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yinny自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收藏點滴(三十四)從南宋/元傳世貫耳瓶上看“官哥不分”(7)

(2017-11-17 12:14:17) 下一個

實際上,早在北宋汝瓷上,就已有人為開片的嚐試。南宋傳世官窯的作品中,大多數是無色或單一色紋片裝飾的器物。無論是大紋開片,還是碎小,紋片都偏於細窄。與哥窯相悖的是,即便帶有黑色紋片,也不突出紮眼。那麽,紋片帶色是怎麽形成的呢?

 

14. 開片的紋色

 

古今中外的學者們一直沒有停止對開片紋色的研究,有諸多學說樹立,比較典型的有關金絲鐵線形成的理論有以下幾種:

 

[熱紋說]

認為:哥窯紋線是由高溫中從胎骨深處被氣泡帶進裂隙空間中的鐵質和液相物料所形成的玻璃和氣泡組成色釉線,金絲鐵線就是填充在開片裂隙之中的胎質。所有開片、填充都是在上升到1300度左右的高溫窯爐內生成,否定是發生在器成之後的降溫階段。

 

[冷紋說]

認為:器成之後降溫階段因胎釉的收縮、膨脹係數的不同而形成釉麵開裂,紋色是人工所為,或自然形成,方式大概有:

***用草木灰浸,大的縫隙草木灰滲進去形成黑色,小的縫隙草木灰滲不進去的,就發黃,形成金絲效果。

***用煙煤熏的鐵線,曆史原因自然氧化、土沁的金絲。

***用墨汁染的鐵線,用茶水泡的金絲。

***因沁墨形成鐵線,曆史原因自然氧化、土沁的金絲。

 

其實,無論哪種學說理論,關鍵還是要弄清楚燒瓷工序和製作過程,要理解瓷器的結構。比較形象地說,瓷胎如同蛋兒的蛋心,第一道工序就是要把瓷胎素燒成型。然後開始上釉,進行第二次焙燒。在窯內高溫燒製過程中,胎與釉之間的確有物化反應,逐漸地形成了胎釉交界處的黃、白中間層(參見前文第5篇圖58)。通過觀察這一中間層,並沒有發現有放射性的釉裂開口,並填充與胎相同物質的現象。相反,這一中間層如同一個保護膜,把胎緊緊地包住,使胎和釉密不可分。而中間層之外的釉層,有明顯的不同質地與釉色,這就是蛋清。

 

在燒製過程中,窯內溫度由低變高、由高變低,釉的物化反應隨之進行。在溫度上升時,釉內物態結構會有變化,有釉裂、流動、填充,形成凍筋。在溫度下降時,釉層會開裂,有貫穿釉層開裂的直切紋,或有在釉表的斜切紋。由裏向外的無色開裂紋片,有剌手感。釉麵還會有凹凸不平的小坑,這是因為釉內的氣泡在燒製過程中升到釉麵釋放的緣故。所以,根據釉色和釉麵的美觀程度,窯工們要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修整。

 

根據經驗,窯工們可以掌握釉層厚度與直切紋、斜切紋的關係,控製釉的粘稠度,懂得協調溫度與釉內氣泡的關係,釉料的化學成分與釉色之間的關係等等。當瓷器完成第一次上釉焙燒之後,窯工們就如同工程的總體設計師,按照出窯時的形態,青瓷與否,將瓷器遴選分類(官或哥或廢品),再精心打造。決定瓷器要麽需再上釉,從新回爐,完成二至三層施釉,形成多層次、多角度開裂的無色冰裂紋;又或需在直切紋中填色,製作單一色紋的器物;再厲害的就是製作金絲鐵線作品。

 

無論窯工們把瓷器製作成什麽樣,重要的目的是要打造能符合入貢條件的成品。為此,當填色、多次施釉、多次烘燒的製作完成之後,極其關鍵的一步就是包釉,也就是蛋殼。上這一釉層的目的有二:其一是要把以前製作過程中所存留的缺憾掩蓋住,比如釉麵的凹凸,薄厚不均,釉色不勻,紋片剌手,填色不當等等,從而使所有的開片“埋”在了釉下。其二是協調以前所有的製作手段,上一層玻質感較強或較弱的乳濁釉(官或哥),使釉麵自然平整,如同“拋光”,以達到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

 

綜上所述,官和哥都是在同一窯燒造的素胎與第一次上釉焙燒。出窯後因成品優略而產生官和哥的區別,再經窯工對成品的不同設計,修整和製作,以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

 

15,開片的微觀

 

金絲鐵線的形成,是人工填色還是自然形成,一直困擾著業界人士。根據上述對製作工藝過程的分析,可以排除兩種猜測,一是熱紋說,二是金絲形成於曆史原因氧化、土沁的結果。北京故宮博物院對官窯的科學檢測,並沒有指出金絲鐵線內的有色物質是什麽成分,更因使用的光學顯微鏡達不到60度的放大倍數,而沒能看出開片的形態。

 

現經使用0-200毫米對焦的數碼顯微鏡,對一傳世哥窯灰青釉貫耳瓶進行觀測。通過目測與微觀對比,其金絲鐵線的構造,一目了然(圖74,75)。

 

圖74 目測金絲鐵線

圖75 微觀金絲鐵線

 

首先,鐵線是直切紋,開裂的角度與釉麵垂直。紋片有寬窄,曲直。是器體上較之金絲,最長、最寬的開片。內填黑色物質,但沒填滿到裂縫的口部,顯示該物質曾是一種液體。同時,粗燥的裂縫口部無掛色,表明該液體不粘稠。

 

其次,金絲是斜切紋,開裂的角度與釉麵幾近一致。紋片也有寬窄,曲直。內填黃褐色物質,沿紋片的帶狀呈現。因開裂的底部存更深色的填充物,顯示該物質曾是一種液體。

 

第三,金絲鐵線的各端均呈無色裂紋,表明開片的深度和寬度都非常細小,液狀外侵物不能滲透。

 

第四,金絲鐵線不在同一釉層上,鐵線被製作在先,金絲在後,因為有的金絲可以橫跨鐵線繼續開裂。

 

但有一些現象不太能被理解,還沒得出最後的推斷。那就是,為什麽有的鐵線會出現一線三色,即有黑色部分,有黃褐色部分,還有無色部分?可否是在製作金絲鐵線的時候,先侵染了黃褐色液體,然後上黑色。上黑色的辦法,有學者認為是沿著紋片走向進行手工繪製的。因黑色可以蓋過黃褐色,所以在裂縫淺細的地方,就隻存有黃褐色了。而到了更細的末端,色料無法入侵,保留了無色紋片。這種費時費工的猜測有多大可能性,還沒有找到引證的根據。

 

〈未完〉

(參看前文“收藏點滴26 & 27”所列的文獻資料,此文有所引用,特此聲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