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聊起蘇東坡的一首詩,《次韻劉濤撫寄蜜漬荔枝》
原詩是這樣的
次韻劉濤撫寄蜜漬荔枝 蘇軾
時新滿座聞名字,別久何人記色香?
葉似楊梅烝霧雨,花如盧橘傲風霜。
每憐蓴菜下鹽豉,肯與葡萄壓酒漿。
回首驚塵卷飛雪,詩情真合與君嚐。
這個次韻就是韻用字和韻和原詩一模一樣,需要功力就相當高了。詩中談到這句“每憐蓴菜下鹽豉”,一些文章把蓴羹的典故說出自此詩。其實是不確的。
真正的典故應該最早出自晉朝的陸機,陸機一次見王濟,王濟麵前有羊酪,就是羊奶cheese吧,問陸機江東有啥好東西,能有這個好吃。陸機回“千裏蓴羹,未下鹽豉”。意思是說,蓴羹還沒加鹽和醬油調味,就跟你這東西匹敵了,要是再調調味,那這個這個,嗬嗬,哈哈。
這個王濟,富二代,可是當朝駙馬,晉武帝的女婿,飲食考究,他家的乳豬都是用人乳喂養大的。美食家。
而這個陸機呢,爺爺是陸遜,關羽當年就跟陸遜打仗。什麽單刀赴會,大意失荊州,走麥城。都是這倆人之間的事兒。父親陸抗,是大司馬,家世顯赫,“一門有二相、五侯、將軍、司馬、中書、禦史、都督不下二十人”。
陸機文才,經西晉張華品評,和弟弟陸雲一起,是當時的第一。合稱二陸。插播廣告啊,美男子潘安也是那個時期的人,當時有句話,叫“陸才如海,潘才如江”, 二人又合稱陸潘。
鹽豉蓴羹,由大才子陸機背書,用王濟襯托,立馬榮登天下第一美味。
這還不算完,緊接著八王之亂,另一個“學富八鬥,善屬文”的名士張翰,在洛陽為官,因見“秋風起,乃思家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在得誌,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於是,便辭官還鄉。這個一是思念家鄉美味,一是想到人生一世應當縱情適意。既然故鄉如此值得留戀,我又何必定要跑到幾千裏之外,做這一個受拘束的官兒,去博取什麽名位呢?
接著他毫不猶豫地到齊王那裏辭了官,千裏驅車,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喝蓴菜湯,吃鱸魚去了。所以蓴羹,鱸魚更是名聲大噪,鱸魚更被別稱為季鷹魚,見諸於詩文。當時張翰被委任為東曹掾,基本是州長的意思,當時中國分十三州,這個位子至少相當於現在的省長省委書記。
蓴羹這麽一背書,那簡直就是終身成就獎的意思了。
更深一層,有一句詩,“陸機張翰不同歸”,就是說張翰見齊王不能成事,本來也勸陸機歸隱,陸機不聽,所以張翰免禍,陸機在八王之亂被誣謀反,夷三族。更使得蓴羹,有了曆史的厚重感。
後來這些故事蔓生一係列次生典故:如 “蓴菜鱸魚”、“蓴菜鹽豉”、“蓴羹”、“蓴羹鱸膾”、“蓴羹下豉”、“蓴膾”,諸如此類,雖名目繁多但指的都是家鄉風味;
“蓴鱸歸興”、“蓴鱸歸隱”、“蓴鱸秋風”、“蓴鱸思”、“蓴鱸鄉思”、“蓴鱸興”等,隱喻人們的思鄉之情;
而“季鷹思”,專指去官歸鄉的念頭;“蓴鱸張翰”,專用來指代退隱歸田之人了;“蓴鱸正美”表明,想回歸嗎?此刻正是時候;
“蓴絲老盡”表達久別故鄉而思歸不得的無奈;如果是退居家山平安無恙的人,則拿“蓴絲千裏”來自喻,同時也從中獲得些許安慰。
從古至今用到蓴羹,鹽豉,蓴鱸的古人詩作,詞作就不勝枚舉了。
一碗西湖蓴菜羹,跨越曆史幾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