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時空

學習曆史,學習哲學,學習宗教,認清時事,感悟真理,與時俱進,定位人生,追求健康,淨化心靈,高尚道德,養生長壽
個人資料
正文

老中醫的養生理念

(2014-06-16 11:03:40) 下一個
98歲老中醫完全顛覆你的養生理念
【小二導讀】
幹祖望,男,出生於1912年,中國10大名老中醫,江蘇省中醫院耳鼻喉科創始人。17歲跟師學醫,21歲懸壺濟世。退休中南海,國內最權威,北京診金最高的中醫,找他看病,要提前許久預約,僅掛號費就1200元,但拿的中藥卻幾塊錢。
現今已經98歲高齡的幹祖望,仍頭腦清晰,思維敏捷,視物清楚,還看書看報寫文章、批改論文。幹老能高壽,秘訣就在於他的“童心、蟻食、龜欲、猴行”八字養生法。今天小館在這裏將先生獨特的養生觀念與各位俠士分享,一同學習。
══════我是分割線(*^__^*)══════
1、八字養生法
童心 就是要有兒童樣的心理狀態,生機勃勃。這是一種養神的好辦法。保持童心有兩點:一是天真無邪,決無欺詐撞騙、明爭暗鬥、占小便宜等惡習。二是單純,思想傾向於美好、愉快、滿足的感受。
蟻食 蟻食有兩個內涵:一是像螞蟻那樣,飲少食微,即吃得少;二是像螞蟻一樣,什麽都吃一點,即吃得雜
龜欲 烏龜以其壽命長,被奉為祥瑞的象征。對人來說,值得借鑒的是它與世無爭的胸襟一無所求的淡泊。在大是大非麵前絕不能做縮頭烏龜,但對一般問題,當學烏龜,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
猴行 猴子是思想方麵反應敏捷、行動方麵活潑輕快,終日無片刻之息地具有朝氣與活力的動物。猴子的長處有兩點:其一,多動,這不一定就指跑步、打拳,平常盡量少坐車、電梯,以走路為主,達到鍛煉目的的都算多動。其二、戒惰。多動偏重機體(身),戒惰偏重思想(心)。
2、除了喝酒外,少吃涼菜
在古代,人們吃到涼菜,一定是下酒用的,因為無論白酒、黃酒都是溫熱之物,有涼菜相伴,正好中和。現代人吃涼菜成了習慣,在我看來倒是不健康的,並不利於腸胃。
3、絕對不吃苦瓜炒雞蛋
中國人的確有愛吃雞蛋的傳統,早上煮雞蛋,中午西紅柿炒蛋,晚上苦瓜炒蛋。苦瓜性寒,雞蛋也是寒涼之物,這兩者加在一起,非常嚴重,在我看來就是毒藥,奉勸大家千萬不要吃
4、早餐尊崇傳統,白粥、油條或者煎雞蛋
吃什麽健康,很多人抨擊油條不健康,是垃圾食品,我覺得食物沒有“美惡”,關鍵在於適度,白粥、油條、小菜,是中國人的傳統,吃著舒服。煮雞蛋寒冷,我是不吃的,油煎一下就中和了,所以我是吃煎雞蛋的。
5、飲食有節
道家有個觀點,人這一輩子,吃的飯是有定數的,早吃,多吃,你就早完蛋;慢慢吃,悠著點吃,你就能活得長久。所以我絕對不暴飲暴食。
6、現代人一大病症是不饑不餓
饑餓連在一起用多了,大家都分不清楚其本意了。其實兩者有本質差別,“饑”是攝入食物量不足,就是肚子空了,而“餓”是主觀感受,是想吃東西的欲望。頻繁的過於強烈的餓的感覺是心水太旺,不覺得餓的狀態屬於心氣不足。
不饑不餓是現代人的通病,尤其是現在的孩子,肚子裏麵塞滿食物,老是處於積食的狀態。他們的腸胃相對滿實,口臭、咽喉反複發炎感染、腹脹、不放屁、晚上睡覺蹬被子,甚至磨牙、流口水。
不饑而餓,則是現代肥胖人的常見症狀,這些人吃得很飽,但總是感覺餓。這個病機則在於心火過亢,情緒和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內心存在深刻不滿足感,以致出現食欲亢進。中醫治療一般用黃連、梔子等苦寒泄心的藥物。
7、早晨不餓吃雞蛋牛奶,那是毒藥
很多人問我吃什麽有益健康,我說吃什麽不重要,怎麽吃,什麽時候吃才是關鍵。不饑不餓時候不吃,哪怕到了吃飯的時候,外界的時鍾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鍾。
很多人在規勸人們要吃早飯,沒有人關心早晨起來,當事人是不是饑餓,頭天晚上的飯還在胃裏沒有消化,一點食欲都沒有的人,又要塞進去一堆牛奶雞蛋,不就是毒藥嗎?
餓而不饑的時候,應該吃點點心,三口就得。饑而不餓的時候,就要去看醫生,調節情緒。
8、大量喝水,嚴重的還會造成腎虛
不知道什麽時候起,出現了所謂健康理念,一天八杯水,多喝水可以排毒,還可以衝刷大腸什麽的。
其實,這樣喝水,非常傷腎,嚴重的還會造成腎虛,憋不住尿。
喝水要小口,三口即止,留有餘地,方便消化吸收。現代人光圖快,灌水牛飲,結果導致胃中存有大量冷水,不是尿出去,就是存下來,沒有辦法成為體液。
喝水的學問還在於不喝淡水,淡水副作用就是利尿,淡水穿腸子過,體液無處留。所以古人要在淡水中加上苦味的茶葉,在吃西瓜時候加入微量鹽,目的就是防止津液流失。
9、喝凍水、凍飲料,牲口不如
冷飲喝到胃裏,就要靠胃的熱氣,把它溫到36 .5℃跟人體一樣的溫度。日積月累,胃受不了,肺胃相連,肺也受不了。
 
有人喜歡吃飯之前先來杯凍飲料,那就完了,等你吃飯的時候,任你吃多少,任你吃到多撐,都會沒感覺,時間長了,你就變得奇胖。一般人吃到七八分飽就差不多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