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越的形成

(2007-03-01 22:30:05) 下一個
百越的形成

仲  明
   
       人們通常認為:越王勾踐的後代散居各地割據稱王,均冠以越名,遂稱為百越。今人對古史更仔細的探究,才知這種說法並不準確。百越的形成遠早於越國之前,而勾踐的那一支,隻是百越之中很小的一部分。古吳地區也曾有相當數量的越人居住,但和錢塘江畔的於越人,是不同的族屬。百越是什麽族屬,怎樣形成,須追溯到夏史。

一、夏王朝建立,為百越形成埋下伏筆

       大禹三十歲時,在治水途中遇上了實力強大的東夷塗山氏之女,出於連盟的考慮,才遷就著按母權製的習俗、方式成婚,使炎黃和東夷兩大集團由此結成了婚媾同盟。大禹和塗山氏開始雖有過一段動人戀情故事,但卻因大禹治水時,在排水問題上損害了下遊地區的東夷集團一些部落的利益,而引起塗山氏集團的不滿,家庭麵臨破裂,集團瀕於兵戎。在禹強大的軍事壓力和高明的政治手腕下,塗山氏被迫就範,但以後仍然矛盾迭起,始終不得平靜。禹年老時,為了順利傳位給兒子啟,精心安排在塗山召開方國諸侯計功行賞大會,會後,將塗山也更名為會稽山。這實質是一個向東夷各族屬、特別是向塗山氏顯示實力的大會。會上東夷的防風氏來得晚了,禹當即誅殺了傲慢不羈的防風氏。這事在曆史上引起巨大反響。曆代許多學者認為:這是禹年老了,驕橫了。其實這是東西矛盾的劇烈反映,防風氏隻是一隻替罪羊,而禹是殺雞警猴。至於禹把禹陵建在塗山,這一方麵是向代表母權勢力的塗山氏作出重大讓步,希望以此來換取他們對長子繼承權的支持。另一方麵則表示死後也要鎮守住塗山。禹死後,長子啟繼承父位。東夷伯益曾輔佐大禹治水,此時出來爭位,被啟殺掉,引起塗山氏的狂怒,震驚曆史的屠母戰爭、即對母係各氏族的戰爭爆發了。失敗後的塗人不得不遷出塗山。在現今山東滕縣南,與親族奄人為鄰。啟在打敗了塗人後,又迎戰維護母權勢力的有扈氏。啟最終戰勝了一切競爭者和挑戰者,坐穩了天子位置,從而結束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原始公社製度,開創了“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奴隸製社會,完成了自黃帝以來多少代人努力的漫長過渡,實現了中國曆史上的大飛躍。

二、夏道中衰,為百越形成準備條件

       王朝、國家的形成,本是為鎮壓被打敗後的族屬建立的,是階級壓迫的工具。它一旦建立起來,就日益成為高踞於社會之上的異己力量,不受任何製約和管束。啟的晚年,日益貪圖享樂,放縱自己,故曆史上對第一個王朝的開國元勳,貶少褒多,評價很低。啟死後,傳位給花花公子太康,太康放縱情欲,不謀後世,在位二十九年,終於被東夷強大族屬的有窮氏首領後羿廢掉,世稱“太康失國”。太康弟仲康為王,實際是一個傀儡,大權掌握在羿手中。仲康死後,羿索性趕走了仲康之子相,自立為王,號“有窮氏”,這便是史稱的“夷羿代夏”。後羿也是個隻知窮兵黷武、淫遊佚畋的人物,他不修民事,不理國政,把國事交給寒浞去管,寒浞拍馬屁,說假話,施賄賂,培植自己的勢力,內外勾結,殺掉了羿及羿的兒子,占有了羿的王位、財產和妻子,並沿用“有窮氏”的名號。寒浞對避居在外的相,始終不放心,派兒子澆和豷去滅掉收留相的斟罐氏,斟罐氏殺死相。相的妻子後緡,已經懷孕,急忙從小洞裏鑽出,逃回娘家,生子少康。少康成長的消息傳到澆耳裏,澆又想殺少康,少康逃往有虞氏。有虞氏首領虞思給少康一塊地盤五百兵眾,又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少康在夏舊臣靡的幫助下,收集夏人舊部,聚集力量,長期準備,在寒浞死後,少康終於討滅了澆,少康之子杼率兵討滅了豷,夏室由此得以恢複。

三、帝杼東征,夏貴族集團百越形成

        少康的兒子杼,幼年時跟著少康東躲西藏,過著流亡生活。少年時,即英雄蓋世,率兵討滅豷時,杼尚是少年。夏室匡複後,少康把塗山封給了杼,讓他去鎮守禹陵。

       夏室雖已匡複,但仍十分孱弱。不肯服輸的東夷各族,對夏政權構成了巨大威脅。少康死後,杼接任帝位,立即帶領大軍掃蕩山東,他以當年討伐三苗為榜樣,振臂一呼,得到了華夏各族屬的響應。各族屬都派遣兵眾,肩負斧、鉞,跟著杼去打山東。斧、鉞,是古代近戰的銳利武器。負鉞者,即稱為越。杼的大軍一進山東,就碰上了手持弓矢的東夷各族屬的頑強抵抗。夷,大弓,荷弓者,即稱為夷人。從此,人們把華夏各族屬中,跟隨杼來打山東的人稱越人、或百越。而把反抗的各東方族屬稱夷人、東夷或九夷。越人或百越的稱呼,以此為始。九夷、東夷的說法後來逐漸演變對山東、河北、蘇北、皖北等東方族屬的泛稱。

       杼的部隊,被東夷的長距離武器弓矢抵擋住,遭受損失,無法前進。杼為此發明了甲,發明了矛,來對付夷人銳利的弓矢。新武器確保了杼的部隊順利前進。他打敗了防風氏,把他們逼到海邊。防風氏的一支沿陸路南遷至安徽的安鳳(今霍丘縣西南)。另一支沿著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就已經通暢的古海道,來到了江南。《越絕書》載:“婁東十裏坑者,古名長人坑。從海上來,去縣十裏。”(昆山古稱婁邑,秦改為婁縣)。防風氏以長聞名,長人即指防風氏。

       自良諸人首領歡兜率領氏族集團離開江南,躲避海侵以來,海水早已退去,春風又吹綠大地。被杼打敗後潰逃而來的防風氏是第一批踏上這塊土地的族屬,是退洪後第一批拓荒者。他們不僅要對付雜草向新開墾土地的瘋狂侵襲,而且要對付由於雜草茂盛而迅速繁殖的龐大的齧齒動物的凶猛進攻。在長期的鬥爭中,他們終於找到了自然界的天敵,利用野貓來對付猖獗的鼠類,故防風氏又以厘作姓氏。厘,狸也,善伏之獸,俗稱野貓子。

       杼還消滅了海邊三壽,打敗了以狐為圖騰的九支胞族,擒獲了首領。《竹書紀年》載:“帝杼……八年征於東海,及三壽,得一狐九尾。”隨著東征節節勝利,夏人大規模湧入山東,建立起以夏王族親族為主體的封國。密集林立的封國,與東夷各方國犬牙交錯。東西矛盾暫趨緩和。東夷各族也進一步融入華夏各族,漸漸成為華夏的重要組成部分。

       百越最初是夏王朝危難之際,由四麵八方從各族屬中聚攏來跟隨杼出征的“誌願軍”,得勝歸來後,成了我國第一個王朝夏朝時期的貴族集團。他們一個個都似乎有著帝杼頒發給他們的“鐵卷”,享受著各種特權。古文獻告訴我們,周有貴族集團。而殷商有貴族集團則是通過對甲骨文的探究知道的。百越便是夏王朝的貴族,他們遍布於夏人活動的範圍內,而以河南中部為最多,留在山東的也不少。春秋時在杭洲灣建國,自稱為越國的“越”,當是百越中的一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