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失敗後在天心芋整編時,林彪是連長,粟裕是連指導員,兩人雖然不在一個連,但基本是平級的,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後來同時上的井岡山。粟裕在紅軍時期默默無聞,到了抗日戰爭中後期在與國民黨軍隊的作戰中才初露鋒芒,解放戰爭才到他的鼎盛時期。但即使在粟裕最輝煌的解放戰爭年代,他也不如林彪。粟裕的蘇中七戰七捷比不過林彪“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冬季攻勢”中的任何一個,他圍殲74師也不如林彪圍殲廖兵團來的漂亮。
他攻濟南比不上四野攻錦州驚險酣暢、戰上海比不上四野戰天津更為幹脆瀟灑。林彪指揮了戰略決戰中的遼沈、平津兩大戰役,粟裕隻是“參與指揮”了淮海戰役。“指揮”與“參與指揮”是有區別的!實際上粟裕在淮海戰役中隻相當於一個兵團司令,在決策上沒有起多少作用,並沒有象林彪一樣指揮整個大戰役。另外,林彪黨政軍重擔一肩挑是“老總”,軍事指揮僅是他工作的一部分。粟裕的工作就簡單多了,僅軍事指揮而言他也僅是一個提供意見方案但不拍板的角色,能超過林彪嗎?還有麵對更加凶惡的人日本侵略者和更加艱苦的反圍剿歲月,那時的戰績難道就不比較了?如果比較中國的軍事家隻比較他們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那麽徐海東、王樹聲、羅柄輝這些還能稱軍事家嗎?
抗戰初期,林彪有每戰殲敵千人的“廣陽大捷”、“平型關大捷”。同期粟裕打的最著名的“衛崗伏擊戰”才消滅二十個日本鬼子。黃橋之戰粟裕打的確實漂亮,但那打的不是日本侵略軍,而是國民黨地方部隊,打的是內戰。對國民黨地方部隊林彪早在28年的“二打耒陽”中就有更漂亮的一個連打敗敵人一個師的記錄,黃橋之戰比得了嗎?
在更早的井岡山、中央蘇區1-5 次反圍剿,粟裕不僅與林彪、彭德懷相差太遠無法相比,也比不過黃公略、羅柄輝、伍中豪、蕭克、陳光、尋淮洲、王良等將領!其實林彪的征戰經曆和角色,成功組織戰役的規模和數量均遠遠超過粟裕。
要說粟裕一切都不如林彪那也不是事實,粟裕也有超過林彪的地方,那就是他打的敗仗超過林彪超過。林彪攻四平失利遠不及粟裕出師豫東魯南大損而歸(損失5萬人),四野青樹萍小挫那能與三野金門失利震動全軍相比?這不也是他們之間的一個差距?
有人總強調林彪處的地位比別人好,這有些是事實。比如林彪早就當紅一軍團的軍團長了,這給了他施展才華的機會。而粟裕那時是師長、參謀長什麽的。但也應認識到,林彪軍團長的位置不是上帝恩賜的,是殘酷戰爭選擇的結果,是靠出色才幹和艱苦努力贏得的。當年與林彪在一起打仗的有粟裕、蕭克、聶鶴挺、楊至誠等一大批年青軍官。
如果他們表現出眾,“一貫正確”,為什麽一次次被提拔的總是林彪而不是他們?難道大家都不會比較?我們能否抱怨老天爺沒有讓我們當微軟公司的董事長,否則我們一定能創造出超過比爾蓋次的更為輝煌的業績?林彪提升快,黨總是把最重要的任務交給他,這本身就是他才幹出眾比別人強的重要標誌,怎麽能成為“扣分”的理由?南昌起義失敗後在天心芋整編時,林彪是連長,粟裕是連指導員(2人不在一個連),同時上的井岡山,兩人基本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粟裕後來提升沒有林彪、蕭克、尋淮洲、王良等將領快,隻能說明他當時的表現不突出,更談不上“最”。
林彪是朱毛破格提拔的第一個年輕將領,在1928年一年內,林彪由連長連升2級,成為紅四軍主力28團團長!而同時期與林彪資格相近甚至比林彪資格老的軍官多的是,李奇中,周子昆原是林彪的上級,胡少海連降2級從師長降到營長,他們都成了林彪的下級,除了林彪的表現比他們所有人都出色外,還能有什麽原因?
有人說林彪在東北的環境比粟裕好。可是林彪並不是隻在解放戰爭中才建功立業的。從南昌起義、湘南起義到井岡山和中央蘇區,從2萬5 千裏長征到抗日戰爭的廣陽大捷、平型關大捷,林彪與彭德懷、粟裕、劉伯承等都是在同一個戰場作戰,林彪不是也比他們表現都出色麽?這怎麽解釋?把林彪派到東北,承擔“向北發展”的戰略重任,說明他是當時最出色的戰將,也是擔任這個最重要任務的最佳人選!
東北的環境比較好,48、49年確實如此,但45、46年就不是這樣!林彪到東北時還沒有根據地,他的11萬部隊(各解放區抽調)有“七無”之說,先到的部隊是得到一些日本人留下的武器,但大批後來的一些部隊連槍都沒有,士氣低落,嘩變不斷,指揮不靈,思想混亂,被認為是全國各戰區,我黨力量最薄弱的。劉鄧當時還未挺進大別山,還有晉冀魯豫老根據地。胡宗南也還未進攻延安,彭德懷也有賀老總管的晉綏根據地在支持他,都遠沒到“七無”的地步。而山東當時是全國最好的根據地。解放戰爭前兩年山東的解放軍也是全國各戰區最強大的。
當各解放區早已完成了地方部隊野戰化,當粟裕等將領率領野戰軍瀟灑地進行七戰七捷等戰役時,林彪卻正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把為數不多的野戰部隊分散地方化,剛開始去做剿匪、打土豪分田等建立根據地的工作。因此粟裕等一時間戰果不非也是有著客觀原因的,這些難道不是事實?
有人隻看到數字,說東北早期就有超過國民黨的多少部隊,其實那些部隊名義上投靠了共產黨,心裏卻盼著國民黨,國軍一來紛紛嘩變,一個個都成了“座山雕”。反而打共產黨,搞亂了軍心、民心、也搞亂了陣地。而可靠的老部隊長途跋涉疲憊不堪,通信聯絡困難,缺槍少彈的“七無”加士氣低落,在加上中央和東北局的指導思想混亂和失誤,僅有的一點部隊還要分散去占領守衛城市,林彪手上並沒有多少能夠用於打仗的部隊,那種困難的形勢,有幾個將領經曆過?經過努力,林彪和他的戰友很快扭轉了戰局,發展之快出乎很多人的預料(包括毛澤東)。改革開放後,山東的發展遠比東北好的多,如果按一些人說的東北的自然條件如何如何好,山東的自然條件如何如何差,該怎麽解釋?還是人的因素第一吧!
共產黨的部隊,都是主要靠消滅敵人來發展自己的,包括人員特別是武器。打了勝仗,繳獲多,俘虜多,根據地擴大,也會有各種人來投奔,部隊自然就會迅速發展。打了敗仗或消耗戰,傷亡、武器得不到補充,還會有開小差當逃兵的,部隊就越打越少,更不可能有發展。如果林彪的四野也象三野一樣,打了勝仗接著就打敗仗,戰力可能永遠也不會超過其他野戰軍。
舉個例子:孟良崮戰役後,華野繳獲了大批美械裝備、也補充了不少俘虜兵,士氣大振。粟裕分兵出師豫東魯南(有人認為七月分兵是毛澤東的失誤,但當時陳粟均認為此戰略沒錯隻是戰役沒打好)。外線兵團先攻汶上失利,再攻濟寧失利,三攻藤縣還失利,一路遭敵人圍追堵截和敵機轟炸,損失慘重,據說男女兵均是光著屁股過的河,曆次戰役戰鬥中繳獲的輜重幾乎丟光。
內線兵團在粟裕親自指揮下連打南麻、臨朐二個敗仗,每次都是主動集中了4、5倍的兵力去打敵人,但圍點攻不動打援又堵不住,損失卻比敵人還大。內外線全麵受挫,殺羽而歸,自報損失人馬五萬餘,創下了是解放戰爭期間一次戰役行動失利解放軍損失之最。部隊的發展當然受到挫折,戰力從此就落在了四野後麵。所以部隊發展如何關鍵是仗打的如何。林彪如果處理不好,也有全軍覆滅或走抗聯老路的危險。四野的軍力能超過三野等部隊,其百萬軍隊是在東北發展起來的,精良的美械裝備是從敵人手裏奪的,這是艱苦工作的結果,也是以林彪為首的四野將士積極尋機殲敵、戰略戰術高超,打的高效率的殲滅戰多、消耗戰少,敗仗更少的重要標誌。
林彪帶出了一支能征善戰,士氣高昂的百萬大軍,這正他和戰友們的過人之處和偉大功績,如果發生在其他人身上真不知會得到怎樣的吹捧,但在林彪卻反成了一些人不以為然進而詆毀他軍事才能的理由。
設想一下,如果林彪當時去了山東打了很多勝仗,而別人去東北卻打了不少敗仗(這是可能的,如果不是林彪果斷地指揮四平大撤退的話(陳雲語)),可能又會有人說:林彪在山東打勝仗是應該的,因為山東的條件最好,如果別人去會比林彪打的更好。那個在東北打敗仗的人仍是偉大的軍事家,隻是他的條件太差了,又有中央和東北局的瞎指揮,林彪如果去未必比他強,可能失敗的更參。我看有些人很有可能會這麽說,有些人永遠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偏見。隨便舉一個例子:韓戰爆發時,林彪、粟裕都請了病假。可如今所有的書和輿論都大批林彪貪生怕死是裝病,對粟裕怎麽就沒有這樣的“神化”?
有人說四野的作戰效率低,在解放戰爭中的作用隻能排在第3位。在戰略決戰中解放軍共消滅敵人155萬餘人,四野在戰略決戰中消滅敵人近100萬人,二野和三野在戰略決戰中加在一起共消滅敵人55萬餘人,誰的作用大?四野在戰略決戰中自己傷亡9萬餘人,敵我消耗比在10/1以上,其中遼沈戰役自己傷亡6.9萬餘人, 敵我消耗比為7/1,平津戰役中自己傷亡2.1萬餘人, 敵我消耗比為25/1。二野和三野在戰略決戰中自己傷亡13.6萬餘人,敵我消耗比為4/1,誰的效率高?
在戰略決戰後,敵人兵敗如山倒,除了逃跑就是投降,那時的殲敵數和效率能與戰略決戰中的殲敵數和效率相提並論?那是隨便派張三李四到大西南都可以接受那100萬敵人的投降,四野到大西南那100萬敵人一個也跑不了!但如果叫二野去打海南島試試看,說不定會比三野打金門更精彩,來個海南島失利震動世界?
[ZT商都B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