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而優則仕”平反 老幾 凡是經曆過文化大革命的人,沒有不知道“學而優則仕”的。論語裏儒家這句話被認為是“讀書做官論”思想的來源,在批林批孔中,被當做孔子的話,大加批判。 毛主席說,“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可共產黨批了半天,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學而優則仕”,其實並非孔子原話。而是出自孔夫子的學生子夏,全句是“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見於《論語·子張》。共產黨連誰說的都懶得弄清楚,如此不認真,可見毛太祖的話,經常是信不得的。 既然毛澤東的話信不得,那麽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分析一下學而優則仕,看看他們批的對不對。我們不能搞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擁護吧? 首先,我們來白話一下,“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就是說“做好了官,就學習;學習好了,就去做官”。從邏輯上看,是對當官的而言,而非讀書“為”做官;更沒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意思。 其次,我們知道,孔夫子的“學”,並非單純“讀書”,而是要學習人生的道理。按《禮記·大學》總結起來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注:平天下裏麵的平字並不是平定的意思。《禮記·樂記》中說:“ 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也。”說明,修身齊家平天下中的平是指天下平均,表示的是一個公平,公正,秩序的意思。) 最後要再問一下,子夏的“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答案是肯定的,論語中有例子可以證明。 這仔細一琢磨,過去人們對學而優則仕的解釋大有問題。用黨的話說,孔子原本是要培養“四有新人”的,卻被人拿去做“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原始教材。中國曆史上,可能正是由誤解“學而優則仕”開始,很早就出現了“讀書做官論”,隻要下功夫努力讀書,就能去做官,做“人上人”。夫子有知,豈不悲哉? 中國古代主要通過科舉選拔而建立起文官製度,對於打破等級界限,實現“人人平等”有實際意義。但這種“讀書做官論”也耗盡和“牢籠”天下英才,對中國古代思想藝術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麵的發展,其影響都是負麵的。 宋代思想家陸九淵,應邀在廬山白鹿洞書院講演《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時,痛切地談到科舉製度的弊病,使當時聽講者感動落淚,連其對頭朱熹也大為欽佩。 據說,陸九淵是一個有過“開悟”經驗的思想家。陸九淵和王陽明合稱陸王,開創了中國古代一派哲學,心學。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沒有公平辯論的傳統,這結論至少不符合陸朱交往的情況。 最後,讓我們再回到子夏“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這句話。從上麵討論不難知道,其本意是說,即使一個有成就的官員,也需要重新學習,提高個人素質,才能有可能去建立公平合理的社會;反過來,隻有學有所成,有建立公平合理社會的能力的人,才應該出去做官。換句話說,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官;“讀書”並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做事。將“學而優則仕” 認作是“讀書做官論”,實在是有違聖人的教導! 邏輯上再引申一下,無學無德之人竊取官位,恐怕也是有違聖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