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動手不動口

經曆過的, 就寫出來, 與大家分享.
個人資料
正文

我心中的張靈甫

(2013-09-23 18:07:40) 下一個

                                   張靈甫

小時候看過那部《南征北戰》電影很多遍,時至今日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忘得一幹二淨,卻唯獨牢牢記住了一個人:他就是由英俊小生項堃扮演的敵軍張軍長。

張軍長就是國民黨軍74師師長張靈甫中將,蔣介石愛將中的愛將,還享有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的雅稱。而《南征北戰》就是一部以張靈甫將軍的74師在孟良崮戰役被殲滅為題材的電影。

長大以後,不斷聽到有老革命說孟良崮戰役國共兩軍死人多到真正的死屍層疊血流成河。到現在我還記得講述人不是滿臉駭然就是表情凝重,全無敘述和國軍的其他戰役那樣的一臉驕傲或輕鬆的神情。

這就更引起了我對張靈甫將軍的好奇。以後隨著對張本人的深入了解,在個人尊崇上達到文羨李叔同,武慕張靈甫境地。

不錯,作為在新中國成長的我應該更崇拜打敗張靈甫的粟裕大將,是他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三野)將張靈甫將軍率領的這支國軍精銳部隊徹底消滅了,可以說為我軍最終奪取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一份貢獻。

我對1955年授銜的我軍10元帥和10大將中,最敬佩的除林彪元帥外,就是粟裕大將。但是,避開政治話題和最後成敗而拿張靈甫和粟裕這兩個對手來比 -- 雖然這兩者在學術界從來沒有被拿來對比過且沒有很多可比性 -- 我仍然更推崇張靈甫。原因是:

1)張靈甫曾是北京大學曆史係學生,文武雙全,而粟裕在文這方麵顯然不如張。

2)張靈甫抗日戰爭中無數次親臨前線衝鋒陷陣立下赫赫戰功,而粟裕在抗日戰爭中默默無聞,隻是率部在南方打遊擊。

張靈甫生平簡略如下:1903820日-1947516日,陝西長安人。中國國民黨陸軍中將,原名張鍾麟,字靈甫,後改名張靈甫,字鍾麟。曾任中國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號稱五大王牌軍之首禦林軍)師長。國共內戰時期1947516日陣亡於孟良崮戰役,終年45歲,蔣介石稱其為國民黨第一烈士。

如同張靈甫的抗日功績少人提及,張靈甫在抗戰勝利後率領的整編74師的抗日曆史,也被人忘記。74師前身為74軍,張靈甫在74軍從團長做起,隨著抗日作戰的開展與74軍一同成長。之所以張靈甫和74軍後來能成為蔣介石的嫡係寵兒和駐守首都南京的禦林軍,這全是他們在抗日戰場上真刀真槍拚出來的。在慘烈的八年抗戰中,張靈甫與74師幾乎親曆與日軍所有的重大戰役,包括淞滬保衛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雪峰山戰役,張靈甫數次受傷,幾度立功,被盟軍觀察團稱為中國最能打的將領,被日軍咬牙切齒地稱為支那第一恐怖將軍

張靈甫小時候學習好,書法也非常好。上中學時,他的字還受到過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的連聲稱讚。20歲時張靈甫考上了北京大學曆史係,在上了一年大學後投筆從戎,在1926年秋成為黃埔軍校第四期學員,與林彪同一期。畢業後,文武全才的張靈甫從基層做起,年年被提升,30出頭就已是一名團長。

在赴淞滬保衛戰出發前,張靈甫給兄長寫了一封絕筆家信,大意是:此次對日之戰,為國家民族爭生存,兵凶戰危,生死難卜。家人當認我已死,絕勿似我尚生。

張靈甫成名之戰是193810月的德安大捷中的重創日軍106師團的張古山戰役。當時,日軍106師團占領了軍事高地張古山。此戰中張靈甫身中7塊彈片不下火線最終拿下張古山而被田漢寫進話劇劇本《德安大捷》,並為74軍創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軍歌。

在右額留下的一道難看的傷疤讓外貌俊朗對自己軍容儀表十分在意的張靈甫的額頭從此多了一縷頭發。就是這個連額頭的疤都要遮掩的愛美將軍,卻對在抗日戰場上變成了瘸腿而毫不在意。這條右腿是張靈甫親臨火線作戰時被日軍的機槍打斷的。張的遺孀王玉齡回憶說張靈甫坐著的時候,他隻能一條腿彎一條腿直。走路時,張靈甫也隻能直著右腿走路,成了瘸腿將軍。

八年抗戰期間,蔣介石凡遇苦仗惡仗決定生死之仗,眼中沒有別人,隻派張靈甫上陣。連年的戰鬥,張靈甫落下了一身的傷疤,留下了一條瘸腿,但也憑著赫赫戰功得到了滿身勳章。抗戰後,74軍整編為74師,師長張靈甫。可惜的是,在我們的抗日功績薄上,張靈甫和他的74師被人們徹底忘記了,隻記住了他們是阻礙解放的罪人。好在後來情況有了變化,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張靈甫的兒子張居禮替父親領到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國務院頒發的一枚抗日紀念章,張靈甫將軍的抗日功績得以正名。

抗日戰爭勝利後,在19467月的國軍對華北解放區的進攻中,張靈甫的全副美式機械化武裝的74師在和華野主力王必成的6縱二戰漣水中獲勝,此役成為陳毅麾下三員虎將之一的王必成將軍的一生之痛。此戰也激起了華野對74師的痛恨,我現在還記得曾看過一篇已記不清標題的回憶文章寫道,當時解放區軍民共唱一首歌叫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74,可見74師之悍和二戰漣水之恥對華野的刺激。

1947374師本應回南京休整。但張靈甫驕傲輕敵,聲稱不活捉陳粟絕不班師。其右翼兵團司令湯恩伯率居中的張靈甫74師,左翼黃伯韜25師,右翼李天霞83師由山東垛莊直取當時華野總部所在地坦埠。由於74師較其他二師進軍快而冒尖,被華野第14689縱隊從萬軍中剜出包圍於山東孟良崮一帶,最後全殲於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區。此戰中,粟裕最重要的一步棋就是將在百裏之外的張靈甫的老對手也是曾經的手下敗將王必成的6縱一夜急行軍搶占垛莊而堵住了74師的後退之路,導致該王牌軍的最後全殲。

縱觀孟良崮戰役,張靈甫的失敗成就了粟裕的勝利。其實細看張靈甫的失敗,有兩個主要原因。1,驕兵必敗,張靈甫在取得二次漣水之戰的勝利後,驕傲輕敵,號稱74師是天下第一師,小瞧了華野主力的戰鬥力和決心,特別是小瞧了他麵對的對手是才取得蘇中七捷鋒頭正盛的粟裕。2,陣地選擇失誤,在孟良崮戰役裏,張靈甫選擇在遠離水源和補給線的山頭高地組織防禦,隻要切斷其退路和增援,必敗,重蹈了三國馬稷失街亭的覆轍。

在重溫這段軍事史實掩卷歎惜之餘,我在想,我若是張靈甫將軍,首先會想方設法得到對方的兵力部署和動向情報後再作行動,比如像對手粟裕那樣也去抓一個營級以上軍官來了解對方軍情,兵法曰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其次是應將74師更緊靠左或右翼友軍,特別是較強的右翼李天霞的83師,不是6公裏而是1-2公裏,若有任何被包圍的跡象應迅速會合83師甚或回撤垛莊,而不是丟掉重武器輜重裝備上孟良崮以期實現所謂等待外援,中心開花,反包圍吃掉華野主力的幻想。

當然這隻是孟良崮戰役66年後一個稱為北美君子的網民的馬後炮式的無稽之談。

然而,回觀國軍中其他人作為,我也深以為憾,為恨。我在這裏為張靈甫將軍冤屈之魂而狂妄放肆一回。

我要是時任陸軍司令顧祝同,一定會在戰役之初即親臨戰區督導周圍的各師全速向孟良崮靠攏解救74師,並視可能增派其他外圍部隊反包圍殲滅華野主力。

我要是李天霞那個混蛋將軍,一定會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擯棄嫉妒心理,全力救出友軍。《南征北戰》電影中,張軍長呼叫看在黨國的麵上拉兄弟一把向對方請求增援的友軍就是這位小女人心腸的混蛋李天霞將軍率領的83師。李天霞原為張靈甫上司,也為一員悍將,戰功不在張靈甫之下甚而超之,但嫉妒張更得蔣介石器重,故在張向坦埠挺進及被困孟良崮之初原地不動,後在蔣嚴令督促及見張已確陷危境時,方才令部下全力向前突進解圍,但為時已晚。83師在向74師靠攏至兩公裏處直至74師被殲,即使付出了數千83師官兵生命代價,生生就沒能再前進半步。

在這裏不得不提一提李天霞這個人。李天霞(1907-1967) ,字耀宗,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陸軍中將,曾任74軍(後74師)旅長、師長、副軍長、與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張靈甫等均為該軍頭麵人物,軍中稱其霞公。後任國軍整編第83師師長、國軍第一綏靖區副司令官、國軍第73軍軍長等職,是電影《南征北戰》中李軍長的原型。19499月因福建平潭失守,蔣介石以擅自撤退有虧職守罪名判處他有期徒刑十二年,從此一撅不振,結束軍旅生涯,與孟良崮戰役中25師師長黃伯韜在以後淮海戰役中碾莊兵敗自殺一樣,沒有好的結局,被視為惡有惡報的結果。

張靈甫生前對國軍內部傾軋十分厭惡,也對上司的急功近利的錯誤決定十分憤慨但無可奈何。張曾對顧祝同湯恩伯等人命他帶著全美式機械化武裝的74師冒進山區尋找華野決戰表示過強烈不滿,要求去平原地區作戰,認為機械化部隊在山區施展不開,無異於棄己之長揚其之短而去找打,但非黃埔係的顧湯等張靈甫的上司堅決不同意張的請求。其間張靈甫曾對好友軍統局局長戴笠不無悲憤地說過:他們要我去死,我就死給他們看。張靈甫就是帶著這樣的悲壯心情去與粟裕的華野作戰的。

出師遭妒身先死,常使後人淚滿襟。

從張靈甫初始被圍到決定帶74師上孟良崮最後兵敗成仁這個過程,我看到更多的是:張感念蔣介石的知遇器重和忠君報恩,甘願冒74師做魚餌之險帶部隊上山妄圖成就國軍反包圍遷滅華野之大功;國軍內部將領之間傾軋排異想借共軍之手達到除掉軍內對手的目的;張個性耿直毫無政治鬥爭經驗,以致必被他人置於死地而後快就是蔣介石也無能為力救之。

張靈甫將軍身後的一些花絮:張靈甫戰死後,我軍破天荒地從一富戶買來一口上好棺材為其善斂厚葬,並破例允其被俘部下參加其下葬儀式;靈柩入土時,那些74師將士包括少將級的旅團長個個放聲大哭,足可見張平時厚待部下而部下對他的感恩之情;陳毅在對74師被俘軍官的講話中直言提到“74師是抗日先鋒、抗日模範1973年,以作為張靈甫將軍學習過的黃埔軍校師長的身份,周恩來邀居於美國的張靈甫遺孀王玉齡訪大陸並深情地對她說:我當過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張靈甫是我的學生。我們沒有把他爭取過來,我有責任! ”; 前些時候有報道,張靈甫的家鄉政府動用幾百萬資金為張重修陵墓。

打日本人,他從來沒打過敗仗。張靈甫遺孀王玉齡在談到丈夫在抗日戰場上的表現時如是說。抗日英雄張靈甫將軍未死於抗日戰場上卻死於初期的國共內戰,令人扼腕痛惜。我認為,與同是老張家的張學良在9.18事變中一槍未放丟掉東北三省之奇恥大辱相比,張靈甫將軍在抗日戰爭中的上乘表現是張靈甫成為唯一被國共雙方都認可的反共國軍將領的原因。

2011年,新版的電視劇《紅日》開播,張靈甫和他的整編74師再次走入了人們的視線。在這部電視劇的拍攝過程中,張靈甫的遺孀王玉齡曾提出兩點保留意見,第一,希望重拍版裏不要再有醜化的傾向;第二,希望扮演張靈甫的演員能符合張靈甫高大、英俊、威武的形象。

我在此表示第一點也應體現在今後對張靈甫將軍的曆史評價中。
 
(今天適逢9.18事變82周年,再次想起了國軍抗日名將張靈甫將軍而作此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