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鄉!

老頑童。愛好文學,曆史,地理,經濟,哲理,時事,回憶,笑話,唱歌,電影,種菜,養雞,遊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個人資料
老生常談1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關於毛主席,羅稷南對話“如果魯迅活著會怎樣”的真實性考證

(2013-10-19 21:25:35) 下一個

1957年,羅稷南問毛澤東,如果魯迅活著會怎樣?回答的大意是:要麽坐在監獄裏繼續寫,要麽不作聲。有以下證據支持這個毛羅對話的真實性——

  魯迅之子周海嬰的《魯迅與我70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2001年9月第1版。書中第370-371頁寫道:1957年,“此時正值‘反右’”,毛澤東去上海小住,找一些同鄉聊聊。“羅稷南老先生抽個空隙,向毛主席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疑問:要是今天魯迅還活著,他會怎麽樣?”毛澤東對此“十分認真,沉思了片刻,回答說:以我的估計,(魯迅)要麽是關在牢裏還要寫,要麽他識大體不做聲。”

周海嬰說,是一位“親聆羅老先生講述的朋友告訴我這件事的”。


  上述這個“朋友”,叫賀聖謨,曾任寧波師範學院中文係主任。2001年11月2日《寧波教育報》和同月6日《寧波晚報》發表了賀聖謨的一篇文章《“孤證”提供人的補正》。文中糾正了周海嬰在一些細節敘述上的錯誤,但並不否認他對周海嬰所說毛羅對話內容的真實性。他重述了羅稷南對他說的話:“1957年夏天,毛主席在上海請一些人座談。會上我問毛主席,要是魯迅現在還活著,會怎麽樣?毛主席回答說,無非是兩種可能,要麽是進了班房,要麽是顧全大局,不說話。”


  電影演員趙丹的夫人黃宗英在2002年第12期《炎黃春秋》上撰文《我親聆毛澤東羅稷南對話》,敘述了她所記得的毛澤東的回答:“‘魯迅麽——’毛主席不過微微動了動身子,爽朗地答道:‘要麽被關在牢裏繼續寫他的,要麽一句話也不說。’”

黃宗英提供了更多的細節:一、毛羅對話時間是1957年7月7日;二、發生毛羅對話的坐談會的照片,在1957年7月11日的《光明日報》和1957年7月9日的《解放日報》上登載,並在2001年中國電影資料館為慶祝黨的誕辰80周年攝影圖片展覽上展出;三、與會各界人士共36人;四、當時的上海市領導柯慶施、陳丕顯、曹荻秋等也參加了座談。


  羅稷南還向侄子陳焜講述過毛羅對話的內容。2002年第3期《北京觀察》上登載了陳焜致周海嬰的一封信,說——
“1960年,我從北大回上海,在伯父家養病住了幾個月,聽伯父講過那次接見的情況。他說,毛主席進來坐定以後,有人遞了一張在座人士的名單給他。毛主席看了名單,就挑了伯父第一個和他談話。他們先談了一段他們以前在瑞金相見的事,毛主席又謝謝伯父翻譯了《馬克思傳》,說他為中國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後來毛主席問伯父有沒有什麽問題,伯父想了一下就問,如果魯迅現在還活著會怎麽樣?毛主席沒有馬上回答。他也想了一下以後才說,如果魯迅現在還活著,他大概不是關在牢裏,就是不說話了。”

  但有很多人對毛羅對話的真實性持否定態度,主要證據是收在《毛澤東文集》第7卷中的那篇《同新聞出版界代表的談話》。文中明確提到,“有人問,魯迅現在活著會怎樣?”毛澤東的回答中有這樣的話:“魯迅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所以他會寫”。

《同新聞出版界代表的談話》的日期是1957年3月10日,於是,持否認態度的人就說,是一些人把毛澤東3月10日關於“魯迅現在活著會怎樣”說的話,篡改後移到7月7日去了。

比方說,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陳晉就竭力否認毛羅對話的真實性。他在《百年潮》2002年9月號上發表了《羅稷南1957年在上海和毛澤東“秘密對話”質疑》一文,提出:“正是在3月10日召集的新聞出版界部分代表座談會上,毛澤東直率地談起了‘魯迅活著會怎樣’這個話題”。

然而,正是陳晉這篇文章,於不經意間披露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信息。他在引用毛澤東談“魯迅現在活著會怎樣”那一大段話後說了這樣的話——

“這段話,早在1983年,就完整收入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新華社聯合編選、新華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不過,在這篇座談記錄稿上,並沒有記載‘魯迅活著會怎樣’這樣的話題。”

也就是說,根據《同新聞出版界代表的談話》的原始記錄,毛澤東1957年3月10日根本就沒有回答過“魯迅活著會怎樣”這個問題,現在我們看到的毛澤東的回答,是26年之後整理成正式文稿時加上去的。

毛澤東的講話在以後正式發表時根據形勢的發展和需要而進行修改和補充,這是常有的事。

因此,我認為,毛澤東在1957年3月10日並沒有回答過“魯迅活著會怎樣”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在同年7月7日毛羅對話中回答的。後來公開發表《同新聞出版界代表的談話》時,重新編寫了毛羅對話,並回避了魯迅可能“關在牢裏”的內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chinomango 回複 悄悄話 這個死無對證,當事人太少而且對場麵和原話都對不上,一個說深思片刻,一個說隻不過欠了欠身子。這末重要的話在當時的環境下,生死攸關,一字不差的記住才合乎情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