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鄉!

老頑童。愛好文學,曆史,地理,經濟,哲理,時事,回憶,笑話,唱歌,電影,種菜,養雞,遊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個人資料
老生常談1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豐臣秀吉對外擴張規劃的影響

(2013-10-21 09:23:59) 下一個

                豐臣秀吉


透視日本海外擴張行為的曆史文化根源 [ZT]

 

    當今日本在海洋島嶼問題上極力擴張有其深遠的曆史文化根源。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領土狹小,資源匱乏,由於地質和地域原因,日本列島經常發生地震、台風等自然災害。自然環境先天不足。日本民眾對於民族的生存環境有著很強的危機感。正如日本學者自述的,“日本是一個島國。作為島國,國民常常感到自己處在一艘在大海中顛簸漂泊的船中,隨時可能被驚風巨浪吞噬,始終抱著一種不安感。因此他們羨慕大陸國家,也總想擴張自己的國土。”這段話準確地描述出了日本民族的一種島國文化心理狀態,普通的民眾可以通過個體的遷移來選擇相對安全的生存自然環境,而作為政權的統治集團要改變這個國家地域先天條件的不足,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向海外,向鄰近的大陸擴張疆土。因而,形成了日本曆史上眾多統治者,軍事、政治、思想的領袖一脈相承的對亞洲大陸、對中國、對周邊侵略擴張的戰略傳統思想。

 

    縱觀曆史,這種傳統思想的影響是深刻而久遠的。日本曆代統治階級總是一旦認為有機可乘,就會千方百計向亞洲大陸擴張。早在公元4世紀中葉,當時日本的大和政權就侵占了朝鮮半島南部(今韓國慶尚南道地區)。公元626年,日本以支援百濟為名,以傾國之力,出兵朝鮮半島。如果說此時日本對於亞洲大陸野心尚主要限於朝鮮半島,到了16世紀,就開始提出了完整的日本對外擴張藍圖。1577年,當時還是織田信長部將的豐臣秀吉便向織田信長建議,“……率兵掃平朝鮮,更收朝鮮兵馬,席卷明國四百餘州,為主公大人混一日本、朝鮮、明國,此為臣之宏願!”

    1587年5月,在征討九州軍中,豐臣秀吉還念念不忘“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1590年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之後,便再次開始圖謀吞並朝鮮,再以朝鮮為跳板,進攻中國大陸,聲稱將“不屑國家之遠,山河之隔,欲一超直入大明國,欲易吾朝風俗於四百餘州,施帝都政化於億萬斯年者”。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計劃請天皇移駕北京,進駐中國寧波,厲兵秣馬三年之後,再從寧波出海取南洋、印度。豐臣秀吉對外擴張的規劃,對日本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近代的思想領軍人物佐藤信淵和吉田鬆陰的思想中可以明顯看到看到豐臣秀吉的印跡。

 

    在1823年完成的《宇內混同秘策》中,佐藤信淵勾畫了以日本為中心“混同世界,統一萬國”,建立新的華夷秩序的藍圖。佐藤信淵認為首先要吞並中國,“支那既入版圖,他如西域、暹羅、印度諸國必漸仰慕畏威,稽顙匍匐求隸臣仆”,而要吞並中國則要首先由朝鮮征服滿洲。可以看到佐藤信淵的這一所謂“秘策”,其實仍是征服滿洲,再逐步吞並中國,以此為基礎進而征服世界,最終真正在世界範圍建立日本為中心的“華夷秩序”、世界帝國。

    吉田鬆陰在1854年寫成的《囚幽錄》中則提出:“今當急修武備,艦粗具,炮略足,則宜開拓蝦夷,封建諸侯,乘隙奪取堪察加、鄂霍次克;曉諭琉球,會同朝覲,一如內地諸侯;責令朝鮮,使之納貢獻奉,一如古時之盛;割取北滿洲之地,南收台灣、呂宋,以示進取之勢。”“乘隙收滿洲而逼俄國,侵朝鮮而窺清國,取南州而襲印度”。

    1855年後,吉田鬆陰更清晰地提出,鑒於與美俄的媾和既成定局,“為今之計,莫如謹疆域,嚴條約,以羈縻二虜;乘間墾蝦夷、收琉球、取朝鮮、摧滿洲、壓支那、臨印度,以張進取之勢,以固退守之基,遂神功之所未遂、果豐國之所未竟也。”要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實現神功皇後進攻朝鮮,豐臣秀吉先圖朝鮮再謀中國的“偉業”。

    1856年9月,吉田鬆陰在長州主持鬆下村塾,培養了80餘名青少年弟子,這些人基本成為後來明治維新的骨幹,最為有名的就是一文一武——“明治憲法之父”伊藤博文和長州藩軍人的領袖山縣有朋,眾所周知,這兩人在明治維新,尤其是甲午戰爭中的作用。他們的思想上與200多年前的豐臣秀吉的妄想,下與百餘年後名噪一時的“田中奏折”中提出的“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前後如出一轍。尤其是吉田鬆陰,在後來的日本對外擴張過程中受到狂熱推崇,被稱為“大東亞共榮圈的先驅者”。在以佐藤信淵、吉田鬆陰等所倡導的擴張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日本在通過明治維新步入近代資本主義國家行列,逐步擺脫西方列強殖民的同時,也再次積極開始向亞洲大陸、東南亞諸島擴張,以求彌補損失,擴充國力,進而與西方列強相抗衡,成為新的列強。

    如上所述,日本對外擴張,侵吞亞洲大陸的戰略野心由來已久,上千年一脈相承,絕非僅僅源於“明治維新”前後。日本一向自認為中國漢唐文化的傳承者,卻似乎盡得皮毛,未見精髓,僅得術,未通道。有人認為,二戰時日本是敗於美國的原子彈和蘇聯的裝甲洪流,中國從沒有戰勝過日本。事實上,在數千年的曆史中,正是中國多次挫敗了日本侵略的企圖,維護了東亞的和平穩定。在公元626年,日本企圖幹預朝鮮半島的時候,中國在著名的白江村海戰中擊敗日本,日軍5萬餘眾幾乎全軍覆沒。當豐臣秀吉意圖吞並朝鮮,圖謀中國時,遭受到了當時雖然已顯頹勢,但依然有相當實力的中國明朝的迎頭痛擊,再次敗退回日本四島,七年的戰爭中,又有數以萬計的日本人成為侵略野心驅使下的他鄉野鬼。豐臣秀吉不但沒能實現其野心,反而因在侵朝戰爭損折了過多的力量,使德川家康得以在豐臣秀吉死後不久後便顛覆豐臣氏,建立了後來時間長達200餘年的德川幕府。當代作家薩蘇曾有一個有趣的比喻:“猴子豐臣秀吉想利用這塊跳板(指朝鮮半島)玩一個轉體三周半接後空翻,剛蹦起來就讓中國人一棍子打折了腰”。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更不必說了,當時中國雖然積貧積弱,還是最早奮起抵禦日本法西斯的擴張,為反法西斯陣營最後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曆經八年血戰,中國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五大戰勝國之一,日本卻在這次戰爭中喪失了“明治維新”的大部分成果,回到了半獨立的狀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回顧一次次擴張,一次次頭破血流的史實,日本政界、思想界乃至整個日本社會有必要認真思考一下,如何才是真正為日本的繁榮發展著想?怎樣才能保證日本民族的太平安康?殷鑒未遠,望深省之。


更多的網友的評論請看:
1。
我的中國:豐臣秀吉對外擴藍圖
2。
網上談兵:豐臣秀吉對外擴藍圖
3。
我的中國:豐臣秀吉對外擴張規劃的影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