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哥窯瓷器的胎土,胎色,胎質(俗稱“鐵胎骨”)釉質、釉層(俗稱“大觀釉”)進行分析中,發現官哥窯瓷器的物質條件與製作工藝都非常一致。1952年英國大維德爵士(David, Sir Percival)在〈 JU AND KUAN WARES. Imperial Wares of the Sung Dynasty, Related Wares and Later Derivatives〉的前言裏所闡述:“哥窯就是官窯,兩者係一窯所出,哥窯隻是品級較次的官窯,是元代仿官的產品。”這一論點,在曆史上,影響甚為深遠。整個西方業界,包括台北故宮的學者,都崇尚之。那麽,官哥真的沒有分別嗎?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顯然還需要做進一步的比對分析。
9,釉色
“青如天,麵如玉,蟬翼紋,晨星稀。”為特色的北宋汝瓷,被後人視作天造之物。南渡後,重建官窯,仿故京遺製,做青瓷。襲汝瓷風格,不以繁雜的裝飾來美化器物,隻以釉質、釉色取勝。雖達不到汝瓷的天青色,但也釉麵滋潤柔和,純淨如玉,其中粉青釉色為上。這種釉色呈現沉著的淡青綠色,內蘊有神秘感,半透明,光澤反射弱,不如龍泉窯瓷的綠色深。從修內司官窯窯址出土的器物來看(圖24),釉色品種是多樣性的。不僅有深淺濃淡之分,有色差,在釉色種類中還有月白釉色類,灰青釉色類及米黃釉色類等等。而且,窯址出土的殘瓷釉色,是不能與傳世品相比的,其多數不夠入貢資格。這些殘器釉麵的質感和釉色都與傳世品相差很多,有的甚至是燒壞了的作品。
圖24:南宋官窯博物館藏出土殘瓷
根據兩岸故宮和國內外博物館藏有的、傳世的官哥貫耳瓶的釉色種類(圖片有色差),我現將所見到的近四十件瓷瓶集體亮相,以供查詢。上海博物館等館藏的貫耳瓶,因屬近年來的考古出土物,不屬清宮傳世品,所以沒有被列入。隨著研究擴大與深入,以下資料還會有不斷的補充和更新。
第一種:粉青(天青)釉色類
修內司官窯: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6件(圖25)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1件(圖26)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1件(圖27)
郊壇下官窯: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1件(圖28)
哥窯:
台北故宮博物院1件(圖29)
*台北故宮修內司和郊壇下官窯資料來源於1988年宋瓷官窯特展。
*北京故宮官窯資料來源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係叢書。
*中國國家博物館資料來源於國博網站。
*台北故宮的哥窯資料來源於維信公共平台文章,該粉青釉貫耳瓶,有學者認為它是官窯瓷,並不能把它定位於哥窯。由於這件瓷瓶鮮有亮相,暫定位為哥窯,這個命題待今後有機會深探。
第二種:月白釉色類
修內司官窯:
台北故宮博物院3件(圖30)
郊壇下官窯:
台北故宮博物院3件(圖31)
哥窯:
北京故宮博物院2件(圖32)
台北故宮博物院1件(圖33)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1件(圖34)
倫敦大維德基金會1件(圖35)
*台北故宮修內司和郊壇下官窯資料來源於1988年宋瓷官窯特展。
*北京故宮哥窯資料來源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係叢書,但由於沒有注明具體釉色,暫列入此類中。
*台北哥窯資料來源於維信公共平台文章,但由於沒有注明具體釉色,暫列入此類中。
*舊金山亞博的哥窯資料來源於Chinese Ceramic一書。
*倫敦大維得基金會哥窯資料來源於維信公共平台文章。盡管大維德基金會斷代為元代,但有國內學者認為該件器物為明代仿哥窯。
第三種:灰青(油灰/淺灰)釉色類
修內司官窯:
台北故宮博物院1件(圖36)
倫敦大維德基金會1件(圖37)
南京博物院1件(圖38)
郊壇下官窯:
克利夫蘭博物館1件(圖39)
哥窯:
北京故宮博物院1件(圖40)
倫敦大維德基金會1件(圖41)
*台北故宮修內司官窯資料來源於1988年宋瓷官窯特展。
*倫敦大維德基金會哥窯資料來源於維信公共平台文章。該官窯器物斷代為元代,且為官窯。但有國內學者認為是淺青釉哥窯。
*南京博物院資料來源於維信公共平台文章。
*克利夫蘭博物館官窯資料來源於維信公共平台文章。
*北京故宮哥窯資料來源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係叢書。但由於沒有注明具體釉色,暫列入此類中。
*倫敦大維德基金會哥窯資料來源於維信公共平台文章。該哥窯器物斷代為南宋,但有國內學者認為是清代淺青釉六方哥窯貫耳瓶
第四種:米黃(青黃/淡黃/蜜蠟/鵝皮黃)釉色類
修內司官窯:暫無
郊壇下官窯:暫無
哥窯:
北京故宮博物院4件(圖42)
倫敦大維德基金會2件(圖43)
*北京故宮哥窯資料來源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係叢書
*大維德藏哥窯資料來源於筆者看展
第五種:其他
官窯:台北故宮博物院2件(圖44)
哥窯:瑞士博物館2件(圖45)
*台北故宮官窯資料來源於筆者看展。這兩件瓷瓶,被台北故宮業內學者定位於元代官窯(圖46)。也就是說,這種“青瓷碎器”,不再是“傳世哥窯”一個獨立的窯口,而是屬於元代仿南宋官窯的一大類。這是台北故宮不僅承襲了英國大維德爵士的理論,而且把傳世官哥瓷器與近十年的田野考古資料相結合,進行比對研究的體現,是一新的嚐試。然而,上述這些窖藏或館藏的貫耳瓶,沒有任何一件與傳世的南宋官窯瓷器完全一致的特征證據。雖然他們的製作是采用了南宋官窯的燒造工藝,但在釉色、紋片藝術上,他們應屬獨立派生出來的一類。甚至,仔細比對“類哥窯”器,安徽繁昌元代窖藏的哥窯瓷瓶(圖47),它雖與故宮的傳世貫耳瓶器型相近,但他們之間也還是有諸多的不同。比如,窖藏貫耳瓶的釉色為灰青,釉質上有霧狀折光,微有磨砂質感,整體有帶色細紋片;而台北故宮藏品為淺灰釉,釉麵酥潤。一個瓶是有大小相間的帶色紋片,一個為透明冰裂紋,布滿全身。顯然,我們把上述這些傳世和窖藏的貫耳瓶,不能看作都是同類的哥窯。我們需要進一步地剖析官和哥,哥與“哥”之間的聯係及區別。
*瑞士博物館資料來源於微信公共平台文章,因不了解它們是否是宋/元哥窯器而無法進行分類。
圖46,47
總之,從傳世的官哥窯貫耳瓶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官窯的大多數產品是以粉青、月白、灰青釉色為主的,這與宮廷崇尚青瓷是分不開的。而哥窯大部分產品為月白、米黃釉色,似乎是不夠入貢條件的。而哥窯製作的精致程度與呈現的藝術效果,又與官窯不分伯仲。這一現象,不得不使學者們認真考量哥窯的特殊性。
(未完〉
(參看前文“收藏點滴26 & 27”所列的文獻資料,此文有所引用,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