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們聊天兒時,常常會談及一個極為普遍的話題,即上有老下有小。我不認為這是一種抱怨或消極,相反是對所擔負的社會責任的一種覺悟和積極,也是對中國人傳統美德和儒家忠孝思想承襲的認可,牢騷有時也有正麵的意義。如果與西方社會的那種對18歲成年子女就不再負有任何經濟和道德上的責任相比,我寧願選擇老祖宗留下來的這點糟粕。從另一方麵講,在你摒棄責任的同時也放棄了子女對你的孝道和義務。而人的一生是不能獨立於社會而存在的,這裏有心理和體力兩方麵的因素,也是一種往來循環的因果關係。人需要互相幫助,而親人之間的互動,無論在荒蠻的遠古時期,還是在文明進步的當下,都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活動範疇。
昨天給國內的同學打電話時,他提到他的父母由於年齡的關係引發一係列慢性疾病,給他的生活增加了許多莫名的煩惱。他是個厚道的人,也是個大孝子。他的語氣中沒有一絲埋怨情緒,而多是因為父母的苦痛讓他感到的不安。最後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現在他們(父母)有病還有人管,到了我們也這樣的時候,就不知道怎麽樣了!”
我知道他想說什麽,這是一代人的憂慮。隨著國內的開放日益深入,西方社會的風俗和道德觀也呈燎原之勢開始滲透並影響著國人的思想。國內的80後,90後更是東施效顰般模仿和一知半解地學以致用。當然朋友說的是精神上的層麵,因為他不缺錢。
在90後們試圖掙脫父母們管束的同時,是否也想到如果要在經濟上完全斷奶,他們也會麵對各式各樣的困惑和生活與工作上的壓力,而且也會有老了的一天呢? 而當他們老了以後社會的福利就一定會是盡善盡美了嗎? 我以為人類社會永遠都是一個互相需要、互相依存的共同體。在大講雙贏的今天,父母和子女之間不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嗎?
幾年前,我的一個黑人朋友經常來我店裏玩,他是個在校的大學生。有一陣子突然不見了蹤影,我很掛念他,於是打電話給他,他說在上學的路上,不小心被汽車撞傷了左腿,正在家裏休息,我問他耽誤的課程怎麽辦,他說隻好先休學一年,腿好以後先出去掙錢,然後繼續他的學業。我好奇地問,你父母不能幫助你解決眼前的困難嗎? 他說不可能,18歲以後,他的父母就再也沒有給過他一分錢,他一口氣說完了這些話,語調平和自然,沒有埋怨,沒有情緒,就仿佛在講述別人的故事一樣。我馬上在心裏問自己,如果我的孩子發生了同樣的問題,我會怎麽辦,答案是肯定的,我一定會傾全力為之。同樣我發生了類似的問題,我的父母也一定會如此。你也許會說,西方的教育對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性有好處,但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你是要獨立還是尋求幫助呢?反正我不要,我寧可要人類傳統孝道的繼承性。人是群居動物,而群居的好處就是互相幫助,離開了這種互助,群居的意義也就消失殆盡了,而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幫助是最直接,最可信賴的。
我也注意到許多西方社會的老人,無助的晚年是多麽的淒苦,他們像一群被社會遺忘的群體,默默地存在,又默默地消失,有誰去真正地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精神上的寂寞和無奈呢?!盡管他們也認同他們的文化取向和道德觀。我曾經幫助過一個白人老婦人,她丈夫早亡,唯一的女兒遠在法國的某畫廊工作,她們的聯係完全依靠計算機和互聯網。由於她對計算機的了解有限,所以經常打電話找我幫忙,有時隻是非常小的一個問題。我非常同情她,因此不忍心收費,其實她是付得起的。因為她一般都不是什麽急事,所以我總是會選擇下班後去她的家裏,盡可能多地幫助她,順便對她做一些電腦常識的普及教育。老人家守著一個偌大的房子,孤苦伶仃,見到我總是嘮叨個沒完沒了。有一次送我出門時,她突然拉著我的手熱淚盈眶地對我說:“我要是有你這樣的兒子該有多好啊!”我理解她,理解她孤獨和無助的感受。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一代梟雄張國燾,最後死在加拿大的寓所裏一周後才被人發現,還是因為屍體腐臭引來別人報警才得以入土為安的。由此我也更加體會到中國式大家庭的溫暖。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想一想,我們中國人老有所依(孝子賢孫)幸福一生的傳統難道真的不值得我們去傳承嗎?
我願意做一個所謂有責任感的現代人,而且用這種思想去影響後來的人們。但願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不是最後一代沒有未來的人,我希望我們的晚年都能在平安中度過。
在國內,由於代溝,有時和兒女住在一起,老人精神上還是很寂寞.
中國社會,祖賦人權,每個成年人都不能獨立自由,傳統孝道培養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