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黑格爾與老子的異同 1

(2014-07-18 21:40:40) 下一個
小議黑格爾與老子哲學思想的異同
 
老幾 2014.7.19

完全的可知論

黑格爾和老子都是完全的可知論者。這裏“完全”的意思是說,他們都認為宇宙萬物不僅是可知的,而且是可以“告知”別人的。

黑格爾認為:不能說出來的,就不能算是哲學;用海德格爾的話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就是憑著可知的信仰,黑格爾找到一整套理性主義方法,克服了康德先驗不可知論的缺陷。

老子說“道可道”“名可名”。“道”是老子為了描述他的宇宙模型,所勉強使用的一個詞,是有著多重涵義的或者說是多範疇的。老子的“道”涵蓋有“說道”即語言方法,“知道”即認知方法(認識論),“行道”即實踐方法或實踐論,和“道生萬物”的本體論方法(存在論)等。這些在其他思想裏麵分開的概念與範疇,在老子這裏是同一的。所以是非常道非常名。老子的“名”是概念,是範疇。明白了老子的概念與範疇,學習道就是“甚易知,甚易行”。可見老子是更加徹底的可知論者。

經常有人解釋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不可說的,這是不對的。老子首先說的是“道可道”,“名可名”;然後才是“非常道”,“非常名”;前麵強調的是道是可以說的,後麵補充說明用來說明道的概念和範疇,不是固定不變的。

類似的誤解還有《莊子•養生主》裏麵的這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字麵意思是: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這個也經常被人們解釋為不可知論的,也是不對的。從原文接下來“庖丁解牛”的例子,不難知道莊子強調的是要追求道的方法,而不是具體的知識。用佛家的話說,叫根本智。修道有了智慧,懂得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可以無知而無不可以知。如同孔子所說的:“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按蘇格拉底的話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因為胡適先生經常用字麵意思解釋國學,所以多舉幾個例子說明其謬誤。)

精神本原說

黑格爾認為隻有上帝才是真理,他的哲學就是把人的精神回歸到上帝的思想和方法。而黑格爾的上帝又並不等同於純粹宗教意義上的上帝如基督教的上帝。黑格爾不滿意斯賓諾莎自然神的概念,認為在那裏“神僅被規定為實體,而不是主體或精神”(《小邏輯》第二版序言),這樣的結果是:人仍然處於接近實體的地位。黑格爾認為:隻要人與神存在差別,人就無法區分善惡,這顯然是受基督教的影響。他論證說:“如果善是指神的本性而言,但神的本性又是無法達到的。而且惡在神性裏又是已經轉化了的,由此足見實體性的統一即是善的本身,惡是一種分裂為二。因此實體性的統一不外是善與惡的統一,而惡已經被排除了。所以在神的本身內並沒有善惡的區別,因為這種區別隻是分裂為二,而惡的本身就在分裂為二的東西之內。(同上)”因此,哲學上的為了區分善惡的需要,必須要超越實體,回歸到上帝。絕對精神就是黑格爾回歸上帝的途徑,也就是世界的本原。(這裏黑格爾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幾個需要麵對的悖論。這個以後再提。)

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其實不是超出於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象都是它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展現。萬事萬物的更替、發展、永久的生命進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通過探討思惟與存在的辯證關係,展現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出來的絕對精神,從而來揭示其發展進程及其規律性。

老子說天地人道的事情異常複雜,惟有人才能夠把其合而為一(天大地大道大人也大,而惟有人居其一),說的正是人的精神。老子的道法自然,強調的也是萬事萬物的“主體或精神”能動性。

有兩點不同的地方值得一提:
一,是老子的道是“有無同出”“常有”“常無”;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是從“有”開始,與王弼的“無中生有”的以“無”開始相反。
二,老子的道陰陽互生互化,超越善惡,與斯賓諾莎接近;黑格爾對立統一,滅惡存善。

下回說兩者的“三”和“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trader5514 回複 悄悄話 老子看了你對“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的解釋,一定會從地下跳上來。
你這是典型的“斷章取義”。別人當眾侮辱你長輩,你說“是可忍,孰不可忍”, 別人就解釋了,
他說了“這個事是可以忍的”,你會有何感想?

想創新是好的, 基本的都沒懂就亂說,就要被笑話了。
懶黑熊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幾空間' 的評論 :

隨便聊聊啊,希望你不要介意。謝謝你的文章。
老幾空間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降魔' 的評論 : 耶穌同樣慘,連妓女和收稅官都要拯救,結果被活活釘在十字架上麵。孔子好點,惶惶如喪家之犬。
成吉思汗多麽英雄,本拉登多麽強悍,小布什多麽威風。
大家都去做強盜,怎麽樣?
老幾空間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懶黑熊' 的評論 : 老子說“道可道”“名可名”“甚易知,甚易行”,懶黑熊兄偏說“沒有辦法用語言描述”,這不是不給先人麵子嗎?
既然是這樣,您又建議“不仿嚐試換個角度”;即便謹遵尊命,到頭來用您自己的話說:還是“想說也說不清楚”。哪咱們何必多此一舉?
這裏麵的悖論說明了什麽?請考慮。
降魔 回複 悄悄話 佛說國破家亡,忍耐安詳,覺悟涅磐經——《八大人覺經》

佛說八大人覺經

後漢沙門安世高 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誌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

誤盡蒼生是佛教22 入國破國

道士批判佛教有三破論,既入家破家入國破國入身破身。曆史記載釋迦創教後連破三國。

釋迦摩尼一出生投胎就克死了母親。這就是入身破身。一長大就拋棄父母妻兒遠走他方,這就是破家。建立僧團後,最初信佛教的兩大國王沒一個善終的,拘薩羅國摩羯陀國兩位信佛國王均遭其子篡位弑殺。這就是破國。其中遭受家破人亡之災最慘痛的還數是釋迦摩尼自己故鄉。迦毗羅衛。

迦毗羅衛的王宮。還沒有中國的城隍廟大。疆域方圓三十裏。城區不過長寬一公裏左右。比北京一個標準的大學麵積相差不多。一個鐵人三項下來估計就能跑遍此國。後來佛教傳到中國把釋迦摩尼說成太子。要知道太子,一國皇位繼承人,儲君。非得一個大帝國不可。釋迦摩尼的父親其實也就是一個城鎮頭領,王位都可能不是世襲而是類似蒙古女真的部落大人。

參照中國曆史,釋迦族的地盤和努爾哈赤的寧古塔部落差不多大。論職位也就是個明朝下的指揮使。和劉邦當年的亭長職位差不了太多。佛教的經書也就是忽悠一下中國人而已。迦毗羅衛確實隻是中國一個衛所級別的行政單位。

釋迦摩尼,放棄了弱小的祖國。決定是很理性的。與其在一個朝不保夕的國家殘喘。還不如尋找一個強大的霸主。釋迦出家,並非放棄。而是一種發展壯大。走出了尼泊爾小山堡,順大河而下,逐步走到印度中原地帶的大國摩揭陀國。摩國,相當於當今的美帝。釋迦摩尼的國家迦毗羅衛小得不能再小。以至於釋迦摩尼傳道時候通常說自己據薩羅國人。

管子就曾經勸齊王,不要重用拋棄衛國王位繼承權的公子開方。覺得此人有野心。不愛自己的父母之邦和身份地位,屈身服侍他人,人情上說不過去。釋迦摩尼也對自己的國族絲毫不關心。將同胞存亡視而不見。舍棄小邦,創立了大教。

當時印度的霸主國家摩國完全可以出兵拯救釋迦摩尼的種族免於滅亡。但是信奉佛教的國王選擇的是讓釋迦族被宗主國拘薩羅滅亡,然後興兵討伐釋迦族宗主國,一石二鳥。而釋迦摩尼自己作為教團領袖安居摩國無恙。對國家的滅亡無動於衷。倒是釋迦的弟弟提婆親自參與了摩國的弑君篡位政變。行為不亞於齊國的衛公子開方。

釋迦摩尼剛悟道時,憍薩羅國太子隻陀和富翁合夥捐了一座園林給釋迦摩尼創立教團。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隻樹給孤獨園。簡稱祗園精舍。旁邊的土堆埋過少女孫陀利,前麵的大坑埋過戰遮女。

如此虔誠的太子帶動了父親波斯匿王一起信佛。父子兩人成為佛教的大護法。可惜的是佛教卻護不了他們。

《法句譬喻經》卷一所述,太子之弟毗流離欲篡位自立,乃弑波斯匿王,並入東宮斫殺太子隻陀。當時隻陀了悟世間無常,因此心無恐懼,甘心受刀。而《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則謂,毗流離王滅迦毗羅城之後,凱旋回國時,隻陀在深宮與宮女娛樂。由於弦歌聲外揚,毗流離王聞之乃告大怒,並詰問太子︰‘何以不輔佐政事,反而耽溺於娛樂?’太子答雲︰‘因為不忍殺戮人命。’毗流離王大怒,遂加以斫殺。

別說釋迦摩尼的好友兼徒弟,就是佛的骨肉同族的迦毗羅也難免南京式大屠殺的慘禍。

迦毗羅本是憍薩羅國附庸。按照增一阿含經的說法,波斯匿王和釋迦摩尼同歲。釋迦成佛的時候,波斯匿王繼承父位。隨後向釋迦族求婚,得一婢女摩利為夫人。然後生下琉璃太子。因為釋迦族瞧不起婢女所生的琉璃太子,故此他即位後發兵滅了迦毗羅。

奇怪之處是,如果琉璃是太子,那麽釋迦摩尼剛剛建立佛教是捐精舍的那位隻陀太子又是哪裏來的?琉璃到底是正常即位還是篡位說法也不一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謂王隨壽在世,命終之後,毗流勒為王。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八謂王乃因太子毗流勒篡位,王於求援途中,難耐饑渴之苦,食蘿菔及河水,旋猝病而亡。

可以肯定的是迦毗羅衛是琉璃王所滅。據增一阿含記載,迦毗羅衛有居民一億。是的,一億。大家沒看錯。是時,流離王殺九千九百九十萬人。跑了一萬。中國人口突破一億,已經是大清朝乾隆年間了。就是統一天下的大秦帝國那時候也不過兩千萬人口。如果釋迦族有這麽多人,早就打遍天下無敵手,建立橫卡歐亞非的大帝國了。這位琉璃王也真不容易。居然把這麽人口眾多地域狹窄的國家給滅了。而且一次戰役屠殺了近億人口。成吉思汗打了一輩子戰也沒能殺了這麽多人。

阿含經的解釋是,釋迦族人口眾多,武器先進,訓練有素。就是不願意殺生,故此束手待斃。人侵略者殺戮奸淫。

釋種聞壞流離王眾。是時,諸釋即呼奢摩童子而告之曰:“汝年幼小,何故辱我等門戶?豈不知諸釋修行善法乎?我等尚不能害蟲,況複人命乎?我等能壞此軍眾,一人敵萬人。然我等複作是念,然殺害眾生不可稱計。世尊亦作是說:‘夫人殺人命,死入地獄;若生人中,壽命極短。’汝速去,不複住此!”

是時,流離王複至門中,語彼人曰:“速開城門,不須稽留!”是時,諸釋自相謂言:“可與開門,為不可乎?”爾時,弊魔波旬在釋眾中作一釋形,告諸釋言:“汝等速開城門,勿共受困於今日。”是時,諸釋即與開城門。是時,流離王即告群臣曰:“今此釋眾人民極多,非刀劍所能害盡,盡取埋腳地中,然後使暴象蹈殺。”

爾時,群臣受王教敕,即以象蹈殺之。

時,流離王敕群臣曰:“汝等速選好麵手釋女五百人。”時,諸臣受王教令,即選五百端正女人,將詣王所。

五百女人皆罵王言:“誰持此身與婢生種共交通?”時,王瞋恚,盡取五百釋女,兀其手足,著深坑中。

阿含經說開門放敵軍入城是魔王幻化釋族人建議。誰知道放棄抵抗是不是魔王幻化呢。印度教說釋迦摩尼是第九化身,專門說假話欺騙壞人讓他們受報應,恐怕是因此有感而發。

當憍薩羅國大軍的鐵騎蹂躪釋迦族小小地方時候,釋迦摩尼很稀奇的得了頭痛據說不能出門。神通也好,說法也好,都無法改變釋迦族被滅的悲慘命運。大家一下對釋迦摩尼就沒了信心了。釋迦摩尼隻好又用因果來解釋為什麽自己的民族應該被奸殺擄掠。因為上輩子他們是打魚的,吃魚太多了。自己因為上輩子打了一條大魚魚頭幾下得了頭痛雲雲。

釋迦摩尼每次遇到難題都用因果來解釋,也被總結為一條鐵律。定業難轉。也就是說釋迦摩尼的方法能解決一些不定業。至於定業那是無法解決的。可是按照因果律,那件事不是前生注定的呢?佛的這種解釋,道理一個笑話。有個怕老婆的人,說自己不怕。和大家吹牛,說自己家裏大事都是自己決定小事才聽太太的。正說得高興太太來了。此人立刻改口,說我們家從來也沒大事。

另外一位和佛關係親密的國王,是摩羯陀國的頻毗婆羅王是最早信仰佛教的君主。其結局確比其他人都慘。被兒子阿闍世太子關在牢中活活餓死。

迦毗羅衛,拘薩羅,摩羯陀三國的破國之災,足以證明信佛教不可能有什麽福氣。也改變不了什麽。隻證明了定業難改。佛教逼得不得不重新撿起地獄天堂甚至建立淨土來平衡信徒的心理。徹底走到釋迦創教之初大力反對有神論的反麵。
懶黑熊 回複 悄悄話 道不可說,是因為道本身非任何概念(名),沒有辦法用語言描述。想說也說不清楚。老幾兄不仿嚐試換個角度?

老子是和釋尊一個級別的人物, 把他和黑格兒比不太合適。不過人無高下, 比比也無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