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
2024 (142)
2025 (11)
接上篇)
從威尼斯宮出來後,按照計劃,再去納沃納廣場。為啥呢?因為那天匆匆經過看了兩個噴泉,就去吃晚飯了,後來查羅馬景點時候,發現那裏還有個著名噴泉沒有看到。於是安排今天再去補看,反正都在這附近,走路幾分鍾距離。
路過Palazzo Madama意大利共和國參議院、意大利議會上院的所在地:
又到了納沃納廣場:
潘菲利宮(Palazzo Pamphili),建築始於17世紀初,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風格建築,展現了這一時期特有的豪華和華麗。宮殿的立麵裝飾著精美的浮雕和雕塑,宮殿內部則以壯觀的大廳、華麗的壁畫和豐富的裝飾而聞名。
Neptune Fountain:
據網上資料介紹:尼普頓噴泉是由著名的巴洛克雕塑家賈科莫·德拉·波爾塔(Giacomo della Porta)於1574年設計的。它是由教皇格裏高利十三世委托進行建造的,作為文藝複興時期城市更新項目的一部分。後來,在19世紀,安東尼奧·德拉·比塔(Antonio Della Bitta)添加了中央的尼普頓雕像。尼普頓,古羅馬海神。他被描繪為一個強大而肌肉發達的形象,站在由海馬和其他海洋生物拉的戰車上。尼普頓手持三叉戟,象征著他對海洋的掌控權。噴泉周圍裝飾著代表不同海洋生物的其他雕塑,包括海豚、仙女和小天使,象征著海洋的豐富和力量。
奧貝利斯克·阿戈納萊(Obelisco Agonale):
也被稱為伯納多兄弟方尖碑(Obelisco dei Fratelli Bernini),是一根古埃及方尖碑,它是羅馬最著名的方尖碑之一,也是納沃納廣場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最初來自古埃及,是由法老多尼修斯一世下令在公元前14世紀建造的。它原本屬於荷爾美斯神廟(Temple of Heliopolis),是一個古埃及廟宇的一部分。在古羅馬帝國時期,方尖碑被運到羅馬,可能是由羅馬皇帝多米提安希爾下令。方尖碑原本被放置在羅馬帝國的赫利奧多魯斯競技場(Circus of Heliogabalus)中,它是一個用於戰車賽和其他競技表演的古羅馬競技場。在17世紀早期,羅馬教皇因尼希圖十世委托伯納多兄弟(Giovanni Lorenzo Bernini和Pietro Bernini)對納沃納廣場進行了重建和裝飾。其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就是將方尖碑從競技場移至廣場中央,並以巧妙的方式進行再設計和裝飾。
伯納多兄弟在方尖碑的底座上設計了四個壯觀的雕像,代表四條河流,分別代表尼羅河、伏爾加河、岩山河和格瑞奈德河。這些河流代表著四個大陸:非洲、歐洲、亞洲和美洲。同時,底座上還有拉蒙·貝爾尼尼(Lorenzo Bernini)設計的雕塑,代表羅馬帝國的四個美德:智慧、正義、節製和勇氣。
Moro噴泉(Fountain of the Moro)位於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的南端,與奧貝利斯克·阿戈納萊(Obelisco Agonale)相對。建造始於16世紀。最初,是在1575年至1576年之間由意大利著名雕塑家吉安·洛倫佐·伯納丁諾(Giann Lorenzo Bernini)的父親皮埃特羅·伯納丁諾(Pietro Bernini)設計和建造的。而伯納多兄弟(Giann Lorenzo Bernini和Pietro Bernini)後來也參與了對噴泉的改建和裝飾。Moro噴泉的中央雕塑描繪了一個莫爾人(Moro),莫爾人是歐洲人對北非和中東地區非洲人的稱呼。莫爾人形象被描繪為半裸的男性,他騎在一隻巨大的海馬上,與尼普頓噴泉中的海神尼普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羅馬到處古跡,處處教堂,往回走的路上隨手拍拍:
聖安德烈亞德拉瓦萊聖殿(Sant'Andrea della Valle)是意大利羅馬聖歐斯塔奇奧區的一座小教堂,是泰蒂尼修會的總所在地:
chiesa del gesù耶穌會教堂是天主教宗教團體耶穌會的母堂。 其正式名稱為 Chiesa del Santissimo Nome di Gesù all'Argentina,其立麵是“第一個真正的巴洛克式立麵”,將巴洛克風格引入建築中。
又見意大利二世紀念大殿:
然後我們去吃晚飯。
這天晚上吃的啥,居然忘了拍照!我都沒有啥印象那天晚上我家司機吃的啥了,不過我一定吃的還是海鮮飯!意大利餐,我隻喜歡海鮮飯和海鮮意麵,吃不厭的感覺哈哈。
待續)
全部綠島陽光攝圖
原創作品,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