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286)
2017 (160)
2019 (124)
2021 (91)
2022 (160)
2023 (160)
我看E書慢, 但碰到自己喜歡的作者卻愛不釋手, 比如: David Baldacci 的書和其他特喜歡的書, 我每次都能2-3天不放手不睡覺的看完.
這2周我看了2本蠻boring的書, 說無趣是因為文章裏有大量的醫學知識詞匯, 一般人很難看懂, 能堅持看完是因為文章裏介紹的理念對我們的生活幫助很大, 值得一讀.
第1本: 神經科學家: Dr. Samdra Aamodt: Why diets make us fat. 現在我在讀她的另一本書: Welcome to Your Brain: Why You Lose Your Car Keys but Never Forget How to Drive and Other Puzzles of Everyday Life.
第2本: 神經內科醫生: David Perimutter: Brain Maker: The power of gut micromobs to heal and protect your brain--for life. 他的另一本書我也在讀: Grain Brain: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eat, Carbs, and Sugar--Your Brain's Silent Killers.
這2本書的大量文獻和觀念都來自大學大醫院機構的科研課題, 很多研究都是經過幾十年的跟蹤, 數據可信度高.
Dr. Aamodt 的 "Why diets make us fat" 用很多科研和曆史數據闡述為什麽快速節食和運動減肥不能長久維持. 科研和跟蹤發現節食和運動減掉的體重長達7-9年還可以反彈, 而且反彈到比以前重. 其原理是我們的身體會設定自己的體重點, 快速減肥後身體會減低代謝來保持身體平衡, 文中尤其用到二戰期的科研, 電視the biggest loser的科研跟蹤及很多全世界各個大醫療機構的科研. 作者極力推薦民眾不要小心翼翼計算熱卡, 應該餓了就吃,少量多餐, 用心吃, mindful eating, 忘掉體重, 維持鍛煉, 體重會慢慢維持在大腦認定的水平. 很多人體重高跟個人能不能自控沒有關係, 跟遺傳基因, 腸道細菌, 生長環境更有關.
David Perimutter 醫生的 "Brain Maker" 提到很多身體疾病尤其神經係統的疾病比如老年癡呆/MS/Autism/自身免疫疾病/過敏等跟腸道細菌的關係, 文中也用了很多科研文獻闡述腸道細菌不正常如何影響腸道粘膜的滲透性, 從而影響腦神經遞質的分泌. 文中也提到基本100%的人都有一定程度的gluton過敏, 這種情況也影響腸道粘膜的滲透性. 作者主張食用kifir, yogurt, fermented 如韓國泡菜, pickles 等含 probiotics, prebiotic 食物和紅酒等, 他尤其強烈推薦gluton free 食物, 也列有1周食譜及如何做fermented食品 (我覺得很多傳統中國食品如泡菜酸菜甜酒豆腐乳都含很多probiotics). 高質蛋白高脂肪低糖低碳水化合物食品是他所推薦的. 中國人的老話"不幹不淨吃了沒病倒真是驗證了很多他的觀點, 可惜現在國內濫用抗生素成災, 也許藥品不純反倒對濫用抗生素有一點好處:)
我喜歡看食品頻道, 尤其在跑步機上, 看食品頻道或聽 Neil Tyson 的 star talk 時間過得很快. 但每次看那些廚師做吃的, 尤其象Triple D, you got eat here, canival eats, cook like a chef 等等, 那份量那美味跟前麵2個推薦的健康食品背道而馳, 要推進生活和理念的改革談何其難! 尤其是健康的東西. 能看到Bobby flay 和 Jamie oliver 的健康美味精致食品也許能改變一些人的吃觀念. 我有2個同事有自身免疫疾病, 我給其中一個推薦了brain maker, 因為我知道她會看也許會參考改變, 改變生活理念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比如我帶到科裏沒糖沒油的椰子餅就沒人吃, 第二天帶很甜的紫薯糯米糍很快就被消滅掉, 嗬嗬.
人生在世, 吃當然非常重要, 我並不認為吃的很健康就能活長很久, 但至少在我們有生的能活的那麽些年健康沒有疾病的活著比每天吃一大把藥, 隔一段要去醫院報到強很多.
今天快走了6邁, 60個rowing, 出了一身臭汗, plank能做2分半鍾, 小小慶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