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今高考
隋始科舉逾千年,
幾度廢黜幾度還。(a)
十年寒窗看今日,
一考心牽幾代弦。
特警事媽齊出動,
人牆電壁防弊奸。
千萬兒女爭學霸,
舉世關注新狀元。
(a) 從古代的科舉考試到民國時期的大學招生,無不昭顯今天高考的影子。曆史上科舉或高考被廢黜三次。
第一次廢黜。公元1234-1314年,大蒙古國滅金,廢科舉; 1279年滅南宋; 1315年恢複科舉。
第二次廢黜。1905年9月2日,清政府發布“上諭”,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不過,學堂的招生考試並沒有停止。民國年間的大學一般都是獨立招生,自主命題。
第三次廢黜。1966-1976文化革命高考被迫取消,1977年9月華國鋒、鄧小平決定恢複全國統一高考。
科舉考試興起於隋朝,發展於唐宋,完善於明清。其主要程序是:
初級為院試,在府一級地方上進行,合格者稱“生員”,習慣上叫“秀才”。
第二級為鄉試,在各省城舉行,由生員參加。錄取後稱“舉人”。
第三級為會試,在京城進行,由舉人參加,錄取後稱貢生,貢生經過殿試(也叫廷試),錄取後即是進士。進士按成績分為三甲(等):
一甲3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又稱傳臚),稱賜進士及第;
二甲若幹名,稱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幹名,稱賜同進士出身。
(二)恢複高考
十六字詔一字權,(b)
求學之難如登天。
小平立斷複高考,
多少命運從此變。
(b)“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的十六字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