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官哥窯瓷器,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自古以來有關考證和官哥窯的記載,在曆史文獻上零碎有限。為了研究便利,我將有關南宋/元官哥窯的古籍做個目錄匯總和摘文索引。期待今後有更多的發現,以作修改和補充。
1 | 唐代陸羽著《茶經》 |
2 | 北宋王黼等著《宣和博古圖》 |
3 | 北宋呂大臨著《考古圖》 |
4 | 北宋歐陽修著《集古圖》 |
5 | 北宋趙明誠、李清照夫婦著《金石錄》 |
6 | 北宋薛尚功著《曆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 |
7 | 南宋1211年的葉寘《坦齋筆衡》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製,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致,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餘如烏泥窯、餘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複見矣。“ ] 晚數十年的《負暄雜錄》也有類同的記載。 |
8 | 南宋1206年的《雲麓漫鈔》載,“今處之龍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近臨安亦自燒之,殊勝二處。” |
9 | 1265-1274年的南宋官史《鹹淳臨安誌》載,“青器窯在雄武營山上圓壇左右。” |
10 | 元代蔣祈著《陶記》 |
11 | 元代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刊《靜齋至正直記》載,“乙未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者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宜興)王德翁亦雲,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今在慶元(宋時慶元屬龍泉縣管轄),見一尋常青器,菜盆。質雖粗,其色,亦如舊窯......”。 |
12 | 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曹昭著《格古要論》,提到[”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者,無紋路。“][“舊哥哥窯出……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也少有。成群對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燥,色亦不好。”] |
13 | 明代《宣德鼎彝譜》講:“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這便是官窯作為五大名窯中的一個窯係的最早說法。 |
14 | 明代王世懋著《窺天外乘》 |
15 | 明代張應文著《清秘藏》 |
16 | 明代黃一正著《事物紺珠》 |
17 | 明代穀應泰著《博物要覽》 |
18 | 明代陳眉公著《妮古瓷》 |
19 | 明代屠隆著《考盤餘事》 |
20 | 明代宋應星著《天工開物-陶埏》 |
21 | 明代田藝蘅《留青日劄》中對南宋官窯瓷器的描述:“模範極精,釉色瑩澈,為世所珍。” |
22 | 明代陸深《春風堂隨筆》講:“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 |
23 | 明代《浙江通誌》說“處州……縣南七十裏曰琉華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為業。相傳舊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至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絕當世,是曰哥窯,弟曰生二窯……” |
24 |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編》說“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薄,釉色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圾破……” |
25 | 明代萬曆十九年本(1591),高濂《遵生八箋》所記:[“二窯燒造種種未易,悉舉例可見,所謂官者,燒於宋修內司中,為官家造也,窯在杭之鳳凰山下……哥窯燒於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哥窯質之隱紋如魚子,但汁料不如官窯佳耳…」[官窯在杭州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鐵,時雲紫口鐵足,乃器上仰,泑水流下比周身較淺,故口露紫痕,此何足貴,惟尚鐵足,以他處之土鹹不及此也。”] |
26 | 清代藍浦著《景德鎮陶錄》卷六“鎮仿古窯考中關於”哥窯的記載,哥窯,宋代所燒,本龍泉琉田窯,處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當時別其所陶,曰哥窯。土脈細紫,質頗薄,色青濃淡不一。有紫鐵足,多斷紋隱裂如魚子。釉惟米色、粉青兩種,汁純粹者貴,唐代《肆考》雲:古哥窯器,質之隱紋如龜子,古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碎器紋則大小塊碎。古哥器色好者類官,亦號百極碎,今但辨隱紋耳,又雲汁釉究不如官窯。” |
27 | 清代無名氏的《南窯筆記》“哥窯”條記載:即名章窯,出杭州大觀之後,章姓兄弟,處州人也,業陶,竊做於修內寺,故釉色仿佛官窯。紋片粗硬,隱以墨漆,獨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數種。又有深米色者為弟窯,不堪珍貴。間有溪南窯、商山窯仿佛花邊,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窯者,用女兒嶺釉加椹子石未,間有可觀,鐵骨則加以粗料配其黑色。 |
28 | 清代吳騫著《陽羨名陶錄》 |
29 | 清代梁同書著《古銅瓷器考-古窯器考》 |
30 | 清代朱琰著《陶說》 |
31 | 清代寂園叟著《匋雅》 |
32 | 清代程哲著《窯器談》 |
33 | 民國許之衡著《飲流齋說瓷》 |
34 | 民國趙汝珍著《古玩指南-瓷器》 |
35 | 民國邵蟄民著《增補古今瓷源流考》 |
36 | 民國楊歗穀著《古月軒瓷考》 |
37 | 民國向焯著《景德鎮陶業記事》 |
38 | 民國郭葆昌著《瓷器概說》 |
39 | 民國吳仁敬、辛安潮著《中國陶瓷史》 |
40 | 民國吳仁敬、辛安潮著《繪瓷學》 |
41 | 民國江思清著《景德鎮瓷業史》 |
42 | 民國張雯然著《江西陶瓷沿革》 |
43 | 民國陳萬裏著《瓷器與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