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603)
2015 (255)
2016 (128)
2017 (95)
2018 (70)
2021 (46)
2022 (50)
2025 (3)
想起哪個年代的“三兩油”[ZT]
在遼寧,隻要一提起“三兩油”這仨字兒,很多人立馬會想到過去那辛酸與窘困煎熬的日子來。
三兩油的來曆是在文革。當時好大喜功的陳錫聯時任遼寧鎮沈陽。時各省食油定量為每人每月五兩,已很可憐。不料陳還要對三千多萬遼寧百姓敲骨刮油,以報毛“知遇之恩”,稱:遼寧人民每人每月隻需三兩食油,節省下二兩獻中央。從此,遼寧食油定量竟變為每人每月三兩。遼寧老百姓氣憤不過,給陳錫聯送了個外號叫“陳三兩”。在遼寧一提“陳三兩”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謂與“要吃糧,找紫陽”;“要吃米,找萬裏”同登青史,流芳百世也!
粉碎四人幫的時候,陳錫聯成了功臣,排名一下子位列第四。在一次慶祝粉碎四人幫的檢閱群眾的儀式上,當那張鑲嵌著一對鼠眼的大餅子臉,皮笑肉不笑地閃現在天安門城樓上時,別提遼寧人有多別扭。……
一個月三兩油,沒有經曆過哪個年代的年輕人很難想象那種滋味,更別說理解“爪菜代”的艱辛了。就是這麽點油,很多人家平日還要省著點兒吃,以備來人去客和節日時使用。那時一般人家的菜裏見到點油水是很難啊。
但是對於特權人物和特權城市來說,他們是從來不缺油水的。比如說北京,食油供應要好許多,至少豬肉是敞開供應的。那時全國老百姓不僅心向首都,連各地的豬等都心向著偉大的首都。所以,盡管祖國其他地方的老百姓一臉的菜色,北京人還基本是紅光滿麵。
那時遼寧人去北京出差的時候,到了商店跟餓狼似的,看著什麽都好,見什麽買什麽,或豬肉,或掛麵,或糖塊等等。北京人後來蔑稱遼寧人是東北虎,蓋源於此。
油少,別提那日子有多難了。但是我們家稍微好一些,緣由竟是跟在北京的一個舅舅沾了點光。由於北京豬肉敞開供應,母親覺得舅舅這個資源得需要利用,於是時常給北京的舅舅寄些錢,讓他買些肥豬肉煉成豬油後再寄來。舅舅寄來豬油時,往往連同肉梭子(提煉後的肉渣)也一塊寄來。這時,母親總要先把肉梭子從油裏挑出來,然後和上玉米麵做頓肉梭子餡包子吃。肉梭子餡包子吃起來,充溢著濃濃的豬油味,感覺特別好吃。
動物油的膽固醇固然高,但哪個年代,誰還尋思這些事,有油吃總比沒有強。年紀大些的人還應該還記得,那時人們買肉總願意挑肥的買,就是為了把肥肉炸油。
父親有個同鄉是在商店賣豬肉的,父親一去買肉的時候,經常是寧願讓後邊的人先買,自己等肉都賣光還剩骨頭的時候才買。文革初期的時候,還能保證每人每月半斤肉,到了後期連半斤肉也保證不了了。可骨頭不要票。父親通過這種關係可以時不時地買回點豬骨頭。說白一點,這種行為就是走後門。
一到熬骨頭時,那股摻合著誘人的骨髓的香味串得滿樓道都是,讓人很是垂涎。骨頭通常要煎熬很長時間,直到滿鍋的水麵上浮起一層厚厚的油花。骨頭湯冷卻後,父親總是小心翼翼地把那層油撇出來,放到油罐子裏,剩下的湯用來燉菜。
現在時代進步了,人們更注重關心生活的質量,偽劣食品的問題才得到關注。實際哪個年代,從病豬肉,到陳化糧至少在遼寧等國營商店都出售過。74年我們這裏的一些國營商店公開出售豆豬肉(帶有囊蟲的豬肉)。雖然不久被製止,但豆豬肉不要票,俗話說餓鬼不挑食,還是有很多人買回家裏吃或者炸油。還有陳化糧,下麵我會提到。
“三兩油”的年代,什麽東西都講“供應”。過年時供應情況略好點兒,平時看不到的如雞蛋呀、白糖呀等的,一家能賣給你一斤半斤的。記得75年過年,我們這裏每戶人家還給了一副羊下水,對此父親高興得不得了:“你看,今年還給了副羊下水!”父親那喜悅的表情至今還深深留在記憶裏。
哪個年代雖然過節很單調,不象現在,但大人、小孩子都盼著過年;大人盼著過年是為了能買到平時買不到的東西,孩子盼著過年無非也就是吃點平時吃不到的東西,或穿件新衣服。所以那時過春節就顯得特別隆重,準備吃的、準備忙的都很激動。可見哪個年代過年,吃是重頭戲,其次還有穿。
如果副食供應欠缺的話,人們還可以應付。那麽糧食欠缺就會使人覺得日子難過了。當時城市糧食的供應,成年人一個月定量一般是30斤左右。孩子還少。在供應的糧食當中,大米白麵等的細糧,加起來也就有一、二斤,餘下部分全是如玉米麵、高粱米等的粗糧。那時黨的報紙老是登載外國人開始吃素食的消息,還說科學證明吃素對身體好。對比現在,黨真有遠見,可咱老百姓總是跟不上形勢。
遼寧本來產大米,但玉米麵吃的最多。大米都哪兒去了?一部分獻給敬愛的首都人民了,一部分獻給亞非拉人民了。玉米麵不象現在的,很多都是榨過油的玉米加工成的,非常鬆散,難以捏成團,有些還是多年的陳糧,到了嘴裏又苦又澀,這種玉米麵那時在定量範圍內可以多買些。這種玉米麵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陳化糧”,是國家嚴禁銷售的糧食,連牲口都不吃。
為了多弄些細糧,人們想盡了各種辦法。比如那時有文件規定,政府對癌症患者可以在定量內多補貼一些細糧,於是一些人絞盡腦汁通過醫院的關係搞份癌症證明。典型的例子,就是76年沈陽有一個醫生給自己搞出了5份癌症證明,被發現後,所在單位給予了他嚴肅處分。
由於副食嚴重匱乏,人體必需的蛋白、脂肪大部分靠澱粉轉化,所以那時侯人們的飯量特別大。供應的那點糧食對很多人家都不夠吃,特別是對那些孩子多的家庭。
我家有個鄰居,家有七口人,兩個大人五個孩子,日子過得很緊巴。每天早晨,他們家都要蒸一大鍋玉米麵餅子,蒸好後,這五個孩子每人仨倆的,再來塊鹹蘿卜,這就是一天的夥食了。早晨一般都是他們家的大閨女做飯,餅子蒸好後她總要先藏起來一兩個——這樣的家庭那時並不是個別。
我有個同學叫常占,也是鄰居。他們家有六口人,母親沒有工作,生活過得更拮據,幾乎每個月不等到月末,供應那點糧食就吃完了。後來逼得沒有辦法,他父親想起了60年一些農民因忍受不了饑餓,挖老鼠洞取糧的辦法。每到秋天,他父親便領著他,到農村到處挖老鼠洞。後來很多與他們家境相似的人家也紛紛效仿。
從老鼠洞挖來的糧食畢竟不是很幹淨,他們又經過水洗、晾曬,最後再加工成大米、高粱等。
關於鼠洞的糧食常占說了兩件事,我記得還很清楚,一是在洞裏,老鼠把糧食都是按類碼放,非常規矩;二是一旦老鼠那辛辛苦苦幾乎是一粒一粒弄來的糧食被“搶”走,大大小小的老鼠紛紛走出洞穴,找樹叉上吊自殺。前邊的事據說是真,後邊這個事不知是真是假?
………
今天,“三兩油”已經成了匱乏年的代名詞。但哪個年代,人們自覺活得也挺自在。因為, “中國老百姓生活在蜜罐裏,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深刻地印在絕大多數中國人腦海中。八十年代國門一打開,才覺得這些竟是荒誕不經的彌天謊言!
縛來賓
11/17/2006
東北大米出油,香,有咬頭,口感好。吃東北大米的時候舍不得吃菜,怕把菜味米香的味道壓住了。
現在的東北大米也是一年一季,隻不過為了高產防病蟲害,用了化肥和農藥了。
東北大米精品:黑龍江省五常大米,吉林省延邊大米,遼寧省盤錦大米,營口水源大米,遼陽大米。
64年晉升為少將。劉德才應為115師344旅,參加平型關戰鬥
劉德才沈陽軍區副司令員,旅大警備區司令員。渤海飯店是他支持主建的。粉碎“四人幫”後,葉劍英替他說話,隻降級為師級。
謝謝教練。我現在也很能吃,但既未禿頂也未過胖。
想起陳三兩,我還是念他的好處:夜襲陽明堡,炸毀24架日軍飛機;領一個團3500人,經10年,發展成1個兵團。
友情提醒一下,早年有過困苦饑餓經曆的人們,生活改善後容易形成 over-compensation.哪位後來吃成了中年禿頭油胖子,可別把帳算在陳三兩身上啊。
母親有病動大手術,需要增強營養。托人買牛骨頭,煮出油,用牛油炒麵做油炒麵。每天用開水衝一杯吃。
鄰居在罐頭食品廠工作。偶爾買回大蝦頭。裏麵有蝦黃,那個香啊! 守著大海吃不到大蝦,吃不到黃花魚。
每月供應豆腐2-3斤,要豆腐票。不是用黃豆做的,是用榨完豆油的渣子豆餅做的豆腐,很難吃。豆餅是用來喂豬的飼料。
我每月糧食定量27斤。由於沒有油水,不夠吃的。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每天就是餓!餓!餓!
盡管遼大水是全國最大的漁業公司,水產產量是全國第一,但好魚上貢北京,好蝦出口。我們隻能吃小雜魚,一鐵鍁一塊錢。臭魚爛蝦下飯,我們都長成1.8米以上的東北彪形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