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之辨
老幾
華夏曆史上號稱禮儀之邦,然而“禮”“儀”是什麽,如今能搞清楚的人卻不多了。
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魯昭公去晉國朝拜晉平公。春秋時期,國家之間的迎賓儀式從郊勞開始,步步為禮,極其複雜。晉國在郊外舉行郊勞,包括饋贈等一連串繁雜的外交儀式,魯昭公都做得非常到位,居然一點都沒做錯。晉平公非常欣賞,對大夫女叔齊說:“魯國國君不是很知禮嗎?” 女叔齊卻並不認可,他說:“魯昭公擅長的隻是儀式,而不是周禮。禮是用來守衛國家、執行政令、不失去百姓的東西。現在,魯國國君的大權旁落到了士大夫的手中。魯國公室被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大政治家族分成了四份。由於大權旁落,老百姓現在都不怎麽關注國君的處境。身為國君,禍難就快降臨到自己身上了,還不趕緊想辦法解決,卻還在瑣瑣屑屑地學習禮儀。這哪裏算得上是知禮呢?” 這就是曆史上典型的“知儀不知禮”的典故!
禮在西周是一套反映當時道德倫理的形式;這種表現的形式就是“儀”,它反映的內在倫理道德就是“禮”。禮者,理也。孔子寄希望通過“禮”的訓練,培養出一種道德習慣,也就是“修”“養”得“仁”。胡適修養到家,頗得孔子之仁,能夠體會到這一點,反映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所以孔子論學,首倡禮樂。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在儒說儒。有禮無禮看用心。真君子出善心,當仁不讓,無“禮”即是有禮;偽君子存心不善,儀越多越無禮。
道家講和光同塵,超越善惡,清靜無為,又是另一番氣象。不提。
論儒用儒法,講道用道法,此亦道法自然。
不必為此感到羞恥,現代中國上上下下均是跟你一樣的蠢民,蠢民,就蠢在沒有勇氣承認自己是蠢民。如果你鼓起一點勇氣承認“我不知道”,我可以告訴你。開導教育不肖子孫是我敬祖祭天應有的義務。
“人和動物最主要的區別是什麽? ”如果你答對了,也就證明你不是蠢民一個。不要以為你高智商又高學位就能回答這個幼兒園問題。
哈哈哈哈,說儒家二流傷到您老人家的感情了?
幫您老查了查字典:
http://xh.5156edu.com/html5/68839.html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8334/6493311.htm
看到沒有?都有主語’人‘,還真沒有人把幸福和動物用在一起的。說你是奇葩不過分吧?你這幸福定義和用法,和那‘禮者,理也’有得一拚了。 哈哈。 一路貨色。
這位老大,這裏都是您老人家自己認為,不是我認為,不要栽贓陷害。哦,栽贓陷害是市井下三濫潑婦罵街的常用手法。
我真的認為的是您老人家的思路實在清奇。看來你是給不出追求幸福和蠢民的邏輯聯係了。 不過您這’追求幸福是連低級動物都有的本能‘ 的說法又很抓人眼球的。不知老大能否給出您的幸福的定義讓我們瞻仰瞻仰?
萬德福:回去好好想一想你就想通了你二流祖宗的智慧——人和動物最主要的區別是什麽?
活著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有什麽不對嘛?您老人家不追求幸福? 還有追求幸福和蠢民的邏輯聯係是怎麽建立起來的呀?展展?嗬嗬。
嗬嗬,打倒孔家店,在共產黨掌權幾十年以前就開始了,不是共產黨的欺騙,實在是孔家店乏善可陳。
孔子說‘禮者,理也’,這就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你能把這‘禮者,理也’的邏輯聯係整明白嗎?
《禮記》說:“禮也者,理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宋代儒學“以理訓禮”,朱熹禮學直接稱理學。
現代中國上上下下一國蠢民刁民,上認賊作父、下崇拜強盜,關鍵就在於近代現代文人學者無法無能用中國哲學解讀西方勢如破竹的文化,說到底還是對自己祖宗智慧的一知半解,難道你不想破了這個魔咒?
‘禮者,理也’,從何談起?忽悠老百姓?
孔子也不過隻明白“禮”的形式而已。 所以儒家終是二流腳色。騙吃騙喝的貨色。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