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57)
老幾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是老子入世思想的三個具體措施,是和其三寶“慈,檢,不為天下先” 的原則所對應的,可以看作是老子實現其天下大同的思想方略。
《道德經 》第五十七章是這樣寫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字麵上的意思是:“治理國家需要正大光明,應對戰爭要力求詭秘奇變,取天下者則必須以無事不妄作為原則。我是如何知道這些道理的呢?以下是我的依據:天下哪個地方忌諱越多,(人民自由越少,)人們就越困窮;天下哪個地方人們手上有兵刃利器,(就容易好勇鬥狠),治安必然一偏混亂;天下哪個地方普遍推崇智謀巧計,就會出現很多奇詭異謀的事情;天下哪個地方各種法律命令越多,(人民越無法適從,動輒得咎必然會使人去鑽法令的空子),盜賊也越多。所以高明的君主說:我不妄加造作,民眾就會自然服從教化;我心靜如水,民眾自會糾偏改正;我不妄斷專行,民眾自會發家致富;我無欲,百姓自會質樸歸真。”
老子這裏的思想是非常清楚明白的,是教給人們如何從根本上看問題。 “以正治國”,就是慈,就是要人們有光明的大道可行,形成一個好的“萬物自化”的大環境,這是既是結構體製上的要求,也是思想上的根本要求。“慈”就是說出發點要好,與人為善。為什麽如此?因為古人認為天人合一,對人不善,就是對己不善,這個道理十分的清楚簡單。搞不清這個就是逆道而行,無“正”可言。就如人所言,天使魔鬼隻在一念之間。能不慎乎?
“以奇用兵”,是檢的必然。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戰事一起,毀人傷財,雖勝亦敗,豈能長久?豈能樂之?所以老子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誌於天下矣。”這道理小孩都能夠懂得。秦皇不可一世,要創萬代江山,結果如何?二世而亡。
“以無事取天下”,是不為天下先。再說一遍,老子“天下”的概念不是指今天所說的“國家”,是指廣泛的人類社會,在哪個時代或許是指周王朝,或許更大。老子時代的“國家”,是部落國,大的數百裏,小的數十裏,而“天下”就是這所有“國家”的總稱。老子認為在“天下”的各個君主,應該采取的管理態度是“無事”,不妄作,不生事,“以百姓心為心”,順應下麵百姓的要求自然而為,不去主動妄為生事。因為統治者總是喜歡自行其事,妄為把國家搞亂,自取滅亡,所以無為的君主因為慈愛有道,民眾自然從道棄亂,前來投奔,天下歸心。天下不取而取,不爭而得。
老子提出的這“三項基本原則”也不是完全“玄”出來的,是有充分根據的。文中後麵就是解釋。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忌諱就是限製。 忌諱多,自由就少,萬物就沒有“自化”的空間。每個人最懂得自己如何生存,並以此來決定自己的發展生息。各人情況不同,如果君主強行要求民眾隻能按其規定的某種方式發展,就必然極大地限製了社會的創造力和生產力。民眾縮手縮腳,“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如何能不貧困呢?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民眾需要的是柴米油鹽,為什麽會“人多利器”?根本原因在於混亂,沒有安全保障。像文革期間,砸爛公檢法,有些兵器庫打開或被打開,很多人用“利器”來進行暴力活動的。“利器”越多,國家越是多戰禍。當人們缺乏起碼的安全保障時,國家能不混亂?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嚴格的語言文字的限製下,不僅限製了人們的思想,而且把語言文字也變成了“利器”。文革中和曆史上各朝各代對文字的忌諱,以及由此造成的無數家毀人亡的事例,駭人聽聞的文字獄,其影響和禍害,絲毫不在戰爭災禍之下。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當人們崇尚奇技雜巧標新立異,比然會忽視人性。其結果自然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人們憑借著各自的能力去巧取豪奪,你來我往。倫理道德全成了指責他人的工具,能不“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認為治理國家是不能單純依靠法律命令。法律命令是人為的東西,是人和人之間的強製服從的關係。強製執行,必然會使被執行者產生抵觸反抗心理,不符合“萬物自化”和“弱者道之用”的原則。舍本逐末,不從改善人心的根本上去解決問題,而隻是強調從外在去規範人們的行為,不是長久之計。法越多,賊亦越多。這裏的“賊”“盜”,不僅是指違法的人,同樣是指鑽法律空子和利用法律空子巧取豪奪欺淩別人的人。這個世界無數肮髒的律師和無恥的法官難道不是最好的證明嗎?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所以老子最後的辦法,還是回歸於一貫的“無X”,無思無慮無欲無為無身無患。[自大無人,患得患失,葉公好龍,均非真道士。]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我們都是庸人,所以經常自擾,有何奇怪?這就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