認為這是古今中外罕見的失敗部陣,完全絕望。

  本來華野根本沒有攻擊敵人主力兵團的計劃,在中央提出首先消滅黃伯濤兵團的意見後,華野經過20多天的研究才下的決心,並在曲阜召開了一係列會議整頓了內部的“山頭主義,本位主義,強調了組織性、紀律性”,為戰略決戰進行了充分的組織準備。遼沈戰役破壞了華東敵人的計劃,為三野和二野贏得了20天的戰役準備時間和主動進攻的機會。在這期間,華野戰役計劃在往返電報的討論中成熟。

  可以想象,如果在這個時間之前,華野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遭到杜聿明的打擊會是什麽結果。 其次,在黃伯濤兵團被包圍之後,如果按照杜聿明的計劃國民黨軍隊仍然有取勝的可能:杜聿明的計劃是先用徐州國民黨主力南下消滅正在阻擊黃維兵團的二野(40萬打10萬),然後再北上,救黃伯濤兵團。如果三野分兵救二野,那麽黃伯濤兵團就可能突圍而下,國民黨的80萬大軍就會集中在一起與三野與二野的60萬軍隊大戰一場,國民黨軍至少可以避免被各個擊破,戰爭的結局肯定改寫,甚至國民黨取得勝利也不是沒有可能,淮海戰役的將是另一種景象。如果三野不救二野,二野很可能被杜聿明和黃維南北夾擊而消滅,就算三野消滅了黃伯濤兵團,國共雙方也是各消滅對方10 多萬,隻能打個平手,華東戰場國民黨的優勢將相對擴大。

    有人說二野不會跑嗎?當時二野正在阻擊黃維兵團,已經被黃維兵團咬住,怎麽跑?它的背後是杜聿明30萬部隊,天上有敵人的飛機偵察轟炸,在無遮無欄的平原地區它能往哪裏跑?就算它跑的快,真的跑了,黃維兵團與杜聿明集團很快匯合了然後迅速去打三野,三野還能抗的住黃維兵團、杜聿明集團、黃伯濤兵團三個集團的攻擊?

  最後,在淮海戰役後期,粟裕在判斷杜聿明集團逃跑路線時也是完全錯誤的,粟經過幾天苦思後決定把部隊部署在徐州以南堵截杜聿明集團,可是杜卻直接向西逃竄,在鬥智上粟裕輸給了杜聿明。但是地下黨員,國防部第三廳郭汝槐故意向蔣介石抱怨說杜聿明置黃維於不顧。蔣介石空投手令命令杜去救黃維,杜聿明見手令長歎此去必敗,但他不敢違抗老蔣介石的命令,於是杜集團折向南向黃維兵團靠攏,這樣才被三野包圍。如果沒有地下黨郭汝槐和蔣介石的愚蠢,粟裕根本不可能堵住杜聿明。

  杜聿明對關外我軍和關內我軍曾經這樣評價:“關外共軍的戰略戰術和戰力都關內共軍無法比擬的”。顯然杜聿明認為關內我軍的戰略戰術是很差的,國軍如果不是老蔣介石劉峙瞎指揮,犯那麽多錯誤,完全可以打敗華東我軍。以陳粟的軍事才能與劉峙,湯恩伯打了3年多也沒有分出個勝負,杜聿明根本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裏!

  所以,從林彪,粟裕與杜聿明交手的過程來看,粟裕隻是比劉峙高明一些,但並不是杜聿明對手,而杜聿明卻是林彪的手下敗將。

  (內容來源於鐵血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