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蓉城晚秋的涼意讓全家福豐盛的晚餐給烘托得熱呼呼的。桌上擺滿了特色的四川家鄉菜,回鍋肉,麻婆豆腐,宮保雞丁,川湯圓子… …,婆婆為我出國留學攻博餞行。脫去了外衣,穿著媽媽手織的紅毛衣,坐在婆婆為我準備的席桌邊,膝上摟著三歲的兒子。
不大的客廳兼飯廳今天給擠得滿滿的。有八十多的老奶奶,上輩的公公婆婆和三姨,還有同輩的兄弟,小姑子夫婦,當然少不了丈夫和兒子。四世同堂的晚餐熱鬧無比,可把三歲的兒子給高興壞了,一個勁兒的叫著“幹杯,幹杯!”。
我在大學當老師,因為教學科研經常出差。三歲的兒子也習慣了,媽媽去出差,過幾天就會回來的。因此,去英國,去開會,去油田,去礦區,對他都一樣。大人們問他媽媽明天去哪兒,他無憂無慮地回答說“去英國”。
電話鈴響了,是母親從樂山家裏打來的長途。母親平時非常節約,從不隨意花一分錢,可這個昂貴的長途電話卻打得很長很長。
媽媽不能確信女兒這次遠行在生活上是否確有保障。她知道公派留學人員一切行程和生活都由中國政府安排照顧,到了國外,大使館工作人員會負責機場接送,按月發給生活費,並時常去看望公派留學人員。可女兒不是公派留學,屬自費性質,自己申請的英國海外學生獎學金,由英國政府提供攻讀博士學位三年的學費和生活費。世界上竟有這樣的好事!盡管給媽媽看過英國寄來的錄取通知書和獎學金信件,可那滿篇紙的英文媽媽隻能零星認幾個單詞,並不能完全讀懂,更何況那上邊不像國內的正式通知那樣蓋著七八個紅色印章,就一個人的簽字,這能是真的嗎?
雖說這“洋插隊”是現在人人都羨慕的事兒,女兒又拿到全額獎學金,可做母親的還是不放心女兒隻身漂洋過海,去一個遙遠的,不講中國話,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完全陌生的地方。盡管女兒早已長大成人,沒有千錘百煉也有十錘九煉的。可在母親的眼裏,永遠是放心不下的女兒。
我十六歲高中畢業那年,被當時別無選擇的上山下鄉政策送去了農村,“土插隊”飽嚐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準確含義。在媽媽的幫助下回城當了工人。七七年恢複高考,上了省城的地質學院,然後上研究生,留在大學當老師,成了家,有了孩子。家裏長輩們看著我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也就滿足了,放心了。
十六年過去了,我有了一個不富有卻溫馨的家,有一份我熱愛的工作。今天卻自己選擇要離開,離開和丈夫共同建立起來的小家,離開出生成長和生活的家鄉,離開自己熱愛的大學科研教學工作,不遠千裏萬裏,去英國“洋插隊”讀博士。
盡管父母都不放心,可還是盡全力支持女兒繼續深造。他們和弟弟妹妹們還有幾個舅舅,拿出他們的積蓄和存款,給我湊足了買機票的錢。
母親千叮嚀萬囑咐,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說,千萬要留足回程的機票錢,到那邊去了實在不行買張飛機票平安回家。
可憐天下父母心!
三歲的女兒在雙流機場給我送行時,家人讓她道別遠去北美求學的父親,"爸爸早點回來",也以為這是許多次公差中的一次。
不過父親心裏此刻決心己定,一定努力幹,早日與妻女相聚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