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幾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道德經》32章白話一點意思是說:道恒常是無,寂寂無名而質樸。道雖小看不見,天下卻沒有誰能夠駕馭道。侯王如果能夠依照道的法則治理,天下的百姓將自然會歸順。道以天地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而且其降與止的均衡都是自自然然,不需要誰發號使令。(治理天下是一樣的道理),開始製定一些名分,有了名分,(就有了職責範圍),就要有所節製。知道適可而止,就沒有什麽危險了。以道管理天下,就像百川歸江海一樣,自然而然。
“道,常無,名樸。”這個和孔德之容意思一樣,講道是自然而然。明白這個道理,這句話也可以說成“道,常有,名樸。”看不到這個就是“為學”,不是“為道”。為道是要通過字麵去體會老子的內在思想邏輯的一致性。
“雖小,天下莫能臣也。”老子一會兒說“我道大”,一會兒又說道小,咬文嚼字的話是自相矛盾,其實講的是道的不同方麵。大者,無所不容;小者,無孔不入。用《易經》的話來說“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簡單一句話:道無所不在。32章講“道小”,也就是微妙,妙用。大不為大,小不為小。“大小多少”,簡單的四個字,包涵無窮意味。如果說“有無相生”是道的結果,“大小多少”就是道實施的過程。大的要變小,小的可長大。“柔弱勝剛強”,怎麽勝?“大小多少”是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能大不為大,能小才能大。所以說“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這和37章的“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是一樣的軲轆話,強調的是獨立自主的特性。老子說,天地就是個大風箱,因此你看他說的道,其實就是風箱裏那個不斷重複的軲轆。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要解釋這句,先需要回到老子的宇宙生成觀上麵。42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從語法結構和當時古人的思想,道為無極,生一為太極,太極生兩儀為陽天陰地,萬物依天地而生,靠的是天地陰陽二氣的“衝和”,也就是運動。用老子說的風箱比喻,“衝和” 就是風箱裏那個不斷重複的軲轆所搖出來的風, 今天說來,就是飛機發動機的螺旋槳。為什麽強調這個運動?不是吃飽了撐的,是有原因的。因為這個運動是對立雙方互為其根的,正如陰陽魚圓圖所示的那樣。互生互存,相互轉化,才能得甘露,利民生。 懂得這個“衝和”的道理(先天八卦裏稱之為“激蕩”),才有可能可以做到“民莫之令而自均”。古人雲:不患寡,患不均。若“民自均”,吾有何患?故以道治國者,是固本也。
“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分析老子這裏的思想,首先治世是要“有名”,有名才有職責,才有製約。這個“名”,就是79章裏說的“契”。“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說的就是“契” 就是“有名”。
“有名”,“既有”,就不能沒有,就要履行職責,就要形成製度。遇事就要“執契”,不因人而異,“不責於人”。所以老子的“道”,在國家來說,就是“有名”,就是製度。按照自然法則建立的製度,一視同仁,“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自然而然,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無為無不為”。
這裏很重要的是“名樸”,“名”要“小”。名小,具體,才能實施,才能製約;大而無當,空而無實,是“道之華”,有名無實,不叫“有名”。
按主觀理想去搞什麽主義普世,結果必然是“有名無實”,有利則行,無利則推。有錢自己貪,有事別人幹。患莫大於此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