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95)
葉老在她的書裏,與時共進地暢談對五彩瓷器的新的研究與發現,而且刻意地把釉上五彩與青花五彩,明清,國內與外銷,素三彩和色地彩瓷等分別作了細致的闡述,使人耳目一新。葉老用非常短的篇幅討論了五彩器的曆史發展,概括一下就是:
-新石器時代,我國出現了彩繪陶器。商周戰國到漢代彩繪陶器上常用紅,黃,白,黑等色。在馮先銘先生所著的《中國陶瓷》一書裏,也詳細地論述了我國陶器的製作與發展,以及商周秦漢時期的原始瓷概況。
-漢代青釉瓷器燒製成功,發展到唐,已有實用器和觀賞器。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越窯精品展上,曾係統地介紹了越窯青瓷的曆史發展狀況,從東漢開始至工藝精湛的唐朝,展現了大量的令人震驚的青瓷精品。
-雖釉下彩繪是三國吳青瓷,釉上彩繪是北宋定窯,但釉上色彩的出現是金代開始的。換句話說,釉上五彩瓷器創始於金代。這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考古發現以來新的認知。去年佳士得就曾拍過一件金代紅綠彩器(圖1),今年香港秋拍又有兩件拍出,見連接:
http://www.christies.com/lotfinder/lot/two-cizhou-polychrome-decorated-wine-cups-jin-dynasty-6039939-details.aspx?from=salesummery&intObjectID=6039939&sid=3cb20f63-9f01-47d0-ab4b-a1bd53a359a6
圖1:佳士得2015年拍品 金代紅綠彩魚紋盤
在Rose Kerr 所著的《Song Dynasty Ceramics》一書中,也提到了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裏收藏的金代彩瓷(圖2),由於傳世和出土器物有限,在海外,許多博物館或個人都把此類器物視若珍藏。
圖2: V&A 所藏
這種紅綠黃彩器,在以前是被認為‘宋加彩’。金代墓葬的考古發現,才使其年代有所糾正,如河北磁州窯,河南禹縣扒村窯,山西長治窯和山東淄博窯出土了數件白釉碗,碗內飾以紅黃綠等彩色標本。一般來說,釉上五彩瓷器是二次燒造,在白釉瓷麵上,以紅黃紫綠藍(或釉下青花)等色彩描繪,有的少於五種色彩或多於五彩。根據古玩元素網的文章〈五彩瓷的源起-紅綠彩〉,金代瓷俑(圖3和圖4),除紅黃綠彩外,眼,眉,帽,鞋等部位加飾黑彩,為曆來所未見,故形成了金代是五彩器的起源一說。
圖3:金 12世紀中期 鳳冠貴婦像
這件婦人俑像,頭部簪花包髻,博鬢,戴金(黃釉)鳳冠。黑彩塗繪頭發,頭後部的包髻巾,發半露,梳鬏。鬢兩側有細細的發綹垂下。身著左衽紅色、藤黃點花、綠邊的廣袖衫,最裏麵紅色左衽內衣,僅露領口。脖子上戴有大花狀掛飾的金(黃釉)項圈。下身穿紅裙、白褲,裙腰高提,束於胸下,黃板革帶緊紮,交袖抄手,裙前綠邊紅色米字格“蔽膝”蓋雙腿,有綠色垂絛,足蹬紅舄。肩部披黃色紅邊的“雲肩”,外搭綠色紅葵花窄幅“披帛”,帛圓帶留在前麵,帛頭後垂被衣衫遮蓋。椅背後大朵紅綠色花卉椅褡。在廣袖半截處,有綠色羽毛狀裝飾。這種羽飾和鳳冠、蔽膝、革帶的搭配,出現的“左衽”,已決定了它們並非是宋代的製品,尤其是“雲肩”屬於較常見和廣泛使用的女真服飾(見:金代張瑀(據傳)繪《文姬歸漢圖》中騎於馬上的文姬裝束)。該瓷俑是用紅黃綠黑釉上彩繪製的,其色彩絢麗,造型優美,及品質細膩等藝術成就,都令人歎為觀止。
更多的瓷俑(圖4.1 和 4.2)。
圖4.1 金代瓷俑組圖
圖4.2 金代瓷俑組圖
總之,在華北地區的磁州窯係的考古發現紅黃綠彩加黑彩瓷器,其數量之大,品質之高,種類之多,流傳之廣,都證明了至遲在公元12世紀末是我國釉上五彩瓷器的開始,為後世景德鎮五彩瓷器的出現起到啟迪作用。
遠望窯光苒苒生,
曾經片瓦遍石坑。
天神借用人間火,
百世烘燒五彩翁。
請問有出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