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014-05-11 20:51:30) 下一個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1

老幾

《道德經》第十一章原文是: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段白話的意思是:三十根輻條穿過一根轂中,輻條沒有了自身 ,才能起有車輪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陶土本身沒有了,才能起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門窗本身沒有了,(成為房屋的一部分),才能有房屋的作用。所以,道的是以的便利,使發揮實際作用的。

這段幾個例子,都是比喻; 和以前說過的,一個容器空無一物,才能當作容器之用,意思一樣。 11章是對“有無相生這個道的原理的具體闡述,強調的是“無中生有”的自然法則。語意明確,簡單明了,是理解老子思想的一個很好的鍥入點。

《道德經》版本多多,解釋的歧義多多,畢竟有些段落的意思,比如這11 章,其涵義就是確定的。因此,根據思維一致的特點,不難判斷出其它有歧義之處,本來應該具有的真實意義。這就相當於做回歸分析,最相關的點 線麵就是合理的。當然,這招對於驢18老兄認定的老子碎片說,就不適用了。不過,實際中即便全是離散點,也會有最佳的回歸線,隻是相關度的大小而已。如果劃出來是個高度相關,那麽所得的回歸曲線也就可以代替真實曲線,沒有了區別。不承認這點,不是不懂科學,就是倔驢:-

老子的 ,指的是現實,是表麵現象,客觀實在,是一切能夠被人們感知的萬事萬物,比如我現在所用的電腦和碼出來的字。

老子的“無”是未知,指萬事萬物變化的根本法則,規律,根源,理想,本質,等等看不到的存在。 又比如尚未出生的嬰兒,樹根在地下的部分等等,也都是“無”。

老子的“無”也是道,既是未知,又是“無知”;是對“有”的總體認知,或者按照本章的說法,是離開具體表麵的“個體智慧”而生出來的知; 是明了宇宙間萬事萬物變化根本法則的“常”。 老子的無為是無不為,無知是無不知。老子反智,反的就是建立在個體“有”的局部意識“小聰明”,並以此“無知”,才能“有知”,完成對總體的認知。

大體上說,“無”又相當於西方哲學的“本體”,也就是老子“強名之謂道”的“道”; 相當於是西方哲學的“現象”。不同的是, “有無相生,“無中生有”,“有中生無”,老子的思想裏麵“本體”和“現象”是相對地, “無”是“道”,“有”也是“道”,“同出而異名”。老子把他的這種“有” “無”合一稱為“玄” 。所以是“玄”就是宇宙萬事萬物變化的法則。這種“有” “無”相合就構成了老子的絕對本體“一”。可以看出老子的本體觀和認識論是一致的而又非常簡單的。

那麽,“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具體有什麽用?沒用。它既不能吃,也不能喝。正因為沒用,所以有用,有大用。知道“有,無,利,用”,就知道什麽是常道,什麽是有為,什麽是無為;就知道什麽是現實,什麽是未來,就不會妄動,不會有憂患。對於顯現於外的“有”,客觀事物,現實的存在,順道的領導者就可以方便的利用自然法則,從問題的根源出發,自然而然地達到無為而治。異道者同樣可以利用“有”的表象來掩蓋實質,達到霍亂天下的目的。

 口說無憑, 舉例來說。比如人們一度要消滅經濟活動中“剝削”這個“現象”,結果呢?當“剝削”消滅了,“有”沒了,經濟這個根本“無”也死了。人們的高尚追求,換來的是挨凍受餓。原因就是經濟的根本(即這裏的 無)在於流動,流動就得允許差別,有差別才有陰陽,才能“衝和”,才能生出萬千種產品。沒有“無”的剝削,就生不出“有”的產品市場。反過來,剝削過重,人們沒有了生產“有”的意願,經濟也要完蛋。

看到一個現象“有”,你不能輕易下判斷,需要詳察其背後的根源“無”。比如說失聯的馬航飛機,為什麽一時間全世界其它的災難都不見,沒有成千礦難?沒有百萬災民?為什麽各國紛紛出動,卻沒有多少人重視第一時間的線索,一會兒東西,一會兒南北?

說到“有”,比如香港“小孩撒尿事件”,還必須看其是普遍的“有”,還是個體的“有”。看不到這些,就隻能是人雲亦雲,被人家牽著鼻子走。

我們知道“無”是“道”,很容易忘記“有無相生”,“有”也是道。後麵 這個“有”就是個體的集合。比如一個人或一貫不懂裝懂,或欺騙撒謊成自然,或一貫以攻擊他人為樂,那麽這些“有”就是其“道”,就是其本質。什麽別的借口,都是扯淡。

判斷人和事物是如此,判斷一個政府亦然。

自然法則,超越一切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