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九年--回顧篇
(2007-07-18 18:27:20)
下一個
轉眼間來美國九年了。
這九年算一個輪回吧?也許轉了一圈又回到起點了。
人成熟了(也就是老了)總願意回顧過去,但有時候又不情願發現自己開始喜歡回顧了,感覺都老了很多似的。也許就是為了自尋煩惱,計較計較得失而已,徒增三千煩惱絲。可是自己又是個凡人,自然跳不出這三界五行。所以回顧回顧過去,也不會覺得有什麽俗了的。
那就開始吧?
九年時間不短,而且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燦爛的9年。你問我得失?那我一定可以告訴你,有得有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九年前真是躊躇滿誌,大學畢業,一切順利,拿了全獎到美國讀學位,學校還不錯,地點也不錯。自己揣著一堆計劃和憧憬,覺得世界的未來就是我們這一代的了,而自己的未來一切盡在掌握中。大學同學多半都搬到米國了,但是有時候聊起來,總覺得怎麽這撥人的理想還是小農呢?洋夢不再是半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變成了一份工,兩部車,老婆孩子綠卡房了。
換湯不換藥,不屑之。
雖然不屑,還是要為之奮鬥。我的理想也沒比小農高多少。
我也算早有預謀,來美沒多久就跳了個熱門專業,而且斬立決,拿了碩士就不念了,趁著當年泡沫的尾巴,找了家很泡沫的公司來到了很泡沫的灣區。那時一想,短短2年,換了專業,找了工作,下一步呢?我早就有計劃了,當然就是一張綠色的卡和一個玫瑰色的愛情。一切都在進行中。
那時的灣區,真是醉生夢死呀,那真是單身人士的天堂。別說周末要像趕場子一樣整個灣區湊熱鬧,平時下了班都要赴飯局,參加活動,總感覺時間不夠用!參加不完的活動,聚會,數不清的單身男女們。見過形形色色的人,精彩的,有趣的,討厭的,無聊的。聽過形形色色的故事,真的,假的,真真假假的。可是很快就發現這種模式太盲目,就是在通過無數次的機會等待那特殊的隨機事件的發生。但是始終沒有發生。要麽就是太多的人都期待“隨機事件”的發生,結果每個人都成隨機事件了。
我不能再浪費時間了。沒有機會,那我就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組織活動,製造機會。機會真來了,還挺快。也許這就是機緣巧合,兩個本來世界不太會有交集的,居然就這樣在充滿泡沫的灣區沉澱了下來,生了根還發了芽。我找到了我的另一半。
好景不長,灣區的泡沫破滅了,人們心中的希望和好心情好像也隨之破滅了。泡沫的公司一個一個的破滅了,我算對得起公司,堅持到最後一分鍾。公司沒了,我作了一半的綠卡夢也破滅了,可是我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從山頂跌到穀底固然很疼,但是隻要我還有力氣,我就可以再往上爬。所以像蝸牛一樣,我們又開始前進。我和太太開始做起了貧賤夫妻。可能是我們都有福相吧,艱難的日子很快過去,日子一天天變好,正好有時間又去拿了個小牛校的計算機碩士充門麵,在灣區糊口,沒這個就等於沒有糧票。因為對股票的不死心,以及對大公司巨型裁員的恐懼,又去了家小公司。這一待就是好幾年。仗著公司的東西和國家利益有關,我也沾了點光,來解決綠色小片的問題。
太太和我的工作也還穩定,有了些積蓄,於是開始從洋貧農全力向著洋小農衝刺。那正是房價很低的時候,但是我們還是沒有足夠的首付買房子。我們需要些理由,打腫臉充胖子的時候可以說服自己不是很冒進。於是理由就來了:兒子要出世了,父母也要來了,租的房子不夠住,那就買吧。兒子幸福呀。生下來就有自己家了。就像春天的花朵,生長在春天裏。哪像我,我出生時父母發配在最偏遠的地方,那可是真正的草原,直到很久以後,那裏都是除了草,隻有牛羊的地方。我上學以前的記憶,就是跟著父母到處搬家,好像在哪裏都住不久。直到今日,我心底裏印象最深的家的形象,就是父母剛剛安定下來的那個簡陋的小屋。
漸漸的,兒子會走路了,會說話了,會調皮了,會賴床了,我們還在日複一日的重複著平淡幸福的生活,上班掙錢養家,假期到處走走,周末買買菜,和國內的家人通通電話,剪剪草,陪兒子去水族館看魚。沒事上上網,看看稀奇,關心一下天下大事。一次次的赴約給人家的孩子生日助興。和朋友鄰居扯扯皮,家長裏短一下。
日子過的真快。突然間有一天照鏡子,我有了個發現:我竟開始掉頭發了,也有一點點皺紋了。立刻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年輕了。
突然間腦子裏很空,為什麽呀?我不是已經無限接近洋小農了嗎?可是我會以洋小農終老麽?這樣的日子會不會就這樣一直過下去了?我是不是真的就把他鄉作故鄉了?我會就這樣一天天的度過,把孩子送走,退休,然後和老伴老死在這裏?於是天天開始庸人自擾,有事沒事就去反思。太太也和我一樣了。
又回到原來的老問題。當年為什麽要出國?為了綠卡?綠卡是為了合法呆在這裏,找工作,掙美元;為了工作?工作就是為了掙錢養家,如果碰巧喜歡自己的工作,那是一種福分;為了專業?我想隻有耐得住清貧的人才是適合搞專業的;為了民主?民主可不能當飯吃;為了自由?沒錢了,我流落大街倒是自由了;為了政治?政治都是騙人的;為了環境?我買不起好房子,住在貧民區,那些好環境都不是我的;為了家人?和家人遠隔萬裏難道是為了家人?父母生病無人陪侍在左右就是為了家人?為了休閑娛樂?亞洲娛樂不是更多麽?為了文化?好像來美國後比原來接觸的文化事務還少。原來還是很自私的,撥開麵子上的各種理由,大多數人出國,包括我和太太,無非是要更好的機會掙很多的美元,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的麵子。物質的還是基礎呀。太太抱怨,什麽時候不用上班就好了;我抱怨,什麽時候想去哪裏就去哪裏就好了;太太抱怨,什麽時候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陪兒子就好了;我抱怨,什麽時候想什麽小吃就專門過去吃就好了;太太抱怨,什麽時候我想睡懶覺就睡懶覺就好了;我抱怨,什麽時候想呆在家裏看書就呆在家裏看書就好了。
抱怨完之後的結論很簡單,現在的生活不會帶給我們這些,所以一定要改變。漸漸的關心起國內的經濟來了。眼見著經濟蒸蒸日上,百年不遇的好時候,自己隻能做看客。當年沒出國的同學,如今絕大多數都事業有成。親戚裏一個接一個的在發著財。我和太太的心癢癢了。我們有手有腳,有顆不算笨的腦袋,和不錯的與各種人交往的能力。我們缺什麽?就缺一個立誌改變的信念。
想著想著,女兒出世了;想著想著,又是一年過去了。如今算是明白了,我們來美國,就是為了有個好機會掙些錢,最後我們的歸宿仍舊是在大洋彼岸,生養我們的地方。這些想清楚了,事情就簡單了。那就抓緊時間,在資本主義的美國搞資本主義,掙自己的資本罷。
九年一個輪回,如今又如九年前一般,在準備著一切,要回到那邊去,隻是方向相反,我們又老了九歲。不算晚。畢竟我們找到了另一半,還有了下一代,在美國旅居了九年,也算開了眼界,值了。如果再能掙點資本,就更完美了。
以後無論何時何地,我們在哪裏,哪裏就叫做“家“。不過我希望我們的家最終會在中國的。這不,我的一雙兒女已經有了中國的戶口了。我們全家都是自豪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