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的回憶:潘曉事件,相當於人性啟蒙

(2017-08-17 11:13:03) 下一個

事件三個階段

1)發起。1980年,《中國青年》雜誌要求大家投稿,討論人生的意義,在《中國青年》5月刊上,刊登了作者為 潘曉的文章,標題是《人生的路嗬,怎麽越走越窄》,實際上是由編輯馬麗珍根據 自殺未遂的北京經濟學院大學生潘褘 和北京第五羊毛衫廠和老太太一起搓毛線的女工黃曉菊 2人的來信,整合的文章。

2)爭論。文章發表後,爭論空前,我們那代人,就是看了那個時代的爭論文章,才開始思考我們自己的前途和未來,並義無反顧的邁出國門的。

3)結局。我相信,《中國青年》的本意是反對當時的虛偽的所謂的無私的概念的(不知道這無私的概念,到底是馬克思主義,還是中國封建主義),但是結局是,潘曉討論導致了中共中央在1983年開始了清除精神汙染的運動,團中央書記處對雜誌社的領導班子,從頂層到中層領導,全部撤換,潘曉被定為錯誤的典型,《中國青年》還特別發了《從潘曉到張海迪》的文章。宣布不得再進行潘曉的討論,年輕人要學張海迪。 作者潘褘被開除大學學籍,在社會上流落,在建築工地打工,幫公司看大門,在前門賣大碗茶,到聯社當裝卸工,一天收入隻有8分錢,在當裝卸工的時候,因為同事司機偷了一塊焊錫,而犯窩藏罪,入獄3年半。。。 另一作者黃曉菊也同樣坎坷,走南跑北,做過女傭,小販,最後回到北京開了個賣羊毛衫的小店。

當潘褘自殺,被醫生救醒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不感謝你,我恨你把我又帶回這個悲慘的世界

我感謝潘曉,感謝當年的《中國青年》的這場大討論,它是真正中國人性啟蒙,個性啟蒙,自我啟蒙的開始,它教育了我,所有都要靠我們自己,而當時的人生價值觀是,你必須把所有都無私的奉獻給組織(黨),而組織會按照它的需要安排你的前途和命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記得有這個討論,但印象不深。
su5 回複 悄悄話 記得潘曉,對我也是一次從共產主義思想脫離出來的覺醒
東西有家 回複 悄悄話 我在九十年代中見過潘禕本人,在企業裏做內刊,言談中已是名副其實的倒爺了
3722 回複 悄悄話 張海迪的精神,就是黨需要的--高位截癱(不能走、隻能爬),黨給一口吃的,你隻要張嘴, 黨再給你灌一口水,你吞下去就行。我當時就在想,黨幹嘛老讓我們年輕人要麽去學死人(雷鋒、董存瑞,還有一位大學生跳到糞坑救了個老農的),要麽去學殘疾人呢?原來黨恨不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都是死人或者殘疾人他們才高興呢。
anticommie 回複 悄悄話 荒唐罪惡的共產黨土匪社會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記得我姐那時談潘曉,我都不知道怎麽回事
世事滄桑 回複 悄悄話 不過也失算了。張海迪的真實思想比潘曉反動多了。
世事滄桑 回複 悄悄話 夠狠。看你想走出國門,找個高位截癱的讓你學。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