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95)
曆史上,從入貢瓷器到朝廷自建官窯,隱約地可以尋到一條主脈,那就是越窯-清涼寺汝窯-北宋汴京官窯(也許就是張公巷窯址)- 南宋修內司官窯、郊壇下官窯-龍泉窯,這一青瓷係列。它代表著宋代瓷器的最高水平,其藝術成就在中國陶瓷史上處於高峰位置。在近年來的拍賣場上,不斷地有精美的傳世宋官哥窯瓷器上拍,並有價格走高的趨勢。特別是在今年十月初香港蘇富比的秋拍上,一件汝窯瓷盤以2.94億港幣的成交價(含傭金),打破了曆史記錄。在曆次拍賣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幾件宋官哥窯瓷器(圖48,49,50,51,52),不僅品相完美,而且釉色一流,它們成為宋官哥傳世瓷器中的名品。
[天青釉] 2017年10月3日香港蘇富比北宋汝窯洗(圖48)
[粉青釉] 2008年4月11日香港蘇富比南宋官窯紙槌瓶(圖49)
[月白釉] 2015年10月7日香港蘇富比南宋官窯小杯(圖50)
[灰青釉] 2014年5月28日香港佳士得南宋官窯菊瓣盤(圖51)
[米黃釉] 2015年12月2日香港佳士得宋哥窯葵口碟(圖52)
上手這些拍品,不僅對宋瓷有直接的感官印象,更容易幫助理解其不同的釉色。蘇佳大行的專家們是如何區分和定性這些珍品瓷器為官哥窯的呢?原來,通過仔細觀察它們的釉麵,官哥是有差異的。要想理清這些差別,必須首先要理解釉色的成因。根據近年來對官哥窯的胎和釉的化學組成、顯微結構等,采用中子活化 分析 、色彩分析儀、斯堡爾譜等科學方法研究,業內學者們發現有以下主要的幾個方麵會對瓷器的釉色產生影響:
一:釉料的化學成分不同,釉色不同。
從原料產地和著色機理出發,學者們發現了含鐵量高的紫金土,把鐵的元素帶進釉料中。在釉裏的30種著色元素中,鐵是最主要的。氧的多少,可以使鐵變為含氧多的三氧化二鐵,或者是含氧少的氧化亞鐵。而在青瓷釉中含有1-3%的氧化亞鐵,且是在還原焰中燒製而成的。若想使青瓷的顏色變濃,光增加鐵元素,隻能使釉變成褐色。所以增加釉的厚度,可使青色加重。由於釉中富於長石而含有多量的矽酸,增加釉層,可使釉呈現藍色而近於青色。若減少其中的矽酸而增加鹽基,釉便會發黃而呈橄欖綠色。為此,釉色的濃度取決於氧化亞鐵的分量和釉的厚度。而酸性成分與鹽基成分的比例,決定釉的顏色和色調。如果釉中混入一些不純的物質,象鈦或錳,就增加了黃色;混入鋇或鍶等近鈣的元素,就會使青綠色變得更豔;若含鋅,就增加了藍色等等。
二:燒製氣氛不同,釉色不同。
在燒窯開始以後,釉熔融前後必須輸送還原焰,以保證釉麵粉青的色調。如果其間進入多餘的空氣而生氧化焰時,氧氣就會與釉中的鐵立即結合成三氧化二鐵,釉麵就發黃了。南宋官哥窯使用的是體型龐大的龍窯,其通風條件好,能使窯中的熱度變化加快。燒製溫度在窯內各部位的分布是不同的,所以如果是在強還原氣氛中和高溫條件下,粉青色釉才可被燒製出來;灰青 色是在中等還原氣氛或稍低溫度下燒成;米黃色則是在輕還原氣氛中和較低溫度 下燒成的。
三:釉麵玻化程度不同,釉色不同。
南宋官窯瓷的美在於它的內斂、沉著的色調,換句話說,就是沒有浮光,隻有結晶質釉和碧玉般的深厚光澤。在燒製過程中,如果溫度未能達到釉熔度所需的高溫時,或者達到了高溫但不能保持所需的持續時間長度的情況下,由於釉的粘稠性很強,釉內的氣泡沒有完全被釋放,從而影響到釉麵的光澤。而且,因為釉中含有大量鈣長石晶體和氣泡,形成足量的散射源,使得釉產生乳濁效果。研究發現,傳世的官窯中有兩類釉麵玻化程度不同的瓷器:一類是釉層微透明,有清明玉潤的光澤感和晶質感,玻化程度較高;再一類是釉層的透明程度較弱,在釉層外含一層極薄瑩亮的釉水,呈現出玉態的晶瑩,玻化程度較低。無論哪一類,都是沉靜、平和、像玉一般的品質(圖53)。
圖53 官窯釉麵玉質感
再看哥窯瓷的釉麵,其玻化程度極低,有失透凝脂、酥光堆蠟的質感,其釉層的透明度極其微弱,甚至消失。無論釉層的薄厚,這種酥光寶韻的釉麵,帶有朦朧的效應,與官窯器物反差很大(圖54)。顯然,這種差別是來自於燒製過程中火候不夠的表現。那麽,是什麽原因使窯工們沒有丟棄這一帶有憾缺的產品?又是什麽因素影響了世人追逐它的美而一器難求呢?
圖54 哥窯釉麵酥潤感
〈未完〉
(參看前文“收藏點滴26 & 27”所列的文獻資料,此文有所引用,特此聲明。)
的確,鑒定瓷器要科學化,建立大數據是重要的,這樣我們就不是依賴某個人的鑒定意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