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道德”不能至上
- 論老子的“道”有無“好壞”
老幾
老子的“道”,無好也無壞。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老子一部《道德經》,通篇就是“反道德”。
因為筆者推崇老子,容易給人一種誤解,好像老子作為宇宙根本規律的“道”,一定是“好的”;以至於有西方哲學專家看到“道”不喜歡的方麵,會發問說:“你說的老子的道是好的還壞的?”這都是站在休謨說的價值判斷的基礎上,是一種典型的實用主義觀點。
我們前麵討論過休謨定律,說的是真假判斷不能直接推導出價值判斷,也就是所謂的“實然無法生應然”。這裏的“應然”指的就是“仁義道德公平正義”之類的價值觀念。
有網友評論說:“休謨不信上帝,因此也就惘然不知應然如何而生。去重讀道德經,你就明白了老子定義的道德:應然即實然、實然生應然。你領會了這一點也就領會了中國文化的精髓,這也是東西方文化的根本區別所在。”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但是並不完全。讓我們看看斯賓諾莎在他的《倫理學》裏麵是怎麽說的:
“隻要人們相信萬物之所以存在都是為了人用,就必定認其中對人最有用的為最有價值,而對那能使人最感舒適的便最加重視由於人們以這種成見來解釋自然事物,於是便形成善惡、條理紊亂、冷熱、美醜等觀念;又因為有了人是自由的這個成見,便產生了如褒和貶、功和罪等觀念。…”
人們曾經稱凡足以增進健康並足以促人們對神致敬禮的東西為善,反是為惡。又那些不知道事物本性的人,對於事物缺乏理智的了解,大都隻憑想象,以想象代替理智,昧於事物及事物本性,堅信事物自身有所謂秩序。因為當事物羅列在那裏,經感官而呈現於人心,隻要它們便於我們想象,且易於記憶,我們便稱之為有秩序;反是,如果事物不便於想象,且難於記憶,則我們便稱之為紊亂,或無秩序。…”
現在我們知道,一般人所習於用來解釋自然的那些觀念,…所以我隻好稱它們為想象的存在,而非理性的存在。因此根據類似這種想象的觀念來反對我們的一切論證,都可以不費力地便駁倒了。例如,有許多人常常這樣辯論道:假如萬物都出於神的最圓滿的本性的必然性,那麽宇宙間何以會有那樣多的缺陷,如腐爛到發臭的東西,醜陋到令人厭惡的東西,以及紛亂罪惡等等呢?但我已經說過,所有這些都很容易駁斥的。因為要判斷事物的圓滿與否,隻須以事物的本性及力量為標準,因此事物的圓滿與否,與其是否娛人的耳目,益人的身心無關。又如有人問上帝創造人,何以不使人隻服從理性的指導呢?我也隻好這樣答道:因為上帝決不缺乏材料以創造由最高級以至最低級圓滿性的一切事物;質言之,因為神的本性的法則至為廣大,凡神的無限智慧所鑒照的一切,都可創造出來,…”
假如把斯賓諾莎的“神”,換成老子的“道”,中間的差異有多少?我看不太多。東方西方,地球一轉,互換為對方。東西文明,都是人類文明。蘿卜白菜,各有營養,何必強分高下?
羅素在他的《西方哲學簡史》裏的有關章節,一開始這樣介紹:“斯賓諾莎(Spinoza,1632—77)是偉大哲學家當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溫厚可親的。按才智講,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麵,他是至高無上的。因此,他在生前和死後一個世紀以內,被看成是壞得可怕的人,這是當然的後果。他生來是個猶太人,但是猶太人把他驅逐出教。基督教徒對他同樣恨之入骨;盡管他的全部哲學貫徹著“神”這個觀念,正統信徒仍舊斥責他講無神論。”羅素的學識雖算不上是無可挑剔,其人品及對人的見識稱得上是“超一流”。斯賓諾莎得羅素如此稱讚,其人品應該是十分可信的。
廢話這麽多,一句話概括:人類的“道德”不能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