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三個階段
1)發起。1980年,《中國青年》雜誌要求大家投稿,討論人生的意義,在《中國青年》5月刊上,刊登了作者為 潘曉的文章,標題是《人生的路嗬,怎麽越走越窄》,實際上是由編輯馬麗珍根據 自殺未遂的北京經濟學院大學生潘褘 和北京第五羊毛衫廠和老太太一起搓毛線的女工黃曉菊 2人的來信,整合的文章。
2)爭論。文章發表後,爭論空前,我們那代人,就是看了那個時代的爭論文章,才開始思考我們自己的前途和未來,並義無反顧的邁出國門的。
3)結局。我相信,《中國青年》的本意是反對當時的虛偽的所謂的無私的概念的(不知道這無私的概念,到底是馬克思主義,還是中國封建主義),但是結局是,潘曉討論導致了中共中央在1983年開始了清除精神汙染的運動,團中央書記處對雜誌社的領導班子,從頂層到中層領導,全部撤換,潘曉被定為錯誤的典型,《中國青年》還特別發了《從潘曉到張海迪》的文章。宣布不得再進行潘曉的討論,年輕人要學張海迪。 作者潘褘被開除大學學籍,在社會上流落,在建築工地打工,幫公司看大門,在前門賣大碗茶,到聯社當裝卸工,一天收入隻有8分錢,在當裝卸工的時候,因為同事司機偷了一塊焊錫,而犯窩藏罪,入獄3年半。。。 另一作者黃曉菊也同樣坎坷,走南跑北,做過女傭,小販,最後回到北京開了個賣羊毛衫的小店。
當潘褘自殺,被醫生救醒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不感謝你,我恨你把我又帶回這個悲慘的世界”
我感謝潘曉,感謝當年的《中國青年》的這場大討論,它是真正中國人性啟蒙,個性啟蒙,自我啟蒙的開始,它教育了我,所有都要靠我們自己,而當時的人生價值觀是,你必須把所有都無私的奉獻給組織(黨),而組織會按照它的需要安排你的前途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