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調集八個師十萬大軍兵分三路殺向南滿,來勢很凶。雖然我四縱在新開嶺消滅了他一個師,但敵人進攻的勢頭仍然不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保安東(今丹東)呢,還是保通化?我們三縱隊當初南下的任務是到通化,建立長白山根據地,可是遼東軍區要我們西進,去保衛安東。這樣一來,我們既要保通化,又要兼顧安東,結果戰線拉得很長,以有限的兵力進行了寬正麵的防禦,犯了兵家的大忌。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裏,由於分兵把口,兵力不集中,我們仗打的不好,多半是擊潰戰和消耗戰,消滅敵人不多,自己搞的很疲勞,還得不到充分的補充。
當時向通化進犯的敵人有五、六個師,而我們三縱隻有兩萬多人。在這期間,林彪來電對我們的批評很多,也很嚴厲。他批評的主要內容是我們兵力不集中,沒有打殲滅戰,這些批評都是對的。
大約11月中旬,林彪給蕭華、江華、程世才和我發了一份電報。這份電報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他在電報中說,你們幾個都是戰爭中的大忙人,但在百忙之中應抽出時間弄清楚戰略思想。要研究毛主席的戰略學(他指的是收入《毛選》中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那篇文章)。林彪對主席那篇文章很熟,重點看哪一章哪一節,他都給我們點到了。最後還說,毛主席的戰略學不要當成普通文章,看看就過去了,要當成勝利的訣竅來看,當成作戰指令來看,反複看,用來指導實際行動,這樣才能使南滿的作戰和局勢得到新的發展。除了我們要學習以外,也要安排下麵的幹部認真學習。
關於學習毛主席戰略學,林彪在以前的電報中也提到過,但這回是專門提出,而且提得很高,有很強的針對性,所以印象特別深。當時的感覺與“文化大革命”中看著他搖語錄,喊萬歲,裝樣子,做給人家看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臨戰之際,林彪同意我們先完成政治教育再練兵
1947年8月下旬,東總決定從三縱隊開始,進行訴苦和土改教育。
當時正是秋季攻勢之前,我們經過大量工作,終於在全縱隊展開訴苦運動。這時,接到東總指示,秋季攻勢第一階段已經在遼西打響了,要加緊練兵,準備投入第二階段作戰。
怎麽辦?是把土改教育放下,投入練兵呢,還是繼續下去,把教育搞完再練兵?縱隊黨委開會研究,覺得就這麽停下來不行。當時幹部中確實有個別人群眾觀點模糊,幹涉地方土改運動,對土改政策發生懷疑。有的因為住在地主家裏,包庇、同情地主,甚至阻撓群眾起來鬥爭地主,還給地主打掩護,幫地主藏東西。有一個出身富農的科長,聽說家裏被鬥,認為革命革到自己頭上了,產生不滿情緒。
在戰士中,不少人戰鬥觀念模糊,特別是一些“解放”過來的戰士,認為內戰是蔣介石和毛澤東爭地盤,說這兩個人中若是死一個就好了,仗就打不起來了。還有相當一部分人(主要是“解放”成分的人)對戰爭究竟有沒有勝利的前途,產生懷疑。而一些從關內來的老戰士,對於當地群眾中的盲目正統觀念看不慣,覺得為他們打仗犧牲不值得。而本地兵因家裏翻身得到了土地,嚐到了土改的甜頭,想回家過小日子,也不願意留在部隊打仗。有個戰士作戰很勇敢,立了功,但卻不辭而別,留下一封信說,我已經報了恩,要回家當個革命的同情者。
土改教育的第一步是訴苦憶苦,挖苦根。然後引導部隊提高階級覺悟,把仇恨集中到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國民黨蔣介石反動政權身上,要讓大家認識到隻有報階級的仇,才能最後報個人的仇。經過發動,訴苦剛剛搞起來,一個個哭的像淚人似的,正在這個結骨眼上,要是停下來,實在太可惜。就是去練兵,兵也練不好,去打仗,仗也打不好。土改教育不進行完不行,於是,我們給林彪和羅榮桓發報,說明情況,要求把教育搞完再轉為練兵。
那時候不像後來,沒有那麽多框框,一切從實際需要出發。林彪和羅榮桓同誌馬上回電,同意我們的意見,把土改教育搞完。最後,我們堅持把土改教育搞到9月20號左右,還差一個軍民關係、軍政關係的教育沒進行,實在沒有時間了,隻好打完仗再補課。戰前一點訓練不搞不行,練兵運動隻進行了五天就開始秋季攻勢。軍事訓練時間少了點,隻有在戰場上設法補救。
經過土改教育後,部隊政治情緒穩定,階級覺悟提高,幹部戰士關係改善,連隊的麵貌與前不同,有顯著的變化。打起仗來,凡是土改教育搞得好的連隊,戰鬥作風就勇猛頑強,在行軍中過去泡病號、掉隊的都能堅持了。連隊幹部戰士正氣上升,歪風不見了。階級兄弟的感情非常濃厚,幹部體罰、打人的現象沒有了,普遍開展報仇立功運動,人人都有立功計劃和決心。在戰鬥中,班長傷亡,積極分子自動代理,班代排,排代連,老的打光了,最後剩下新兵也組織起來繼續幹。有的連隊打的隻剩下幾個人,還在磨刺刀,準備報仇,毫無恐懼。戰後也無影響,再戰情緒還是一樣,鬥誌仍然很高,不服氣,一定要為犧牲的階級兄弟報仇。
1948年春天,我在東野政工會議上介紹了三縱開展憶苦和土改教育的經驗,林彪當時在前方作戰,沒有參加會議,後來他看了會議記錄。據說,他在我的發言記錄上做了不少眉批,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技術的戰力雖缺,有政力代替而有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59年廬山會議後林彪主持軍委日常工作時,“政力”竟然完全代替了“技術的戰力”,成了空頭政治。
對作戰方案有不同意見,林彪半天內連回三電
9月底,在我們結束土改教育,轉入練兵運動不幾天,接到林彪和劉亞樓簽署的命令,準備打仗。命令中指示三縱隊要以遠程奔襲手段,同時包圍國民黨軍第一一六師據守的西豐、頭營子、威遠堡和孤榆樹這四個據點。一一六師隸屬國民黨第五十三軍,是張學良東北軍碩果僅存的一點老底子,抗戰時被定為遠征軍甲種軍,到越南作過戰,日本投降後回國到河北保定打內戰,剛調到東北不久,和我們還沒有交過手。
五十三軍的軍長周福成帶著軍部和另一個師駐在開原一帶,一一六師的師部駐威遠堡,三個團分別在西豐、頭營子和孤榆樹,其中西豐、頭營子和威遠堡在 東西一條線上,距離約四十公裏。孤榆樹、蓮花街和威遠堡在南北一條線上,距離約二十多公裏。從威遠堡再往西南約二十多公裏就是開原,往西二十來公裏是中長路上的昌圖縣城。
林彪在作戰命令中規定了這次作戰的總方針:遠距離輕裝奔襲,同時包圍各處分散的敵人,圍點打援。如果敵人不增援,就各個擊破,消滅被包圍的敵人。
接到命令後,我考慮,如果我們包圍了一一六師師部,敵人肯定會派兵增援,而我們同時包圍的是敵人的四個點,一旦敵人派兵增援,打援的兵力明顯不足。我又看了一下命令中其它部隊的任務,都安排了奔襲目標(他們都是一個縱打援,策應各方)。六縱的位置在四平以東,中間隔著一縱,我們指望不上。而一縱在夏季攻勢時打四平打得很艱苦,一直在休整,這還不是主要的,關鍵是他們的待機位置遠在我們北邊幾十公裏以外的四平附近。臨時調他們南下為我們打援不一定來得及,況且他們的任務是策應各方,並沒有明確隻是策應三縱,如果在四平以西作戰的二縱需要的話,他們還要牽製四平的敵人,策應二縱,那我們就更指望不上了。於是我想,在這種情況下,不論圍點還是打援,一切隻能靠自己了,對於威遠堡的敵人師部不妨以一部兵力先把它監視起來,看住它,不讓它跑了,但又不驚動它,免得它呼叫援兵,而以主力先將西豐等地的敵人消滅,並相機消滅威遠堡外圍的敵人。最後再以優勢兵力攻威遠堡。那時,即使敵人來增援,我們也有足夠的兵力對付,可以從容不迫。
在師以上幹部會上,多數同誌讚成我的想法,少數同誌表示,應該按照東總的命令,同時包圍四個點。以兩個師攻威遠堡,一個師包圍其它三個點。於是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焦點在打援,有的同誌認為,既然上級讓我們同時包圍敵人,就會考慮打援的問題。我說,從命令上看,一縱、六縱的任務是策應各方,萬一各方都需要,派不出為我們打援的兵力怎麽辦?我們隻好自己考慮安排打援的兵力。雙方僵持不下,最後決定把兩個方案都報上去,請林彪考慮決定。我很快就把電報寫好,發了出去。我記得電報的言辭比較激烈,為的是能引起林彪的重視。這時,已是午夜以後了。
幾個小時以後,先是遼東軍區來電,要我們按照林彪的作戰部署,以一個師包圍西豐、頭營子、孤榆樹,集中兩個師直插威遠堡。緊接著,林彪、劉亞樓的急電也到了,內容是要我們以主力包圍威遠堡,對另外三處敵人各應以一部包圍與監視,然後再視情況逐一消滅。電報還說,第一步在抓住分散的敵人,以免其集中。關於如何打援的問題,電報中沒有說,看來林彪對於我們能否抓住敵人信心不足,他擔心萬一我們抓不住敵人,打援的部隊白跑一趟,看樣子他是想把打援的部隊抓在手上,擔任奔襲的部隊哪個真正抓住了敵人,他再根據情況把打援的部隊派過去。他這樣考慮自然有其道理,在東北戰場上,敵人掌握了優越的交通條件,兵力轉運靈便,隨時可以集中兵力於主要作戰方向或增援被我攻擊的點。我們過去曾經吃過虧,這也是林彪為什麽要用遠程奔襲的辦法去抓住分散之敵的原因。但是,等我們真的把敵人抓住了,再派出增援部隊打敵援軍,敵人有優越的交通條件,我們隻有兩條腿,時間上是否來得及?不知道林彪是否想過這個問題。
大約又過了三個多小時,林彪、劉亞樓又給我們發來一封電報,在這封電報中,林、劉對原來的部署進行了調整,通知我們說,蓮花街、孤榆樹那一個團的敵人劃歸一縱包圍與消滅,三縱隻負責包圍與消滅西豐、頭營子、威遠堡的敵人。看來,林彪還是認真考慮了我們的意見,把威遠堡以北的孤榆樹、蓮花街這個方向的敵人交給一縱就近去包圍,這樣一來,我們不僅應變能力加強,而且在兵力對比上取得了優勢。
到了晚上9、10點鍾的樣子,林彪和劉亞樓又給我們來電了,這是半天之內的第三次電報,內容是命令一縱以一個師留在四平外圍,兩個師過至孤榆樹,另以一個師出昌圖,包圍、監視或單獨殲滅昌圖守敵(獨二師長期配屬一縱,因此共四個師)。威遠堡西邊的昌圖,是我們擔心敵人可能前來增援的一個方向。林彪的這份電報中雖然一字未提三縱,但他這一係列調整,都與我們有極大關係,終於解除了我們的後顧之憂。
我們決定以一個師奔襲包圍威遠堡,一個師奔襲包圍西豐和頭營子,另以一個師插到開原、威遠堡之間擔任警戒。方案報上去以後,林彪又發現問題了,他這個人考慮問題很細,他最擔心的是把敵人嚇跑,無功而返。他一對照地圖,就覺得八師的集結出發地域離西豐近了,容易走漏消息。就給我們發電報,提醒我們注意。結果真讓林彪給說中了,八師出發不久,就被敵人發現了,暴露了我們的意圖。於是敵人像驚弓之鳥,相繼逃跑收縮。一看這種情況,林彪果斷決定,作戰時間提前一天,全線開展奔襲和追擊。
由於剛剛進行了憶苦和土改教育,部隊士氣旺盛,九師路程最遠,一夜趕了一百四十多裏,沒有掉隊的。七師邊打邊走,動作也很快,終於把敵人分割包圍在威遠堡地區。八師也搶在敵人前麵,襲占頭營子,把從西豐西逃的敵人一個團圍堵在拐磨子。當我們對威遠堡發起攻擊時,四平的敵人立即乘坐七、八十輛汽車南下增援,在昌圖以北遭到一縱的阻擊,雙方發生激戰,直到我們把威遠堡的敵人全部殲滅,敵人的援軍也沒能突破一縱的防線。這一仗,我們在一縱的配合下,全殲了國民黨軍一個師。
戰後,林彪向各縱隊和各師發通報,說擔任攻擊西豐的部隊由於奔襲出發地距敵過近,進入時間過早,停留時間過長這三個缺點而過早暴露我軍企圖,以致敵人自動撤退。同時他又表揚我們包圍攻擊堅決迅速,將敵人在威遠堡全部殲滅。他對我們表揚不過火,批評不講情麵,分析透徹,確實說到了點子上,對我們後來製定作戰方案很有益處。
打下錦州後,林彪出題考我
1948年秋天,我們接到林彪命令,乘火車秘密南下,接替兄弟部隊包圍義縣。到達義縣不久,接到林彪電報,說義縣的敵人要棄城南逃錦州,要我們幾個縱隊準備伏擊。等了幾天,看看沒有動靜,就這樣等下去也沒個頭,於是我們給林彪發報,建議改伏擊為攻堅。我的理由是義縣很重要,是北寧縣我軍作戰的門戶,勢在必得。義縣城雖高,但不大,守敵雖有萬餘人,但戰鬥力不強,使用兵力過大展不開,我們三縱加上配屬我們的二縱五師和炮縱就夠了,其他兩個縱隊可以到錦州以東以北地區打援。希望盡快確定攻義縣的部隊,以便部署。
|
來源: 《百年潮》2005年第3期 | 責任編輯:徐書鳴 其它有關林彪的博克請看: 1. 耒陽戰役:林彪成名第一仗,用一個連打敗一個師 2. 楊成武回憶:林彪講第一堂戰術課 3. 潘峰回憶:林彪同誌和我們一起戰鬥 4. 黃克誠回憶:遵義之戰中的林彪 5. 漳州戰役後聶榮臻與林彪的摩擦 6. 林彪在長征中的最艱難一戰:死守腳山 7. 楊成武:林彪軍團長教我當師長 8. 林彪指揮作戰吃過兩次大虧:1929年打贛南兵敗如山倒 9. 羅舜初:我所接觸和認識的林彪(1) 10. 羅舜初:我所接觸和認識的林彪(2) 11. 羅舜初:我所接觸和認識的林彪(3) 12. 平型關大捷: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3. 平型關大捷 14. 林彪元帥總結對日作戰的經驗 15. 林彪關於平型關戰鬥的總結 16. 孫立人 林彪誰更厲害 17. 東北解放初期的朝鮮走廊 18. 紀實文學 林彪將將 19. 東北解放戰爭時期的林彪同誌[ZT] 20. 決戰白崇喜:林彪點了白的死穴 21. 陳賡與林彪在南線追擊戰中三次分歧的是是非非 22. 以巧取勝的林彪 23. 林彪創新妙用孫子兵法:九地 24. 林彪—毛澤東嫡係中的嫡係 25. 一次次的戰役成就了曆史上的林彪 26. 林彪的“六大戰術原則” 27. 林彪評白崇禧:國軍將領中最有才幹的一個 28. 不可抹滅的軍功——林彪一生十大經典戰役回眸 29. 四野中朝鮮族部隊的曆史淵源 30. 四野送回朝鮮的部隊 31. 劣勢情況下林彪粟裕指揮能力比較 32. 林彪與粟裕 33. 林彪的衰落:推出兒子犯了毛澤東的大忌 34. 八路軍115師代師長陳光將軍的悲劇結局 35. 毛澤東任命羅榮桓代理115師師長 為何最終由陳光接任 36. 陳光之子:踏著115師的足 37. 四野的開國元帥、將領名單 38. 劉忠中將:記林彪同誌在長征中的故事片斷 39. 曾思玉中將: 回憶林彪軍團長敵前偵察的一段故事 40. 四渡赤水評價考 41. 譚雲鶴:遼沈、平津戰役我給林彪當秘書 42. 萬毅將軍回憶林彪 43. 洪學智上將:林彪考我戰法 44. 孫毅將軍口述:林彪與平型關大捷 45. 衛士長回憶:林彪在東北 46. 楚成瑞:談談林彪的病情 其它軍事戰爭博克請看: 1. 20分鍾學中國簡史 2. 五代十國時期的全部戰爭年表 3. 三元裏抗英 4. 馮婉貞抗擊火燒圓明園的英軍 5. 華中軍區告狀:陳毅不會打仗 6. 我的中國性格 (讀完熱血沸騰!!!) 7. [轉] 當年的滿洲國竟然會是如此的發達與富裕 8. 我愛祖國的藍天 陣容空前強大 9. 詳解軍隊文工團體係 10. 可愛的中國(方誌敏)-- 原文及朗誦 11. 粟裕與王耀武的三次軍事對決 12. 悲愴:方誌敏與紅十軍團,粟裕逃過一劫 13. 粟裕對紅十軍團覆滅的總結 14. 開國帥將的軍銜是怎樣評定的及軍銜的待遇區別 15. 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元帥,大將及上將的職務 16. 開國帥將的軍銜是怎樣評定的及軍銜的待遇區別 雙搶老太婆全文請看: 1. 雙槍老太婆趙洪文國 (1) 2. 雙槍老太婆趙洪文國 (2) 3. 雙槍老太婆趙洪文國 (3) 4. 雙槍老太婆趙洪文國 (4) 5. 雙槍老太婆趙洪文國 (5) 6. 雙槍老太婆趙洪文國 (6) 7. 雙槍老太婆趙洪文國 (7) 更多的與朝鮮有關的文章請看: 1. 四野中朝鮮族部隊的曆史淵源 2. 四野送回朝鮮的部隊 3. 東北解放初期的朝鮮走廊 4. 明援朝抗日七年之戰 -- 八次主要陸戰的兵力對比和結果 5. 明援朝抗日七年之戰 6. 清日甲午戰爭(1)-- 平壤之戰 7. 唐日白江口戰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