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yinny自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收藏點滴(二十五)再議青瓷展

(2017-09-05 20:24:47) 下一個

今年四月結束的,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貴似晨星-清宮傳世12至14世紀青瓷特展’(圖1),與1988年所作的‘宋官窯特展’相比,有許多有趣的不同。近三十年前,台北故宮博物院把143件存世品,且大多數是清三代時收進宮中的宋代官窯器,一股腦兒地向公眾展出。其分類標識是博物院人員按照當時對宋代官窯器的認知而製作的,包括了對北宋官窯、南宋修內司窯和南宋郊壇下窯的館藏品。而今,隨著杭州市鳳凰山的老虎洞窯址的發掘,學術界對南宋官窯的考古研究有了明顯的更新,台北故宮把一些有年代爭議,窯口不明的器物進行了整理。特別是結合了曆年對宋代五大名窯的窯址探尋,出土與傳世品的鑒賞分類,認同了逐漸完善的燒造曆史體係:以清涼寺、張公巷窯為代表的北宋汝窯係統;以杭州老虎洞、郊壇下窯為代表的南宋官窯係統;以宋代屬定州境內的定窯為主的北方白瓷係統;以河南禹縣鈞台為窯址的元明官鈞係統。台北故宮從新推出了一百多件,包括了北宋汝窯,南宋官窯,元代青瓷,龍泉青瓷等在內的館藏品,進行了隆重展出。

圖1,台北故宮展覽正門

此次展覽有兩大特點,一是沒有一件北宋官窯瓷器上展(非汝窯器);另一是沒有一件哥窯瓷器上展。目前,我們仍麵臨兩大窯址確切地點問題。北宋官窯是否存在?據傳,在宋宣和、政和年間(1111年-1125年)宋徽宗曾在京城汴京(今河南開封)設立專為宮廷燒造瓷器的官營瓷窯。但由於黃河改道,河水泛濫,地貌改變,其窯址不曾被發現。自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幾次在汝州張公巷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圖2,3,4),發現了超過清涼寺汝瓷質地的青釉瓷。其青瓷以薄胎薄釉為主,釉色淺淡,釉麵玻璃質感強,胎色淺白居多,胎質細膩堅實。青釉瓷的造型,釉色,燒造工藝等明顯相承了汝窯的風格,但由於發掘麵積有限,地層堆積複雜,其青瓷燒造年代還無法被最後確定。6月21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布,將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組成聯合考古隊,從7月下旬開始,將對張公巷窯址進行更大麵積的考古挖掘,我們期待將有更為重要的研究成果出現。

圖2,3,4張公巷窯址出土青瓷

所以,台北故宮沒有上展任何一件北宋官窯館藏品的決定,就可以被理解了。哥窯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一直以來業內把哥窯的身世作為最大的懸案。在2015年底,香港佳士得流拍的臨宇山人南宋哥窯葵口碟(圖5),幾近成為業界對哥窯認知薄弱的標誌。而哥窯窯址和創燒年代的不定性,也的確是業內窯址探查所麵臨的棘手問題。根據史料和近現代的研究,有關哥窯窯址的看法就有好幾種:中國北方說,處州龍泉說,杭州老虎洞說,江西吉安碎窯說,和江西景德鎮說。1996年杭州老虎洞窯址的發掘,是一次最有可能揭示哥窯秘密的嚐試,但因一些關鍵的哥窯鑒定特征問題未能解決,使哥窯更為撲朔迷離。

圖5 

那麽,到底在老虎洞窯內發掘到什麽了呢?建在烏龜山郊壇下窯址之上的‘南宋官窯博物館’,可以讓我們有較深的了解。這裏,不僅包括了郊壇下窯址的出土物品,也涵蓋了老虎洞窯址的考古發現(圖6,7,8,9,10)。雖然這些出土物品,並沒有被清楚地標注兩個不同窯址的出處,使人在引用和研究中容易混淆,但從整體上,對我們了解不同年代地層中的瓷器,有重要的幫助。通過比對出土的瓷片與傳世官哥瓷器,就其質地、形製、釉色、紋片等特征的研究,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圖6,7,8,9,10

老虎洞窯遺址自發現以來,已被前後深入考古三次,清理出數十萬餘瓷片,數千件可複原的瓷器,其中包括了用於祭奠的禮器和日常生活用品,涉及南宋(1127-1279年)和元朝(1279-1369年)共243年間的燒窯活動。根據地層學,器物學和曆史文化背景,業內學者經過多年的研究達到共識:老虎洞窯早段遺存就是文獻所記載的南宋修內司官窯,晚段遺存是元代燒製的哥窯,是傳世哥窯的產地之一(圖11,12,13)。

圖11,12,13

有學者不禁提出,老虎洞窯元代層是否就是元人孔齊在“靜齋至正直記”中所記載的“哥哥洞”窯址?宋代是否真有哥窯?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向受西方學者‘哥窯就是官窯’的理論影響下,台北故宮沒有上展任何一件哥窯器物,也就可以理解了。從老虎洞窯發掘的薄胎厚釉瓷片來看,其製作工藝是與北宋官窯、汝窯有繼承關係(圖14)。其斷麵可見3-4層釉層,極厚,滋潤如美玉,開片深至胎骨,黑褐胎色。這與官哥均使用鳳凰山的紫金土燒製瓷器有關(圖15),官哥的瓷胎成分是一致的。因其土質含鐵量高,燒胚胎時發生還原,瓷器胚胎呈黑褐色,有的呈灰色(圖16),有的呈土黃色(圖17)。

圖14,15,16,17

根據官哥窯址和胎質的一致性,以及製作工藝的相似性等等,“官哥不分”的學說,古今中外都一直流傳著。隨著田野考古的深入,對曆史文獻的研究,和與“傳世哥窯”器物的比對,業內學者早晚會將哥窯的千年之謎所終結。

(感謝沈洋同學提供和微信公共賬號裏的資料圖片,本文有所引用,特此聲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