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2014-05-15 15:21:33) 下一個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老幾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上麵這是《論語》第一章開頭,是人們廣為熟誦而又不知其所然的三句話。

宋代大儒朱熹說第一章《為學第一》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按照朱熹的意思,一般的解釋是這樣說的: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也不怨惱,不正說明是君子嗎?

這樣解釋這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什麽連貫性。有人不服,認為朱熹將“時”解釋為“時常”是不對的,應該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

這樣就把這三句的意思解釋為:

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不是很高興的事嗎? 即便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讚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裏來討論演習,我也會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

這種解釋看起來很適合孔子這個政治教育家,自圓其說。習大人從曲阜帶回去說要好好學習的論語解釋版本,大致就是這種意見。

具體如何判斷,這就需要對《論語》的結構有個概念。《論語》本身雖然並不是“一以貫之”的,其章節的名字也是簡單地以首句前兩個字來取的,但其每一章,都是有一個固定的話題的,是有其一定的內在邏輯的。《為學第一》這章並非講的為學,而是論事理。 這樣看來,似乎後麵這個解釋就是對的。

偉大領袖說過:“世界上的事怕就最怕認真”,共產黨最“不”講認真(引號是老幾加的:-))。

稍微認真一下,上麵有一個關鍵問題沒說,即“學”指什麽?老幾弱弱地問一下:孔老夫子為人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哪裏有什麽“學問”可以“習”“樂”?連說了一輩子的仁,都“不知”,又怎麽“習”“樂”?

因此隻要讀過,都知道孔子是沒有“學說”可以“習”練,那麽這裏的“學”“習”是什麽?老幾上小學時就知道:克己複禮!老夫子說的“學”明明白白的是周朝的“禮”“樂”,沒有別的。你說整天音樂聲中,禮來禮去,能不樂嗎?。事實上《為學第一》這章用的名詞最多的就是個“禮”字。(正文附後)

《論語》是弟子們在孔子死後,根據回憶來整理的。按理怎麽說?當然是先回憶老師在世時的教導和“幸福時光”,來為全書的開篇。所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老師說了:學禮習樂,經常練習,音樂聲中,彬彬有禮,能不樂乎嗎?有朋友大老遠來一快兒學習禮樂,能不樂乎嗎?人家初學乍練,音樂禮儀弄錯了也不要生氣,這不正是君子應該做的嗎?

潛在的意思是號召同學們來繼續孔子在世時候的實踐,也是給參與記錄編輯《論語》的弟子們先上的心靈雞湯。當然如何用詞可以斟酌,意思是這個意思。

總之,有人從本章提出以學習知識為樂事,那是愛學習知識的人的實用主義,是在哄人。不喜歡動腦子的人(如老幾自己:-)),對學習是樂不起來的,還硬逼人家時習,不仁道嘛。孔子重德過於學是有據可查的。孔子為政是因事而論的,也沒有固定的學說,這可以從他回答問政次次不同就知道了。

孔老先生是個十分有趣的人,有很多證據,不僅僅是體現在《論語》裏麵。實用主義,把夫子搞成個泥聖人,隨意揉捏,比較無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老幾空間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提供的這個信息。
化外人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

前不久剛剛看到網上劉亞峰先生的"一部微《論語》- 論語首句精讀"一文。主要說“學而”首句是“既具有樂曲前奏般的引導性,又具有啟示話語般的主題性與綱領性,是一部“微《論語》”。與台兄本文交相輝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