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yinny自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收藏點滴(二十九)從南宋/元傳世貫耳瓶上看“官哥不分”(2)

(2017-10-23 11:00:00) 下一個

在上一篇文章裏,我已經就官哥窯瓷器的器型,尺寸,重量,窯爐燒造的條件和造型工藝進行了分析,發現官哥窯瓷器的近似程度很大,唯獨有區別的地方在於官窯沒有手工拉坯製作,但光憑這一點還不能斷言官窯比哥窯的製作更為先進。杭州老虎洞的南宋官窯與元代地層中的哥窯都屬同一窯口燒造,官窯和哥窯到底還有哪些不同?這需要從更多的方麵進行比對分析。

6,胎

根據近年來的考古研究與定性,杭州老虎洞為南宋修內司官窯窯址,烏龜山為郊壇下窯址,他們均在杭州鳳凰山取其紫金土進行燒造。這與史料明代高濂《遵生八箋》的記載“官窯在杭州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鐵。”相吻合。隨著老虎洞窯址所發現的元代地層中的哥窯形成定論,眾所周知官窯和哥窯所使用的胎土是一致的,都是使用瓷石與紫金土合二為一的“二元配方”。從出土的瓷片上可以發現,胎有薄厚,3毫米厚度的為薄胎,5毫米為厚胎,低於2毫米的很容易在高溫燒製過程中變形毀掉。

而且,胎色有三類:黑褐色(又稱鐵黑/黑灰/紫黑色),灰色(又稱香灰色,有深淺),及土黃色(又稱赭色,有深淺)。胎色的深淺,與其含鐵量有關。在燒製過程中,因龐大體積的龍窯燃燒點分布不均,窯內還原氣氛差別很大,著色元素鐵含量高呈色就深,鐵含量少就淺。杭州老虎洞窯和郊壇下窯出土的瓷片,可反映其胎色的多樣化(圖16)。

圖16:東京國立博物館“中國宋官窯青瓷展”

另外,胎質有粗細,如早在南宋葉寘《坦齋筆衡》中就記載修內司官窯“澄泥為範,極其精致。”特別是指燒成黑褐色的胎,若用砂紙打磨,其細膩潤滑程度可與古代澄泥硯相比(圖17)。馮老在《中國陶瓷》中說哥窯“有瓷胎及砂胎之分”,前者瓷胎即指筆硯胎(圖18),後者則是指手感略覺粗燥、如含細砂的胎質(圖19)。在比對研究中發現,南宋郊壇下官窯的胎質實不如修內司窯的精細,也有砂胎(圖20)。這與《坦齋筆衡》的“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所述無誤。為此,南宋官窯的胎質“絕無含砂”的論斷也就被推翻了。

圖17:台北故宮藏南宋修內司官窯粉青釉穿帶貫耳瓶筆硯胎底足

圖18:台北故宮藏哥窯粉青釉杏葉貫耳瓶筆硯胎底足

圖19:倫敦大威德基金會藏哥窯米黃釉貫耳瓶砂胎底足 (暫未找到清楚的圖片,抱歉)

圖20:台北故宮藏南宋郊壇下官窯月白釉八方貫耳瓶砂胎底足

研究表明,胎的薄厚,呈色深淺,與含鐵量的高底,都對釉麵的呈色有影響。不同的胎土,化學成分和含鐵量不同,燒製的效果也不同。比如龍泉大窯杉連窯、溪口瓦垟窯、小梅瓦窯路窯、住田窯等窯址發現的黑胎青瓷(圖21)。雖器型與官窯相似,開片如哥窯,但經過能量失散熒光分析的方法進行檢驗,發現其胎釉的微量元素比例,紋片顏色和切削底足的形式等,皆與傳世哥窯有一定的差異。因精致程度略遜,故有明人在《遵生八箋》中提出“以他處之土鹹不及此也。”的說法。

圖21:浙江省麗水市處州青瓷博物館藏

7,釉質

宋瓷以簡約和補拙的風格而著稱,曆來人們關注研究瓷釉的特點,各朝文人也紛紛落筆讚歎瓷釉的自然與和諧之美,《坦齋筆衡》中就有對南宋官窯“油色瑩徹,為時所珍。”的讚譽。今日,業內學者更用科學的方法,對官哥窯的釉料進行化學分析。從而發現石灰堿釉是其色青略黃瓷器的物質基礎,即釉中的堿金屬氧化物R2O的含量約在5%左右,堿土金屬氧化物RO的含量是低於15%。這種釉藥配方可以保證一定的粘稠度,使釉在高溫熔融中無太多流淌而變薄,並且保持釉麵的平整。官窯的釉麵有乳濁度強到玻璃質感強的變化,而玉質感是官窯追求的品味。是什麽方法使官窯有如此逼真的玉質感呢?哥窯的釉麵又為何不那麽瑩潤而有油膩感呢?

8,釉層

官哥窯的釉層都有薄厚兩種:厚胎薄釉,薄胎厚釉(圖22),當然也有薄胎薄釉的,和厚胎厚釉的,而多數官哥窯是薄胎厚釉型的。從出土的瓷片上,有的可以清楚地看到因多次上釉而疊加的釉層。北宋汝窯的天青釉色是宋徽宗的追求,中興南渡後,官窯的主流藝術格調就是繼承汝窯的風格而創製出來的青瓷。窯工們在龍泉大窯的工藝技術基礎上,燒造替代青銅器和玉器的新式磁器。在實踐過程中發現,紫金土因含鐵量高,非常堅硬,需要經過精細陶煉,才能製作和修整出符合官窯標準的坯胎,即素胎工藝。並經多次上釉,有的施三至四道釉,厚如堆脂,再送入窯內進行高溫二次或多次燒造。製成的青瓷有玉石般的光亮瑩潤,並顯露橫豎交織、層層疊錯的紋片。因厚釉容易粘接支燒工具,窯工們就改良了裝燒工藝,變滿釉支釘裝燒為刮釉墊餅裝燒,將器物圈足的底端刮釉露胎。在傳世的官哥窯瓷器上,往往可以看到在口沿或足端附近有一圈淺白色的水漬印(圖23),不規則的曲線如衣服上的汗印一樣,這是多次上釉和多次燒造工藝留下的痕跡,它是鑒定宋官哥窯斷代的依據之一。

圖22:南宋官窯薄/厚釉瓷片

圖23:南宋官窯灰青貫耳瓶水漬印

〈未完〉

(參看前文“收藏點滴26 & 27”所列的文獻資料,此文有所引用,特此聲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