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Magyar人的遠東祖源3

(2007-03-08 10:33:51) 下一個
史籍的記載,有助於我們識別那些源於古代蒙古語族各部的匈牙利姓氏。例如《魏書勿吉傳》所記載的勿吉的鄰國(部)名中的:覆鍾、庫婁、素和、鬱羽陵、庫伏真等,以及《新唐書室韋傳》所載的二十多個室韋部落中的:如者、婆萵、駱丹、那禮、落坦等,多可以在現代匈牙利和古代女真族的姓氏序列中找到它們的對應者:

覆鍾 (Fejes, 吾塞 ),
庫婁 (Korosi, - ),
素和 (Juhos, 術虎 ),
鬱羽陵 (Olah, 斡雷 ),
庫伏真 (Kovacs, - ),
如者 (Jozsa, Rozsa, 術甲 ),
婆萵 (Bokor, 蒲古裏 ),
那禮 (Nyul, 納剌,那拉 ),
駱丹,落坦 (Rodas, - )。

其中,Kovacs還是匈牙利的一個重要姓氏,我們猜測與它對應的"庫伏真"就是"庫莫奚",即奚族的全稱。匈牙利的Gyongyosi和Palfy兩姓與蒙古部落名"光吉剌"和"巴爾虎"之間的對音關係,也揭示了Magyar人中的蒙古語族成分。從上述的對比中,我們也會注意到後來的女真-滿族中的一些重要氏族,如"那拉","術虎"等,是從原屬蒙古語族的鄰部轉化而來的。
前已述及,契丹的兩大姓氏"耶律"和"蕭",即金代的"移剌"和石抹,都有其在匈牙利的族裔:Illyes和Szima。我們還想指出Boros和Bartha兩匈牙利姓也可能是來自奚族。《遼史太祖紀》載:"天顯元年(926),以奚部長勃魯恩,王鬱自回鶻、新羅、吐蕃……等從征有功,優加賞賚"。《金史伯德特離補傳》載:"伯德特離補,奚五王族也,遼禦院通進"。勃魯恩是鮮卑魏姓撥略、步六孤、步六根和破六韓的異譯,且多有以"n"結尾的蒙語稱謂特征,其辭根為"撥略"即Boro,該部融入??或Magyar族後,隨通古斯語習慣以"s"結尾,意為"來自Boro部落 的人"。
《魏書 官氏誌》有載的那些突厥語族姓氏,在匈牙利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除後文將述及的Kocsis (高車)、Kun (渾)、Orvas (阿伏於)、Torok (同羅) 等以外,我們僅將一些較明顯的突厥語族姓氏及與他們相關的匈牙利姓氏,作一簡明的對照:

契? Csibi,
副呂,賀樓 Fulop,
賀拔 Horvath,
乙弗,羽弗 Iffiu,
須卜 Sipos,
庾氏 Soos,
樹六於 Szollos,
獨孤 Takacs, Tokaji。

討論匈牙利民族中的突厥語族成分的難度,同樣也在於:它們究竟是在什麽時代,如何成為Magyar人的一員的?
"Kocsi"一字在匈牙利語中作"車"解,該字顯然是來自於突厥語中的"hoca"一字,匈牙利學者認為歐洲語言中的"coach"一字乃是出自匈牙利語。作為姓氏Kocsis意為"駕車的人",他們大概就是一度強盛於大漠南北的"高車族"的後裔。《魏書高車傳》曾有高車族使用的車輪高大,因此得名"高車"的說法。這是以漢意附會胡音,其實不足信也,"高車族"隻是"駕車族"而已。另一個在中國曆史中多次出現的,高車族著名姓氏"賀拔",也有一個匈牙利大姓Horvath與之對應。象"高車"、"賀拔"這樣的漠北鐵勒大族,都是匈牙利大姓的事實,表明突厥語族也是Magyar人的重要組成成分。
音樂學家杜亞雄教授發現,許多匈牙利民歌在旋律、音階甚至在歌詞內容上,都與中國甘肅地區的西部裕固族民歌相當一致[21],這一研究結果為追溯匈牙利人的祖源提供了重要的旁證,也引起了各國學者的興趣。裕固族是九世紀中葉遷離蒙古高原的回鶻人的直係後裔,回鶻 (或稱"回紇")則是突厥語族的先民匈奴或鐵勒、高車的遺族。中國曆史有許多關於匈奴民族善歌的記載,長期獨處於祈連山區的裕固族的民歌旋律,可能就是匈奴-高車-回鶻音樂的遺風。在漢朝以後,便遍布於歐亞草原的匈奴人的子孫們,很可能是在七、八、九世紀間,於蒙古高原、中亞地區或南俄草原,不僅以其血緣和姓氏的傳承,乃至語言和感情的旋律,與西遷的??人一起,融合成了古Magyar人。
"Kun"一字在匈牙利語中,是指在十一世紀出現於東歐地區的另一支著名而不知其源的突厥部落庫蠻人( Cuman )[22]。這提醒了我們,庫蠻人應該就是中國史籍中的渾族。由於遼朝的酷烈的民族政策,導致渾族西逃和內遷,歐洲史載庫蠻人兩度進入匈牙利地區,第一次被擊敗而退出,第二次則是在蒙古鐵騎的追迫下,破釜沉舟,永遠地融合於Magyar人中了。
Bako、Szekeres、Bokor和Torok匈牙利四姓,很可能就是七世紀活躍於蒙古高原東部地區的拔野古、思結、仆骨和同羅等突厥語族部落的後裔。《新唐書高宗本紀》有載,公元660年拔野古部曾聯合思結部、仆骨部和同羅部反唐,而遭唐軍鎮壓。此時也正是高句麗滅國的前夜,這些戰爭既防阻了異族入侵中原,但也對北方諸族造成極大的傷害,或許是在Magyar人於668年戰敗後西遷時,中途融納了這些創傷未愈的部落成員;二百年後這些姓氏一起出現於歐洲,也不失為這種可能性的一個證據。
匈牙利姓Orvas,顯然就是魏姓中的"阿伏於", 馬長壽先生求證了阿伏於是柔然姓氏[23],其依據是《魏書長孫肥傳》中關於長孫肥之子長孫翰的事跡:"蠕蠕大檀入寇雲中,世祖親征,遣翰率北部諸將尉眷,自參合以北,擊大檀別帥阿伏於於柞山,斬首數千級,獲馬萬餘匹"。

柔然是繼匈奴,鮮卑之後,稱霸漠此的突厥語族部落,公元508年被高車重創於蒲類海地區(今哈密以北),公元552年被新興的蘭突厥部所滅,就此失聞於蒙古高原。據歐洲史載,有一支叫Avars的亞洲部落於568年進入東歐,曾在現匈牙利地區立國,並統治巴爾幹北部地區達二百年之久,865年為查理帝國所滅。歐洲史家沙畹等認為,Avars就是柔然[24],確有道理。Avars應該就是Orvas或"阿伏於"的別字。故而,阿伏於一姓有載於《魏書》,而失載於遼金二史,最後又於九世紀末,與後到的Magyar人相識恨晚於歐洲腹地,而成為匈牙利姓氏之一,這都是與中外史序相吻合的。
在附表IV中,我們將匈牙利姓氏,金朝女真姓氏,和北魏北方諸族姓氏(簡稱魏姓)的可比部分,作一表列。我們相信,這一比較極具說服力地表明:現代Magyar人的東方祖先確實是以??族為主體的中國北方諸族。

四、曆史的遺跡和語言的化石
中國史書關於??-女真族先祖的最早的記載之一是《國語 魯語下》中的一則有趣的故事:

仲尼在陳,有隼集於陳侯之庭而死,?矢貫之,石?其長尺有咫,陳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館問之。仲尼曰:"隼之來遠矣,此肅慎氏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於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 使無忘職業。於是肅慎氏貢?矢,石?……

?(音hu)木就是樺木,這是一種生長在寒帶的樹種,在大小興安嶺地區十分繁盛,在中原地區卻很罕見,蒙語稱樺樹為hus,可能"?"字就是漢語中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語匯。樺木輕而直且硬,肅慎人早在數千年前便善用樺木製箭杆,還以一種輕質石料磨製箭頭,並以此上貢中原,這就是博學廣聞的孔子告訴陳惠公的"?矢石?"。肅慎之後勿吉亦以此物進貢,《魏書勿吉傳》有載:"太和十二年,勿吉複遣使貢?矢方物於京師"。直到清代,樺木箭杆仍是寧古塔將軍和黑龍江將軍每年獻給朝庭的例貢。可見從古肅慎族貢?矢,到清代東北地區滿族貢樺木箭杆,是數千年一脈相承的傳統[25]。
由於女真族的祖先肅慎人在冷兵器時代的早期便解決了射擊武器的材質問題。因此,和蒙古人的馬術一樣,??人的箭術也就成了他們克敵製勝的法寶,當然也是他們恃勇好鬥的本錢。唐朝遼東戰爭期間,多名唐軍主將被其毒箭中傷,甚有致死者,以致唐軍惱羞成怒,殘殺俘虜,你來我往,愈演愈烈,遼東戰局一發而不可收。因此,製箭術也就成了肅慎-??-女真族曆史和文化的重要內容。
在現代的滿語和錫伯語中,稱箭為niru (牛錄),匈牙利語則為nyil,兩音相同,樺樹在匈牙利被稱為nyir-fa,意為"箭樹",這也證明了現代匈牙利人的部分東方祖先,就是那個用樺樹製箭的民族。
作為蒙古軍隊的一種布陣或組織形式,"古列延"一字在波斯史學名著《史集》中作了詳細的記載和解釋[26]:

所謂古列延 (kuriyan) 是圈子的意思,當某部落駐在某地時,就圍成了一個圈子,部落首領處於象中心點那樣的圈子中央,這就叫做古列延。在現代,當敵軍臨近時,他們 (蒙古人) 也按這種形式布陣,使敵人和異已無法衝進來。

盡管現代蒙古語已經沒有了這個辭,但是匈牙利語中的gyuru (園圈)和kor (園環),都還是與古代蒙古辭"古列延"同根。
匈牙利語辭中的漢語成分也是Magyar人的祖先曾居住在中國北部地區的有力佐證。例如,匈牙利語中的gyongy (珍珠)、szal(絲)、csengo (鍾)、szuro (篩籮)和malom-ko (磨石)等字,都是以漢音來記載這些當初來自中原的水產、紡織、鑄造和工具類產品的。《魏書失韋傳》在描寫五、六世紀時室韋地區的民俗時記:"俗愛赤珠,為婦人飾,穿掛於頸,以多為貴,女不得此,乃至不嫁"。珍珠這種盛產生於江南地區的裝飾物,為各國人民珍惜曆千年不衰,當初也曾為中國北方諸族婦女所偏愛,故爾漢字"珍珠"也就銘刻在Magyar人祖先的語言中了。
流行於阿爾泰語係諸族的原始宗教-薩滿教,也在匈牙利語言中流下了蛛絲馬跡,"薩滿"一字出自通古斯-滿語中的"巫師"一字。至今在匈牙利語中,"薩滿"(saman)仍作為"巫師"保留著他的席位。滿族及其先祖崇拜植物神--柳樹,其實與原始宗教的生殖崇拜有關。柳葉是女陰的象征,柳枝則成了生育女神的圖騰。現代滿族還保持著柳枝家祭的習俗[27],亦即所謂"佛多媽媽"祭,"佛多"意即柳枝。落戶歐洲的Magyar人早於公元十世紀末已皈依基督教。在此後整整一千年中,原始宗教的世俗荒誕,早已被高級宗教的倫理滌蕩一淨。然而匈牙利語中的柳樹和柳枝(fuzfa, vesszo)兩字,仍與滿語中的同義辭(佛多活,佛多)在聲韻上相對應。當然,它們早已失去了既穢俗又神聖的圖騰意義了。
在尚未穿越喀爾巴阡山之前,Magyar人的七個部落選出了Levedi為他們的第一個聯盟酋長,拉丁文資料記載他的稱號是dux[28]。在爾後的匈牙利王朝早期曆史中,dux又是"王子"或"公爵"的頭銜[29]。斯蒂文一世 ( Stephen I ) 在位時 (997-1038 ),將匈牙利全國劃分成四十五個相當於縣的行政地區 ( Megyek ),並任命了負責管理和稅收的地方官員,其稱號是foispan,其中fo的意思是"頭頭"( head)[30]。然而,中西史料竟能精確地互相印證,"咄"和"弗"作為北魏隋唐時期滿蒙地區的酋長名,也曾被詳細地記載在各代曆史中。
《北史》卷九十四,說勿吉諸部:"所居多依山水,渠帥曰大莫弗瞞咄"。說奚族:"其後種類漸多,分為五部……二曰莫賀弗……四曰木昆……"。說契丹:"獻文時,使莫弗紇何辰來獻"。"太和三年……其莫賀弗勿幹率其部落,車三千乘,眾萬餘口,驅徙雜畜求內附,止於白狼水東"。"隋開皇四年,率莫賀弗來謁"。說"南室韋……漸分為二十五部,每部有餘莫弗瞞咄,猶酋長也。……北室韋,分為九部……,其部落渠帥號乞引莫賀咄,每部有莫何弗三人以貳之"。說烏洛候部:"無大君長,部落莫弗,皆世為之"。
"莫","莫賀"和"莫何"等本為一字,我猜測是"氏族"的意思,現代滿語和錫伯語等作"莫昆",至今錫伯族仍稱氏族長為"莫昆達"。"達"即"咄",就是滿語中的da或蒙語中的darga和tolgoi,都是頭目,酋長的意思,而"弗"與"咄"含意相似,某些部族"弗"是"咄"的副手,有些部族有"弗"而無"咄"。Magyar人循遠東先祖之慣例,仍以dux (咄)為酋長之稱號;初抵中歐,立國建政,又以fo (弗)為地方行政長官之稱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