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誌先生文革十年奮鬥史詩--獻給父親
張龍誌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農業教育家、畜牧學家、養豬學家。曾任山西私立銘賢學院代理院長,山西農業大學校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屆 (1964)、第五屆代表 (1978),全國科學代表大會先進工作者 (1978),全國勞動模範 (1979)。龍誌先生曾於1959年和1978年兩次主編全國農業院校《養豬學》教材。
龍誌先生最大的貢獻之一是在上世紀50-60年代國民經濟“三年大饑荒”時期,在糧食飼料極其匱乏的情況下,龍誌先生帶領團隊經過多年科學研究,發現在我國農村中等營養條件下,用我國南方豬(內江豬)改良北方豬(馬身豬)可以獲得較大雜交優勢,二元雜交豬日增重為北方豬的140%,再加上外國豬(巴克夏)的三元雜交豬日增重為北方豬的154%。龍誌主持製定了合乎當時條件的飼養標準及飼養方法,並且首創了玉米單位。這些成果的取得來之不易,因為豬是吃糧食的單胃動物。而在餓死人的“大饑荒”的年代,龍誌先生的實驗豬也被餓死不了少。在極端困難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氣候下,龍誌先生堅持科學實驗,又調查總結了人民群眾“窮養豬”的飼養經驗,並且將此項土洋結合的創舉編入了《養豬學》教材。解決了上世紀60年代的重大時代難題,可謂中國雜交豬之父。 正因為這些成就,中央廣播電台和光明日報報道了這一發現,龍誌先生光榮出息全國“群英會”和第三屆全國人大。
1955年肅反時,龍誌正率領山西農學院畜牧係學生和北京農大畜牧係張仲葛教授率領的學生在河北定縣進行養豬生產實習,接到學校運動速歸電報。回校後被隔離審查半年,交代被龍誌形容為三個‘M’的問題(美帝,銘賢,和美國友人Moyer Ray關係),得出組織上相信交代的結論。1957年反右時,龍誌先生提出的意見是他需要擴大試驗場,進行中外豬種雜交對比試驗。當時在山西農學院蹲點的王謙省長聽說龍誌怕仔豬受凍,脫下西裝蓋在仔豬身上。於是為他批撥了巨額款項,並且給他下達了培育新品種的任務。龍誌得以在學校南部新蓋了“南豬場”,進行了一係列雜交對比試驗。 不過,龍誌從此又有了另外一頂帽子,“漏網右派”。
在文化革命的歲月裏,龍誌先生一夜間從學校的“一杆旗”跌入穀底,被抄家、遊街、批鬥,大字報鋪天蓋地。作為全校的“一類勞改人員”,龍誌先生在自己親手建立的實驗豬場喂豬五年,從那時候起他就開始了自己的翻身計劃。在1967-1969年太穀縣武鬥期間,龍誌夫婦把兒子們送到陝北榆林老家和太穀農村,把危險留給了自己。實驗豬場處在兩派武鬥割據地段,龍誌每天冒著槍林彈雨上班,承擔著一個工人的全部工作量,沒有一天節假日。三伏酷暑,皎陽似火,他拉一個平車,到處收集野草樹葉喂豬。寒冬臘月,大雪紛飛,為了給母豬接產,他就點一堆火,徹夜守候在狹小豬圈裏,與母仔同眠。幾年下來,他在超額完成生產任務基礎上,還節約了幾千斤糧食。
在清理階級隊伍運動中,審查交代更加嚴酷,批判鬥爭更加慘烈,政治空氣更加窒息。龍誌被批鬥四次,隔離審查兩次,受到連續日夜逼供和體罰,他的生命也受到有生以來最為嚴峻的心靈和肉體考驗。他的愛人曾桂琴鼓勵他“你自殺丟下三個上中學的兒子,讓我怎麽辦?”“我相信你沒有問題,真金不怕火煉!”顯然,家庭的責任和解放以來曆次運動的經曆,特別是1955年肅反隔離半年審查的經曆幫助他堅定了堅持到底的信心。在全校立案的96個審查對象中,他是首當其衝的“大案要案”。因為留美曆史無法調查取證,在學校5次寬嚴大會後的一年多時間裏,一直繼續勞動改造,交代問題。為了盡早結束勞改審查,獲得“定案處理”和人生自由,恢複教研組工作,他拚上老命勞動改造,在夏收中多次冷汗淋漓,幾乎虛脫昏厥。在清隊期間窒息政治審查壓力和強度勞改間隙,他還寫了200多篇思想改造日記。 為了在政治上世世代代翻身,他甚至不斷編織著一個個“入黨”和做一個死在工作崗位上的“英雄”的美夢。1971年2月20日,龍誌終於接到通知,結束審查、參加教研組活動,他寫下了清隊以來最後一篇日記。
在剛剛獲得工作機會之後,他如饑似渴,立即奔赴各地,對全省56個豬場進行調查。那時候許多地方連汽車都不通,龍誌與兩位青年教師一道,自己扛著行李,常常步行幾十裏路,風餐露宿。他們的腳上打起了泡,龍誌開玩笑說他們是“步兵變傷兵,傷兵變炮(泡)兵。”別人要幫他扛行李,龍誌說“我有改造任務”,堅持自己扛。經過三個月調查,他們寫出了“豬的雜交與改良”一書。該書於1972年出版,成為在文革期間全國為數不多的科學養豬書籍之一。最終,他被學校評為“思想改造積極分子”,在校內外作了多場報告。
1975年,65歲高齡的龍誌先生又遇到新的挑戰,在“學朝農,辦分院”的潮流中被“掃地出門”,分配到塞外高原雁北開辟新天地,艱苦創業。在離校之前,龍誌依依不舍,自己打廣告,為全校畢業班作了“雜交優勢的基因基礎”的學術報告。在“先上馬,後備鞍”的口號下,雁北分院缺乏辦學的基本條件。龍誌先生化危機為轉機,單槍匹馬,行程萬裏,幾年時間在全省各地舉辦科學養豬培訓班幾十次,培訓上萬人。龍誌在大同豬場、原平豬場繼續指導《山西黑豬》培育工作,還為保存山西《馬身豬》基因庫立下了不朽功勳。在山西養豬業這個大舞台上,他的工作沒有因為到雁北而停止一天。他的心也沒有離開他愛的學生們一天。
到文化革命結束,喜逢科學教育春天,龍誌返回母校,擔任山西農大校長。因為成績卓著,1978年他被評選為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工作者和五屆人大代表。他的三個兒子也考上了大學和研究生,了了他的一塊心病。經過文革10年浴血奮鬥,他終於做到了從哪裏跌倒,再從哪裏爬起來,笑到了最後。
龍誌先生一生襟懷坦白、正直不柯,對事業執著追求,對工作隻爭朝夕。他一生中最為痛心的事情是文革被剝奪了5年工作的權利,他的孩子們與其他同代人一樣,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權利。在獲得解放和工作機會後,他又以一種戴罪立功、承擔責任的態度,一心撲在工作上,挽救文革損失。雖然一生中對於政治運動深惡痛絕,但是不敢怒、不敢言,用他鍥而不舍的堅持與政治運動周旋。晚年感慨自己一生的點的成就都是在政治運動間隙,見縫插針取得。對於自己在曆次運動中所遭受的冤屈和迫害,龍誌先生一概既往不咎,隻字不提,甚至在自己位高權重時也沒有任何抱怨和報複心理。
龍誌先生一輩子不整人,在曆次運動中,一直是被整的對象。在王謙書記關懷下,龍誌先生於1979年加入了共產黨,成了“自己人”。但是在1984.12-1986.3學校整黨時,又被按照“黨員標準”提了許多意見,一直到龍誌去世一刻,他手上拿的卻是“整黨紀要”。
龍誌先生的“成仁之道”不僅體現他在文革“天下無道”的黑暗年代裏“寧可就義身殉道,不願含冤枉輕生”的決心、信心、膽略與智慧,更表現在他暮年不懼死亡、穿越死亡的精神境界。在他臨終“我的自傳”遺文中披露:“人想作點工作,首先得有堅強的事業心,且熱愛這個事業,並有為之獻身精神。如我在杭州開會,在大同開會,會上講話時頭昏眼花,汗直流,量血壓都在200mmHg以上,很可能在講台上倒下去。為事業而死,不是比泰山還重嗎!如果一個人死了,其他開會的同誌們一定會拿起接力棒奮勇前進!再接再勵,那麽對死者來說,他已鞠躬盡瘁,死得其所,不是雖死猶生嗎!”。1986年9月6日上午9時,龍誌先生在與郭傳甲教授討論第三版《全國養豬學》北京籌備會議情況後,就閉上了眼睛,停止了思想,再也沒有醒來,成就了他“以道殉身”的最後遺願。
2005年10月,為了迎接百年校慶,山西農大為張龍誌先生豎立了銅像。在10月2日學校舉行隆重揭幕儀式。天若有情,下起了菲菲秋雨,天人共泣。後來又雲開日出,天空出現了一道彩虹。令人稱奇的是,龍誌先生19歲那年從陝北榆林老家步行12天到太穀銘賢學校半工半讀讀高中。後來銘賢學校成為銘賢學院,解放後1951年變成山西農學院,龍誌一生在學校任教。而在離世19年之後,他的銅像在山西農大豎立,他又回到了母校。世界上居然有如此巧合的事情。後來學校將塑像之地命名為《鬆園》,刻在一塊巨石上。象征他的奮鬥精神像鬆柏那樣長青永駐、不畏風雪、傲然屹立。
為了紀念文革50周年和即將來到的父親節,筆者從《張龍誌傳》摘出詩詞20首,其中一首《接力頌》為龍誌先生在1984年離開校長職位後原創。筆者以為采用詩歌的形式能能夠更加準確地表達龍誌這樣一位誌士先賢的動人事跡、心路曆程、壯烈情懷和精神境界。
一、《時代難題》
糧食緊缺人畜爭,天降大任於斯人。
巧婦要做少米炊,科學研究探途徑。
基因組合巧設計,營養需要粗配精。
喜見雜交顯優勢,肉豬增重高五成。
全國能手來培訓,各地專家聚山農。
電台報紙播新聞,人大代表進京城。
福禍相依孰難料,巔峰之中醞暴風。
二、《母愛》
難忘慈母養育恩,校園處處留倩影。
兒幼多病感風寒,請醫取藥步匆匆。
晝忙借書千宗件,夜靜織衣萬穿針。
午炊青煙催辣淚,晚滌衣衫掛滿繩。
日日三餐注關愛,期盼父子建功名。
公務家務爭分秒,大事小事決斷明。
生死關頭見智慧,艱難歲月知堅韌。
三、《文革起始》(1966)
偉大領袖揮巨手,風雷激蕩憾神州。
紅色塵暴卷大地,造反浪濤衝霄九。
書記校長靠邊站,學術權威被遊鬥。
一夜威風盡掃地,結隊勞改如犯囚。
四、《勞改喂豬》(文革前三年,1966-1969)
畢生功名皆罪名,從頭學起當工人。
謹小慎微盡心作,起早貪黑盡力拚。
年老體弱照樣幹,硝煙戰火照出勤。
鉄肩擔食日百擔,繭手抓糧錢兩分。
菜幫樹葉野花草,一株一葉注深情。
顆顆粒粒少成堆,節約精料數千斤。
寒夜接產千堆火,酷日拔草萬擔青。 ,
傾盆汗水洗舊過,滴滴心血鑄新身。
身陷囹圄誌難酬,唯獨不渝寸丹心。
五、《求生有道》 (清隊第一年,1969)
文革深入兩派分,文攻武衛硝煙濃。
軍管戒嚴息戰火,革委清隊來勢凶。
曆史現行立百案,留美教授首其衝。
四番揪鬥陷狼窩,口誅筆伐輪番攻。
俯首弓腰虔誠麵,條條罪狀觸靈魂。
兩度隔離落虎口,晝夜逼供烤高溫。
久罰高凳幾暈厥,絕不違心出偽證。
玉碎遺罪脫己難,瓦全承愛澤他人。
求生有道理開路,屈死無辜冤斷魂。
寧可就義身殉道,不願含冤枉輕生。
真金不怕烈火煉,清白何懼妄罪名。
漫漫長夜終有盡,強大內心化堅冰。
重會妻兒盈熱淚,猶恐相逢在夢中。
六、《挑戰厄運》(清隊第二年,1970)
百案皆定留孤影,愁雲窒息霜染鬢。
政治標簽累妻兒,代代株連何時盡?
為永翻身立壯誌,改變厄運下決心。
大田除草賽鋤藝,挖渠澆地比幹勁。
澆場挑水步如飛,泵房搬磚頭似椿。
修圈擔灰彎扁擔,出圈叉糞重千鈞。
三伏打麥汗透衫,數九澆冰凍深更。
夏夜守場伴雨露,冬宵接產豬旁眠。
三尺豬舍灑碧血,萬言日記錄心聲。
蒙冤愈深愈奮進,天若有情也動容 。
七、《天磨鐵漢》(清隊第三年,1971)
久陷囹圄無罪證,何日還我清白身?
位卑未敢忘憂國,魂係我愛愛我人。
唯有疾風知勁草,更值亂世識忠臣。
才俊含冤英年逝,鐵漢天磨絕地生。
八、《渴望工作》(1971)
恢複自由倍感恩,驚魂稍定渴立功。
主動請纓查資種,風塵仆仆赴山村。 八
千裏路雲和月,山高路遠徒步行。 一
心拯救珍稀種,何顧安危冤怨恨?
九、《愚公移山》
五年群專入冷宮,精神肉體山雙重。
天天難過俯首過,步步艱辛躬身行。
滴水穿石修正果,山移水轉夢成真。
獨信蒼天知我心,講述磨礪談笑中。
十、《回鄉--40年首度》(1972)
十九離家六旬歸,鄉音未改鬢發灰。
離別一幕猶昨日,物是人非熱淚垂。
獨闖天下多風雨,浮沉榮辱盡歡悲。
回首一生無愧悔,再赴征程忘安危。
十一、【滿江紅】 《國難家愁》
痛心疾首,校內外,學生造反。
望神州,罪文囚儒,千古奇冤。
六十年間榮與辱,
八萬裏路艱和險。
若寒蟬,夢憂國憂子,空悲歎!
文武鬥,年複年;
生遭劫,師蒙難。
西風漸[1],史輪必然回轉。
天生我材必有用,
盡忠報國莫等閑。
挽狂瀾,越蒼茫霧霾,見青天!
十二、《父母心》
嚴冬雖過春來遲,儒生地位低元時。
孩子求學屢遭挫,父母心焦有誰知?
十三、《勸子讀書》
自幼追隨孔孟賢,成名成家步步艱。
立業成家育三子,從小培育讀書觀。
悔恨遲婚得子晚,成長惜逢世道亂。
畢生求學學問罪,一世讀書書招難。
遊行集會日複日,罷課休學年複年。
黃金年華惜荒廢,心如油煎愁洗麵。
不信讀書真無用,欲言又止愁腸斷。
所幸諸子多磨煉,飽遭歧視受株連。
不甘罷休終勵誌,刻苦自學吾開顏。
喜見當年己身影,炳學煥文代代傳。
十四、《雁北行》(1975-1977)
風雲突變辦分院,父子受命赴偏關。
年邁體衰心猶壯,依依話別心猶連。
梅花獨賞塞北雪,青鬆笑傲朔風寒。
雁門關險識忠勇,金沙灘漠顯才幹。
西口古道踏足跡,中條深山尋種源。
大同基地育品種,天鎮現場推暖圈。
單騎萬裏送科技,離家千日疏歸還。
心湧甘泉滌病患,道生公義守平安。
春雷一聲正乾坤,天下儒生遂心願。
暮年迎來夕陽紅,孤雁歸巢喜團圓。
十五、《文革十年一劍》
十年內亂十年夢,十年浩劫十年瘋。
十年長夜十年冬,十年期盼十年拚。
十年蒙冤躬力行,十年風雨觸靈魂。
十年忍辱搏新生,十年浴血盡忠誠。
十年煎熬見錚骨,十年磨礪亮劍鋒。
春雷驚醒十年夢,雪化方知鬆長青。
十六、《時來運轉》
曾經亂世難批孔,除卻文革少罪文。
老來專心做學問,科教興校擔重任。
舉才納賢盡伯樂,愛生如子點迷津。
育成新種成史命,保留土種記頭功。
勤育桃李滿天下,主編教材創意新。
十七、《接力頌》 (張龍誌,1984)
解放初期蜀地歸,滿目瘡痍涕淚垂。
山農建校三三載,遍育桃李喜揚眉。
教學生涯近半百,新舊交替循常規。
老夫今吟接力頌,風馳電赴顯作為。
十八、《山水真道》
持經達變智若水,使命氣節仁如山。
身先士卒嚴律己,包容饒恕待人寬。
忍辱負重厚道心,以柔克剛德報怨。
日三省身悟真理,正道正行克難關。
十九、《龍誌離世》(1986.9.6)
思緒萬千如泉湧,含笑靜止入長眠 。
心血滴盡淩雲去,以道殉身死猶生 。
誰說世事人無奈,克己奉公成偉人。
朝夕相處不知恩,生死永訣夢斷魂。
二十、 《龍誌先生銅像》(2005)
瓊樓玉宇天宮冷,陰陽相思日懼增。
十九年後回母校,山農已變大學城。
師生喜彈重逢淚,瀟瀟秋雨祭忠魂。
齊家報國創奇跡,精誠忠烈泣鬼神。
[1] 1972年2月年初尼克鬆訪華,中美關係解凍,龍誌留美身份
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