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時空

學習曆史,學習哲學,學習宗教,認清時事,感悟真理,與時俱進,定位人生,追求健康,淨化心靈,高尚道德,養生長壽
個人資料
正文

返璞歸真,厚德貴生

(2013-11-10 05:09:54) 下一個


返璞歸真,厚德貴生


張文燦


 
 
中國進入21世紀,由於國泰民安,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物質和食物極大豐富,人們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事物都有其陰陽兩麵,高速發展的經濟也伴隨著社會道德水準的下滑,精神心靈的汙染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在人們不再為一日三餐犯愁的同時,我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一樣,出現了高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中風和肥胖症等“現代病”。更有令人聞風喪膽、談之色變的癌症,極大地威脅到了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存在, 影響了現代人生活和工作質量,奪去了寶貴生命,造成了無數家庭不幸。

在美國和中國,醫療保健已經成為社會和家庭最大的問題和財務負擔,以致養生長壽是人人關心的話題和日日實踐的課題。這就賦予悉悟“養生之道” 理論和實踐要領的中國道教在海內外前所未有的重要曆史使命和發展振興機遇。
老子在道德經裏所講的“道”無所不涵,無所不在,無所不治,無所不察,是對人類認識宇宙,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事物,認識人生,認識人體等普遍真理和客觀規律的高度概括和科學總結。“道”不僅創造、滋生了萬事萬物,而且按照“道”的精神、品德和行為標準判別斷定是非,主宰萬事萬物的興衰生死。可謂“天道昭昭,明察秋毫,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要談心性養生之道,先從“道”的起源無極和太極說起。


一、無極太極,  生生不息
 《老子》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為和”。“無”即事物蓄之待發的虛空狀態,是萬事萬物之母任法融道長在其《道德經釋義》一書中精辟指出:“無極即‘無’,太極即‘有’。無極生太極,太極歸無極。‘道’涵陰陽,是陰陽二氣的中和、平衡與統一。”“沒有陰陽就沒有萬物。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萬事萬物往往由因緣相聚,由原本無極演化為一個對立統一規律的矛盾體,即一體兩麵,不可分割的陰陽太極。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在其裏裏外外的每個層次上充實著層層疊疊的太極。太極可以大到天地日月,一個國家,一場戰爭,一次危機;小到家庭夫婦,一個生命,一個細胞,一個基因。這種太極的矛盾狀態會與事物的客觀存在而共同存在或者消亡。 在事物變化的後期,或出現了“物極必反”,“合久必分”的現象,出現了矛盾的化解,事件結束,生命終結,就有“由太極到無極”的回歸。這就是事物發展演化周期和基本規律。
人的生命過程周期也不例外。1.新的生命始於無極:“一片太虛,托諸於穆,此無極是也。” (張三豐《大道論》),人類所有的體細胞都是陰陽結合的二倍體,唯有生殖細胞為單倍體。父母陰陽兩氣結合,一正一負,互相吸引,合二而一,成為受精卵細胞。第一個細胞雖然微小,卻是全息的,帶有所有的遺傳密碼和人生一世生而懼來的全部信息,是一個內涵陰陽,蓄而待發的太極。 2. 在母體內受精卵細胞按照幾何級數計劃迅速自我複製,分裂繁殖,成長為不同的器官,經過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嬰兒時期無憂無慮,原始真如,此時“無極伏其神,太極育其氣。氣脈靜而內藴元神,神思靜而中長元氣,謂之真性真命。” (張三豐《大道論》)。  3. 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與生懼帶的基因表達,形成一個人別懼一格的本性、性格,並且在後天環境影響下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4.
最後,細胞在自我複製的過程中一步步衰老,器官漸漸失去功能。最後生命死亡歸於塵土,太極歸於永恒無極。綜上所述,人的一生就是在生與死這一矛盾係統之中由無極到太極,又由太極歸於無極的一個過程。人類的生命就是如此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身體健康是心神清淨、虛空;精氣內聚、旺盛的外在反映。養生的核心是養心,是養氣,是養神。還要堅持體育運動保證氣血通暢,四肢有力,精力充沛,身體健康。按照道家的理論就是“性命雙修”。
“性”是指人的內在心靈、心性、心態、性格、思想、精神、修養和品德等等。“命”是指外在身體、精力、生命、壽命、健康、能力、命運等等。性指精神生命,命指生理生命,人的生命存在是命與性互相影響的和諧與統一。道教吸收發展了儒佛兩家心性理論,又發揚了獨特養生長壽的道家仙學。《性命圭旨》說:“性之造化係乎心,命之造化係乎身”。以下從“真道貴心”、“尊道貴德”與“仙道貴生”三方麵分別闡述。

二、真道貴心, 心道合一

人生的命運和壽命受其在先天遺傳因素和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天性、性格、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左右,很難改變。
老子以其高超的智慧指出了人的心神要複歸於無極”,“複歸其根”,“複歸於嬰兒”逆行修煉成真之道。普通人隻要不斷學習,改變自我,尊道貴德,返璞歸真,掌握真道,提高心性,淨化心靈,經過後天努力,就能改變命運,延年益壽。
《老子》曰:“道言微深,子未能別。撮其樞略,慎戒勿失。先損諸欲,莫令意逸。閑居靜處,精細齋室。丹書萬卷,不如守一。當製念以定誌,靜薯以安蜀,寶氣以存血,思慮兼忘,宜想內視,則身神並一;靜思期真,則眾妙感會。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道。”

《太平經》曰:“養生之道,安薯養氣,不欲喜怒也。人無憂,故自壽也。”又曰:“一者,數之始也,生之道也,元氣所起也,天之大綱也,故守而思一也。子欲養老守一最壽,平氣徐臥,與一相守,氣若泉源,其身何咎。是謂真寶,老衰自去。”《太上經》曰:“守一則諦定心源,守靜則存神忘形,定氣通無,道成真降。”
理解到“道”此精髓要義的真諦,達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靜心逆行,返璞歸真,虛無虛空,物我兩忘,心與“道”合一。正如《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三、尊道貴德,德道合一

大“道”無形無狀,虛無縹緲,“道”在人和物的外在表現是德,德是道的載體和表現。《老子》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又曰:“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德就是得,大至國家,有德即得道者得天下,無德無道者失天下。小至個人,有德元亨利貞,事業順暢,家庭幸福,健康長壽。
《太平經》中說,能夠成濟眾生,令成極道的就是。唐玄宗在《道德經》禦注序中說,道之在我就是
 
人有與生懼帶的道性、德性與佛性一麵,表現在謙虛、勤儉、樸素、慈愛、勤奮、憐憫、寬容、祝福、智慧、責任、奉獻、孝敬、順服、忍耐、禮貌、仁義、信用等等品德與行為。因為這些品德和行為是符合“道”和“德”的,人如果舍去了自我,無私地付出了心血和慈愛。就可以“得道多助”,攻無不克,事業順暢,身體健康,成就大事,建立功名。
正如道德經所講:“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太上感應篇》說:“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又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3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3年天必降之禍。”
 
人也有與生懼帶,以自我為中心的惡性與惰性,表現在驕傲、軟弱、奢侈、貪婪、懶惰、嫉妒、憎恨、抱怨、自私、任性、貪吃、貪色、虛榮、算計、狹隘等等欲望與行為。因為這些本性缺陷是與“道”與“德”要求大相庭徑的,是失道失德。如果得不到控製約束,任其自由發展,恣情縱欲,就會輕則造成元氣大傷,精神緊張,五勞七傷,身體病患,事業不順。如果執迷不悟,一意孤行,重則釀成飛來橫禍。
 
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講,因為高尚品行與人的邪惡本性背道而馳,則需要後天不斷學習,不斷懺悔感悟、檢查對照、提高心性、修身養性才能改變命運,漸漸達到德道合一、得道成仙的境界。
 
四、仙道貴生,生道合一

在所有宗教中,道教最重視現世生命,而且是唯一將養生長壽,甚至長生不死,得道成仙作為起始和終極目標的宗教。故道教重視人,更重視生命,擁有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樂生貴生:《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張道陵在《老子想爾注》中說:“生,道之別體也”,又說“道意賤死貴仙”。修道的目的就是“唯願長生”,“生生不息”。太平經曰“三萬六千天地間,壽最為善。”所以道教教導人們要貴生,將生命存在提高到“道”一樣高的境界,如果達到生道合一,就可以長生久視。
 
知足知止:《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又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名利屬於身外之物,不能與生命相提並論。人的欲望是沒有止盡的,貪婪也是人的本性之一。金錢本來是為了生存需要服務的,能夠維持生活之需即可,如果把錢財作為人生奮鬥目標,甚至本末倒置,達到“人為財死”地步,實乃人生和社會之悲哀。再聯想到與肥胖症密切相關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現代病,實際上都是 現代人無法控製自己的“食欲”引發的。
 
柔弱處下:《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又曰:“柔弱者生之徒也,剛強者死之徒。”人生在世,爭強好勝、鋒芒畢露往往帶來災禍。如果像水那樣處下、不爭、靈活、無形、柔韌、穿越,就能夠大智若愚,逆來順受,委曲求全,以屈求伸,細水長流,延年益壽,來日方長。
 
形神兼修除了上述的提高心性、樂生貴生等等修煉方法外,道家有一整套站樁,打坐等“靜功”方法;太極拳,形意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動功”修煉的方法;以及素食、節食、辟穀等營養平衡方法。這些方法都是道教博大精深養生方法的沉澱。
 
另外,道家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養神方法莫過於順應自然,順應四時使天人合一。也要與自己的身體情況和諧相處,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勞逸結合。


小結


總之,道家的養生之道就是逆現代人的“人道”而行,放棄種種不良欲望,回歸無極,回歸質樸,回歸“天道”,達到心道合一,德道合一,生道合一 ,即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些深居“長壽之鄉”的百歲老人,過著與世無爭,簡單淳樸,氣定神閑,三餐有度,粗茶淡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清靜和諧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他們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們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就是修道人所追求的。在都市生活的人,擁有同樣的心態和方法,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Wencan88@msn.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1800800 回複 悄悄話 何時國人重道悟道,中華之幸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