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和太極的區別 老幾 對哲學中的在,存在,定在,老幾前麵用了十個字概括:“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嚴格的。問題在於,哲學中的“在”是不分“無極”和“太極”的。而“無極”和“太極”之間,看似相似,其間差別,卻是不可以以道理計也! 這些東西抽象的說,對咱們常人沒有什麽意義。就還用老幾寫此文為例,大概說一說先哲們到底是什麽意思。 如老幾早上起來,突然想寫點東西。寫什麽呢?他也不知道,反正就是這麽個籠統感覺要寫點什麽。這個狀態就可以加一個定義,稱之為“先在”。這個“先在”狀態就是所說的“無極”! 寫什麽呢?寫吃的?不會;寫打架?太俗;寫武俠,不妥;最後老幾覺得還是寫此文比較爽。這個定下來寫此文的狀態,就是“在”,也是所說的“太極”! 怎麽樣寫?寫成什麽樣?完成了這篇文章的構思,本文寫作過程發展到這兒的狀態,就是“存在”, 是兩儀中的“陰”。這裏所謂的“陰”就是看不見的東西,比喻躲在陰影裏看不見。 接下來,老幾開始動筆。一行行“碼了起來”,直到寫出在紙上。這時的文章,就變成客觀現實了,就是“定在”,固定下來了,是兩儀中的“陽”。這裏所謂的“陽”就是能看見的東西,比喻暴露在陽光下清楚可見。 但當任何東西成為客觀的世界一部分,其意義的解釋,就由不得老幾作為作者了。正如同我們看待水碗裏的筷子是彎曲的。這個文章的客觀性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都可以有各種解釋了。這時又變成各人腦子裏的“存在”,又是“陰”了。 這個例子雖然簡單,很多哲學問題,都可以由它得到解釋。所謂最高深的,一定是最簡單的。牛頓定律以慣性,作用與反作用,f=ma 就 把所有的物體運動解決了。佛家禪宗,就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為“話頭”,教人開悟的。所謂的“話頭”,可以是身邊任一例子, 比如這篇文章。說起來好像又是神神秘秘的,其實一點兒都不。就像解力學題,你隻要解了一道題,懂了原理,所有此類力學題就都會了。所以討論不怕題目簡單, 關鍵是深入,一定要把真正內在的東西挖出來。 回到主題,其實“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是兩家一說。前一句,由老子道德經引申而來,後一句來自易經。莊子在《逍遙遊》中說“無極之外,複無極也。”意思是無邊無際,無窮之外,還是無窮,無極便是無窮。用易經的話說,叫做“其大無外”。 有朋友要說了,太極不也是“其大無外”嗎?您說對了。區別在什麽地方哪?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比如您有一把射程無限的槍,在沒有瞄準射擊以前,您可以射到任何方向任何一點無限遠的地方,這個時候,就是無極;而瞄準射擊以後,就成了“太極”。您還是可以射到任何一點無限遠的地方,隻是這時您已無法向任何方向射擊了,隻能射到所瞄準方向的無限遠的地方。 所 以嚴格地說“無極”是“無”,太極不是“無”。很多人認為太極是“無”,說明他們沒有搞懂,將太極無極不分。順便說一下,明白了這一點,“無為無所不為” 的意思就清楚了。具體就射擊的例子來說,“無為無所不為”,就點明了一個再也簡單不過的事實,“在沒有瞄準射擊以前,您可以射到任何方向任何一點無限遠的 地方”(前段原話)。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到前麵老幾寫本文的例子,將以上的“無極”,“無”,“太極”,“無為無所不為”套出,您差不多就把老子《道德經》的世界觀掌握了。 至於《道德經》裏的世界觀,較之西方哲學的高低,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隻不過,要以後人之不肖,而否定“定在”的東西,就違背了先賢探討哲學的初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