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治國,國之賊
老幾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原文是:“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要明白這段話的意思,有必要簡單重複一下老子的用詞。老子的“智”是人為的智,是“智慧出,有大偽”的智,是“世智辨聰”,街頭巷尾的知識,不是明了自然法則的根本智慧;“愚”是這種人為的“智”的反麵。“稽式 ”即法式,自然法則。
因此這段白話意思是說:古代善於為道的人,不主張讓民眾掌握智巧詭詐,而是引導人們回歸憨愚純樸的本性。民眾之所以難於統治,就是因為有太多的心機智巧。所以用智巧詭詐治理國家,是禍害國家;不用智巧詭詐治理國家,是造福國家。明了這兩者,就知道了判定治國的準則。經常運用這個法則,就叫做“玄德”。玄德高深幽遠,能返歸事物的本源。隻有愚樸歸真以後,才能實現無為而治,使一切順乎自然。
華人大都是反老子的,特別推崇“聰明”。隨便舉個說明“智”,也即是“聰明”的例子。在澳洲買件衣服,看好試過,看價交錢,走人,很簡單,幾分鍾。回家穿上很坦然。在中國則不然,前麵過程一樣,精彩在後麵。我們推崇“聰明”,所以是“滿天要價,落地換錢”。本山賣拐,範偉上當,聰明耍笨蛋,吃虧活該倒黴。笨蛋吃虧變聰明,聰明更聰明。於是討價還價就是大本事,你來我往,時間既不是生命,也不是金錢,任何交易都得這麽耗著,看最後誰熬不住了,亮出底牌完事。即便這樣,你回去還得嘀咕:我是不是被騙了?總之,花錢耗時買嘀咕。賣買雙方盡是些頂尖聰明的大“智”!
所以老子反這樣的“聰明”“智”,認為隻有擯棄人為的“智”,到了“聰明人”看起來是“愚鈍的”地步,才能回歸本真。沒有了賣拐的趙本山,範偉變回到原來那個淳樸的本來,這樣世界還能不順嗎?
後人常將“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作為老子愚民思想的一個證據。如果 這也算是“愚民政策”,那麽“愚”一下也未嚐不可。
到此我們就可以看到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是全麵全方位的。
首先,是對統治者,一方麵是“陰”的一麵,要求君主“事無”,無為,不要妄為,不要沒事找事,追求什麽主義。要像空氣一樣,德而不顯,存而不在,務而不索;做到 “太上,不知有之”,使民眾不知君主的存在。另一方麵是“事有”,無不為,是“陽”的一麵,要奉行“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搞平衡。因為“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否則兩極分化嚴重,必然導致對立,焉得無事?這就是老子說的“事無事”,孔子說的“一陰一陽之為道”。以為老子隻陰不陽,隻柔不剛,說明你沒有入道。(順便說一下,老子搞平衡,是有講究的,是“弱者道之用”,方法不對,也不是“道為”。)
其次,無為而治對精英階層也是有嚴格要求的,因為“智慧出,有大偽”,前麵已經說過了。舉幾個例子。比如大躍進時,某些精英證明畝產如何上萬斤等等,結果是餓死人無數。再比如說,胡趙時期,改革開放,欣欣向榮,就等著腐朽的老人死掉,就可以慢慢過渡到民主政治。結果精英們為了顯能,迫不急待,結果為了自由的口號,使得老人政治有了借口反撲,滅了自由的希望。隨後的六四事件,到處都有“智慧”害人害事的影子。所以精英階層也必須有“事無事”的思想才行。
最後,就是這章老子說的,就是百姓要淳樸“愚”憨。這樣,才不會受“智慧出,有大偽”的煽動。否則都是暴民刁民,如何能夠清靜無為?
說了這麽多,沒有實施的辦法也白搭。 那麽老子的辦法是什麽? 老子說了,讓人們心無所想,肚子吃飽,沒有什麽遠大的誌向,隻管把自己的體格練的健壯。這樣那些自以為是的家夥就不敢妄為搗亂了。沒有妄為,就沒有什麽可以治理的了。澳洲就是這樣,人吃飽了,就到體育場健身房強健體格;雅興來了就把政客們罵一通。投票時不管誰說什麽高尚的話,隻投政策對自己有利的一方。民眾不用“聰明智慧”,聰明人的心計謀略就沒有什麽用處,就是這麽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