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這些經絡暢通 想病都不可能
中醫認為:
一、麻:表明氣能過來,而血過不來。
二、木:麻得厲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氣都過不來了。
三、酸:表明經絡是通的,但是氣血不足。
四、脹:表明氣很足,此類人是愛生氣的體質,若體內的氣出不去就估脹。
五、痛:單純性的痛則是因為有血淤
六、癢:表明氣和血正在過來,傷口愈合的時候都會發癢。但這與全身發癢不同。
1、足三裏
功能:
一是扶正培元,強脾健胃;
二是促進新陳代謝,強壯肌體;
三是提高內分泌係統功能,增強免疫能力。
叩拔足三裏,對消化係統、神經係統、血液係統、
循環係統、內分泌係統、泌尿係統、生殖係統的疾
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尤其對消化係統的疾病、功
效更為明顯。
主治:
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胃下垂、胃痙攣、消化不良、肝炎;神經衰弱、癲癇、失眠、頭痛、貧血、偏癱、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遺尿症;陽痿、早泄、遺精、月經不調、月經過多;傷風感冒;膝關節炎、下肢關節炎等疾病。
2、關元穴
功能:
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腎壯陽,補腎壯陽,調經固衝,清熱利濕,
此穴有培腎固本,調氣回陽,主生殖,主元氣之功效。
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
三是補虛固本。此穴能增強生殖係統功能,提高免疫能力,
防止衰老,主治諸虛百損,壯一身之氣。
主治:
陽痿、早泄、遺精、月經不調、宮頸糜爛、子宮脫垂、盆腔炎、不孕症、遺尿、尿閉、尿失禁、膀胱炎、腎炎、尿道炎、陰濕疹;痢疾、疝氣、脫肛、高血壓、糖尿病;健忘、神經衰弱;虛脫、身體虛弱。
3、中脘穴
功能:
一是能調脾胃;
二是能降逆化滯。此穴有調胃和中、補
虛益氣、納穀化濕,降逆止嘔之功效。
主治:
胃痙攣、胃潰瘍、胃下垂、胃脹滿、
消化不良、嘔吐、口臭、腸炎、十二
指腸潰瘍、痢疾、闌尾炎、便秘、肝炎、
膽囊炎、黃疸、高血壓、心絞痛、中暑、癲癇、癔病、神經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宮脫垂、月經不調。最主要是治療消化係統疾病,更是治療各種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4、內關穴
功能:
一是能理氣活血;
二是能安神定誌
主治:
心絞痛、心肌炎、風濕性心髒病、
心動過緩、心律不齊;休克、昏迷、暈厥、
暈車、失眠、癔病、癲癇、精神病;胃病、
胃痙攣、嘔吐、呃逆;膈肌痙攣、妊娠惡阻、
低血壓、無脈症等。對各種心髒病、各種
精神病和神經係統疾病療效較好。
5、合穀穴
功能:
一是能清熱解表;
二是能疏筋散風,通降腸胃。其中最主要的
功用是清熱鎮痛。
主治:
感冒、咳嗽、頭痛、三叉神經痛、麵神經
麻痹、癲癇、精神分裂症;腸炎、痢疾、痔瘡、
小兒脫肛、牙痛、鼻炎、鼻出血;扁桃腺炎、
結膜炎、耳聾、急性肩風濕、五指痙攣、難產、
麻疹、多汗、失語症等。尤其對感冒後引起的頭
痛治療效果更佳。
6、湧泉穴
功能:
一是清腦醒神,
二是安神定誌,
三是清熱散風。
對此穴位經常拔罐,可以導引
腎經虛火及上焦濁氣下行,並有
疏肝明目、清喉定心之功效。可
以降血壓,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有助於防止老年性手足麻木及浮
腫的作用。
主治:
休克、昏迷、眩暈、中暑、健忘、頭痛、三叉神經痛;癲癇、癔病、精神病、小兒驚風;腦出血、功能性癱瘓、功能性失語、麵部痙攣、高血壓、心絞痛、心肌炎、扁桃腺炎、咽炎、咳嗽、鼻衄、黃疸、胃痛、水腫、陽痿、腰痛、膝關節痛、胸痛、視力減退、麻疹、疝氣等。
7、陽陵泉
功能:
一是通筋活絡;
二是疏經利節;
三是清熱利膽。
主治:
下肢及腰背部疾病,如膝關節炎、
踝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腓神經麻痹、
脈管炎、類風濕、腰痛等病。也是治
療肝膽疾病的要穴,對肝炎、膽囊炎、
黃膽的治理作用也較好。同時還對高血壓、癲癇、遺尿、腳氣等病有治療作用。
8、風池穴
功能:
一是清心明目;
二是清熱散風;
三是通竅活絡。
主治:
腦血栓、腦震蕩、腦膜炎、健忘、癲癇、
精神病、偏正頭痛,失眠、眩暈、甲狀腺機能
亢進,落枕、青光眼、夜盲症、視神經炎、
視網膜炎、鼻炎、咽炎、高血壓、耳鳴、瘧疾、耳聾等。
9、殷門穴
功能:
一是通經活絡;
二是疏通筋脈。
主治:
腰痛、坐骨神經痛、腰間盤突出,
下肢肌肉風濕症,癱瘓。
10、命門穴
功能:
一是補腎調經;
二是理腸固脫。
主治:
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痛經、遺尿、腰痛、
頭痛、耳鳴、痔瘡、便秘。
附:便秘一捏就好
想排的時候排不出,或是排後仍有殘餘
感,體會到便秘難受滋味的人越來越多。
多數人的便秘原因,往往是生活習慣不好,
除了調整
飲食外,多多按摩支溝穴和大腸俞穴,也能
幫助刺激腸胃蠕動,
消除便秘。支溝穴位於手背腕橫紋正中上三寸處。
方法:用手指指麵向下按壓,或作圈狀按摩。
大腸俞位於距離第四腰椎棘突下向外約一寸五(比大拇指略寬)。
方法:以手指指麵向下按壓,或做圈狀按摩。
另外,取幹薄荷5克,用熱水衝泡飲用,能有效緩解便秘。
或是將少量黑芝麻和杏仁粉混合用水衝泡飲用。
10:少商穴
功能:治呃逆呃逆發作時,指壓少商穴即可
自製。
穴位:少商穴在大拇指外側,距指甲根角3
毫米處。
方法:患者可以拇指和食指緊壓少商穴,至有
酸痛感為度,持續0.5~1分鍾,呃逆即止。
11.內關穴
指壓內關穴止嘔吐因小恙引起嘔吐,
可用中指壓內關穴止嘔吐內關穴在掌後二
寸(同身寸,下同)處,在兩筋之間,
壓至有酸脹感即說明已中穴位,約1分鍾
即可止嘔吐。
12.治療出閉血
捏腳後跟止鼻血鼻出血時,馬上以拇指和食指捏患者腳後跟
(踝關節及足跟骨之間的凹陷處),左鼻出血捏右腳跟,右鼻出血捏左腳跟,當可止血。
指壓太陽穴止頭痛一般性頭痛,患者可用雙手食指分別按壓頭部雙側太陽穴(太陽穴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1寸凹陷處),壓至脹痛,並旋轉按揉約1分鍾,頭痛便可減輕。
13.治療胃疼
按足三裏穴止胃疼胃痛時,用雙拇指按揉雙腿足三裏穴。
足三裏穴在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待有酸麻脹感後3~5分鍾,
胃痛可明顯減輕乃至消失。
14.治療心絞痛
掐中指甲根緩解心絞痛當心絞痛發作,一時無法找到硝酸甘油片時,
他人可用拇指甲掐患者中指甲根部,讓其有明顯痛感,亦可一掐一放,
堅持3~5分鍾,症狀可緩解。
15.捏壓虎口治暈厥
暈厥即麵色蒼白、惡心欲嘔、出冷汗甚至不
省人事。此時,他人可用拇指和食指捏壓患者虎
口(即合穀穴),捏壓10餘下時,一般可以蘇醒。
16.點壓天樞穴治便秘
便秘者在大便時以左手中指壓點左側
天樞穴(位於肚臍旁3厘米直下1厘米處)上,
至有明顯酸脹感即按住不動,堅持1分鍾
左右就有便意,然後屏氣,增加腹內壓,
即可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