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全民教育的問題
老幾
教育關係一個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所謂百年樹人是也。在老幾看來,中國的最大問題,並不像人們通常所說的那樣,是腐敗問題,法製問題,或者是什麽“大一統”等等問題。中國社會麵臨的最大問題,是教育問題;也不僅僅是高等教育問題,是全民教育的問題。如果解決不好,中國的未來就沒有希望,不管什麽人執政,不管實行什麽體製。
中國古代曾經有過非常好的教育思想,孔老夫子的“有教無類”是人類最早的平等教育理念。曆史上許多人物,如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莊子和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和張儀,都是貧苦出身。但是儒家的修身齊家平天下和學而優則仕,到最後被全麵發展成讀書做官思想,而本來是為了選拔國家管理人才的科舉製度,也就成了讀書人的唯一出路和目的。換句話說,自秦以來,中國超過兩千年的教育,其目的和手段,都是為了國家機器服務的,是國家機器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就是說,中國的傳統教育,形式上是精英教育,本質上是反人民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中國的傳統教育就一無是處。在原始落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種製度可能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合理的。與世界上的其它早期文明,也沒有什麽大的不同。
但是隨著曆史的發展,西方文化,特別是經過文藝複興的西方文化和教育高速發展,而教育和文化在中國不僅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卻與此相反地一步步走向墮落。到了清末,無論是官場精英還是民間文化,都已愚昧腐朽到了極點。一部儒林外史,道盡人間百態。中國近代的落伍,誰敢說不是教育失敗造成的?
對長期落後的教育造成的國民素質低劣的情況,一向重視調查研究的毛澤東,是十分清楚的。除了“解放”初期,曾經搞過一陣子掃盲運動,對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以外,其餘時期,毛澤東對基礎教育的一些提法,還是很有遠見的。比如德智體全麵發展,批判讀書做官,提倡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等等。但是毛本人對高級知識分子的極端反感,以及共產黨一切為了政治的指導思想,使得其教育策略離不開“利用,扶持,蒙蔽,壓製”的原則。結果是毛時代對教育的各種努力,都是適得其反。特別是毛通過反右和文化大革命對知識分子的迫害和對高等教育的摧殘,更進一步拉大了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科技和人文研究上的距離。
鄧小平對這個問題有著清醒認識。鄧很早就說過,中國最大的問題,出在教育上。70年代初,鄧小平初複出時,就著手抓教育,拋棄了政治運動那一套。剛有轉機,一個反擊右傾翻案風,教育又回到從前。“四人幫”倒台,鄧小平再次出山,恢複高考,中國教育才從10年浩劫中解放出來。從1976年開始,教育經曆了一段輝煌時期。因為各行各業都急需要人才。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改革開放初期重視教育分不開。但後來的情況就不同了,片麵追求經濟的做法衝擊了教育,人們的人生觀,價直觀發生嬗變,一切朝錢看,中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教育文化,一夜之間蕩然無存。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紅朝到了太子江以後,教育形勢進一步惡化,不僅不再是國家成比例投資,反而成為撈錢的工具。假大空無所不包。至此,教育腐敗已經無可救藥。江胡均出身高等學府,卻對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毫無遠見,不能不說使對中國教育的極大諷刺。
資中筠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說:“我最擔心的是教育,教育是百年樹人,如果中國的教育再不改變,人種都會退化,這就像土豆要退化一樣,因為你教育出來的學生,再過十年,他就是老師,然後他再接著用這一套方法去教育下一代,這樣一代一代下去的話,教育就是在不斷摧毀人。…中國現在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傳授的就是完全扼殺人的創造性和想象力的極端功利主義。教育沒有別的目的,就隻是奔著升學去,而且現在的學校兩極分化特別明顯,如果進不了所謂的重點,其他的那些學校就變成了放羊的學校。”
資中筠當然說得很對,但是有一點還沒有說到,那就是即便進了所謂的重點,學生就真能保證得到良好的教育嗎?我看未必。有位學友留言,說清華北大都應該解散,我深有同感(對不起網上有些朋友了)。清華北大如此,還有幾個“重點”可以依賴?
從客觀上說,國家對教育投入和管理上花了一定代價,但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中國的教育很難使人感到樂觀。網上有人對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概括為:教育管理官本位、行政化;學術成果、教學成果政績化、報表化,造假化;教育發展產業化、商業化。一句話中國教育正麵臨危機!這未見得就是危言聳聽。
再說說高端人才的培養問題。錢學森曾經說過:“中國人那麽聰明,那麽勤奮,為什麽培養不出創新性的拔尖人才?”這就是中國教育界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所謂“錢學森之問”。這一看就是個偽命題。中國人勤奮不假,為什麽培養不出創新性的拔尖人才?不正是說明中國人並不是那麽聰明?!
中國人需要問的是:“怎麽能使自己聰明起來?”而不是錢學森式的似是而非的故作聰明。更何況一兩個人的聰明算什麽聰明?中國人整體素質的提高,才談得上聰明。怎麽能使中國人聰明起來?不靠教育靠什麽?中國最需要提高教育的是什麽地方?是不是“邊,老,少,窮”地區?而國家教育資源在什麽地方,是不是“城市重點”?如此本末倒置,中國人如何能夠聰明起來?清華北大之類解散,資源合理分配,才是正途。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在一次講話中說,把造成中國缺乏世界級科學大師歸結為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文理分科。中國不缺少才智過人的學者,但是很少有兼具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的巨匠。一些人過分關注科研的果實,而忽略了成長的過程,在利益的驅使下作科學研究,往往會急功近利、作風浮躁,甚至欺詐造假。第二個原因是中國人閱讀能力下降,導致了公民總體素質的下降。以閱讀量最大的民族猶太人為例,他們平均每人每年的閱讀量是65本書,中國是5.14本書,其中還包括教學書、教科書,相差10多倍。第三個原因是滿堂灌的教育體係。“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後全忘記”小學中學大學都一樣。課堂沒有對話沒有討論和爭論,沒有活力和生命。“智慧沒有發揮出來,這是我們的教育的最大問題。中國人的智慧被管死、被套住了。”“具體來說,地方管的太死,學校管的太死,行政部門權力太大,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發展不平衡,教育活力沒有得到發揮。”
朱永新還特別提到,在中國,民間資本一直沒有真正進入教育體係,民辦教育的活力及其對於公辦教育的重要補充與激勵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教育改革,如果沒有民間財智參與,無法真正進行,勢必導致用形式主義對付官僚主義。”
朱先生是教育專家,未見得能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即便中國產生了世界級大師,如何利用大師?如何保證大師能夠保持大師水平?這個問題不解決,出了大師也沒有用。
附後
有人從哲學角度對現有教育提出的一些有趣的看法,認為唯物主義是罪魁禍首。簡單摘錄如下:
唯物主義是意識形態領域裏的一種瘟疫,是糟蹋中國人的病根。近幾十年,中國的教育倡導的是“唯物主義”與“實用主義”的價值觀,中國的“課程、教材、教法”由於缺少生命體驗與自我的表述,形成了集體主義的沒有個性的“假、大、空”的教科書文化,已完全淪落成了毫無生命活力的辨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的僵屍,必然會遭到學生們普遍的唾棄與“撕書、扔書、燒書”的報應;教育領域是最需要個性、最需要情感、最需要精神、最需要多元的領域,而中國唯物主義思想主導下的教育體係恰恰缺少了這些元素,成了“反文化”與“反教育”;學術界深陷“蘇聯唯物主義模式”的怪圈中而不能自拔,把社會發展的規律簡單地定義為“物質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樣一些非常片麵而又落後的價值判斷中;在今天西方的人文書店裏,除了有一些佛教書和風水書以外,基本上找不到當代中國學人寫的任何學術著作,顯然,唯物主義是一種瘟疫,已經把中華民族的學術體係與教育體係徹底摧毀,使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裏被落後的教條所主導基本上沒有創新與突破,形成了學術一個模樣,學校一個模樣,課程一個模樣,教材一個模樣,教法一個模樣,考試一個模樣,個性一個模樣,是一堆堆無精神、無靈魂的僵化物,成了全世界學術界的笑柄;這部分印證了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斷言:中國不可能成為一個世界強國,因為中國沒有足以影響世界的思想體係。(據《鳳凰周刊》2006年第16期的一篇文章,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針對“中國威脅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不會成為超級大國,因為中國在100年以內不會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權力的先進思想、從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國際傳染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先進的思想。)
看一看今天的世界,發達國家都是“唯心主義”的國家,重視體育、重視人文教養與宗教淨化人心的價值,倡導“精神高於物質”;唯物主義國家輕視體育、輕視人文教養與宗教淨化人心的價值,倡導“物質高於精神”,這是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也是前蘇聯與東歐倒台的根本原因。因為,人的情感與意誌需要自由的刺激,才能保持其激情與活力,如果被一種外在的唯物的力量捆綁在一起,人格就會萎縮,人種也會退化,國家就會衰亡。“唯物主義”就意味著一元、無自由、物質主義、形而下、物質高於精神、無個性、求生存、計劃經濟、集體主義、集權政治、人治、官本位、被動、呆板、說假話、死亡,“唯心主義”就意味著多元、自由、精神主義、形而上、精神高於物質、有活力、求發展、市場經濟、個人主義、民主政治、法治、人本位、主動、浪漫、求真理、創新;而事實上“意識決定物質,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這樣的唯心主義的價值追求更有其發展的合理性。由於缺少個性與務虛的理想主義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實際上,中國的大學已淪落成了一個職業的培訓機構,完成的是高等技工學校的功能,到現在為止,中國還沒有一所有大學精神的大學,成了全體中華民族的恥辱與人類文明史上的笑料,整個大學校園被一種官本位的庸俗氛圍所籠罩而導致全麵精神疲軟,缺少人文價值觀的引導,缺少人文精神的“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所形成的“追求真理”的氣場,使學生們普遍缺少人文修養,缺少求知的神聖感與崇高感,缺少對學校作為傳承人類精神文明“聖地”的敬畏感,缺少精神家園與內心的精神生活,教師與學生們都氣喘籲籲地被迫適應快節奏的學習、工作與生活,失去了生活的詩意與優雅,失去了多元發展的個性與創造性,失去了人作為人能悠閑地享受精神生活的樂趣。
整個中國在唯物主義思想的主導下,還在用二百年前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1776—1841)創建的以“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為主的“知識教育模式”來填鴨式地培養學生,以及還在用計劃經濟的思維方式來培養適應市場經濟的人。幼兒與小學生以“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為中心進行係統訓練,主要接受的是“腦”的教育,而缺少“心”的教育,打下的基礎是功利的價值觀與殘缺的心智,就像是一群小鳥與小雞主要為眼前的食物所驅動;中學教育受高考綁架,被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和各類練習題訓練成了知識的奴仆,解書麵練習題的能手,缺少“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高貴感,失去了個性與創造性;大學還是以知識教育為中心,采用的是灌輸式的教育模式,老師們麵麵俱到的滿堂灌,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後全忘記,培養的是身體虛弱、人格殘缺與高分低能的人。
今天的中國,高考指揮棒綁架了整個教育,基礎教育是分數教育,大學教育是職業教育。顯然,在中國,教育已經死亡,教育在重複製造著已失去了教育精神的形式。唯物主義的缺少個性機械而又呆板的“五統”教育體係——“統一思想、統一課程、統一教材、統一教法、統一考試”已經完全失敗。在現在的中國,對每一個成長個體來說,接受教育就意味著是一場災難,一場“身、心、靈”徹底被摧毀的浩劫,一場五千多年曆史壘積起來的負擔,人人麵對這個“以分數為中心的教育體係”都需要痛苦地爭紮與咬牙切齒的成長,不把學生培養成“廢人”,決不讓你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