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時空

學習曆史,學習哲學,學習宗教,認清時事,感悟真理,與時俱進,定位人生,追求健康,淨化心靈,高尚道德,養生長壽
個人資料
正文

《張龍誌傳》第一卷一心求學壯誌離鄉

(2013-05-18 05:29:11) 下一個


第一卷一心求學壯誌離鄉


 


卷首詩       
臨江仙《天地人生之一》

山河壯麗日月明,大地陽光水分。                                                
哺育萬物默無聲,                                                              
億年如一日,天地自永恒。                                                           
人生道路多艱辛,理想奮鬥信心。                                                  
亂世浮沉識忠臣,                                                                
百年轉眼逝,命運在我心。
 

 
                        《儒生龍誌


九邊大漠嵌榆林,地靈人傑名古今。                                               
紅石峽懸千詩卷,鎮北台峰萬裏城。                                              
桃花清水俊兒女,六樓騎街勝仙境。                                              
儒道寒門生貴子,仁義禮智育忠臣。                                              
江海橫流顯本色,世事紛爭出英雄。                                             
百年滄桑話人生,幾人圓夢道殉身?



 
一、祖傳中醫儒道門第



 
張龍誌先生於1910年7月7日(農曆六月初一)出生在陝北榆林市內的 一個中醫世家。其父張昆明(1890-1951)先生是榆林一代名醫,聰穎過人,學問淵博。對於祖國醫學,自學成才,醫術高超,造詣極深。在上世紀前半頁的榆林城內,聲譽如彰,曾經培養高徒十餘名,為榆林地區中醫鼻祖之一。張昆明醫師精於醫道,在榆林城內久負盛名,欲求他醫者眾,他好善樂施,喜歡接濟窮人,對於貧寒病人分文不取。對官府衙門、達官顯貴卻持才傲物,清高自負,門診行醫要準備轎子才肯出去號脈下藥。曾經因為不屑一顧某官人妻妾疾病的出診,惡了這位官府人家,怕遭報複,避難軍中,顛沛流離,到外地從軍行醫幾年。


雪上加霜的是張昆明醫師在外地居無定所,心情壓抑,情緒低落,需求解脫,竟然不知不覺,誤入歧途,沾惹上了抽大煙的毛病。其巨大危害是一旦上身就使人生理上沉迷頹廢不能自拔,精神上自我毀滅不思進取,經濟上步入消費巨大的無底黑洞,以致受害嚴重者人不為人,家不為家。張醫師原本比較富裕的家境越來越入不敷出,漸漸衰落,生活開始拮據。所幸畢竟早年家底殷實,加上張醫師還算自行節製,涉毒不算很深,還不至於倒黴到完全傾家蕩產的地步。但已經開始變賣家產,補貼家用,今非昔比,元氣大傷。張醫師也就少了幾分往日的清高自傲和豪情壯誌。所剩家產還有兩套精致的類似北京四合院的磚瓦房和一排有陝北特色冬暖夏涼的磚砌窯房,顯示其主人昔日的輝煌。其後人也痛定思痛,克勤克儉,勤奮努力,得到了前輩張醫師的醫道真傳,幼子長龍田則成為榆林城內有名的中醫。


由於家道漸漸衰敗,也是“人窮誌短,頭低視近”,父親張昆明對長子龍誌個人前途的期盼也就相應降低了。然而,張氏家族在思想文化意識形態還屬於傳統意義上的醫道之家。源於傳統中醫文化,中醫學知識,家族裏無形中彌漫的封建社會門第觀念和價值觀,尤其“學而優則士”傳統儒家思想對少年思想成長時期的龍誌,於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關鍵作用。那就是孔聖人的教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容忽視,家道昔日的輝煌已經在龍誌幼年的心靈中刻下了深刻的烙印,也給龍誌造就了深藏於骨子裏的“沒落貴族”氣質和情節。這些元素漸漸轉化成了他對於學習知識的向往,對於科學真理的訴求,轉化為改變自己社會經濟政治地位和造福於人民和國家的強大動力。“將門出虎子,寒門出貴子”,龍誌是兩者兼得。也正是由於困難重重,舉步維艱,龍誌更加珍惜和感恩來之不易的任何讀書學習機會,逐步形成了虛心謙卑,吃苦耐勞,百折不撓,堅韌不拔,逆流而上的美德。


另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禍相依,因禍得福。後來1950年土改時張昆明家庭成份被定為自食其力的“城市貧民”,後來又改定為“自由職業者”。在解放後共產黨前30年奉行的“階級路線”中,龍誌的“家庭出身”為“勞動階級”,而不是“剝削階級”,對龍誌本人政治前途和他們家庭成員的政治生命幫了大忙,這是後話。


 
龍誌弟弟張龍田有關父親張昆明先生的回憶如下:


張昆明老中醫事跡


張龍田(1989


先父張昆明,生於公元1890年,猝於1951年。公幼時(師從)於張柄南,張教以藥性、湯頭等書,公曰:“少時不讀辯證理論基礎書,日後豈能治病?”張原為賣藥出身。公棄師,自讀於古刹(長關廟,今公安局),讀《內經》,《難經》,《傷寒》,《金匱》,《本草》等古典醫學著作。公勤學苦鑽,故深得其要旨。廣采眾方,應用得當。故身(聲)譽日彰。公秉性聰穎,為人耿直,每得一書,手不釋卷,目不離章,晝夜閱讀,必抉其要綱。如兩三千字文,目過一遍,即能默誦其半數。公憐貧惡富,對官衙更為惡視!家中常備丸散十餘種,如九痛丸,哮喘丸,一粒丹,碧雲撒等都無價地贈送貧寒病人。軍閥井嶽秀妾病,請公治,公據之未去。井卒背告公曰:“井欲暗算您”。公懼之欲遁,適楊補珊(偽旅長)請公當軍醫,公趁機從之去洛川。公到洛川偽混成旅當軍醫數年。公愛好書法,與神木縣書法家王雪櫵交厚。公最欣賞其書法,故現在其書法在我家尚存不少。當時榆林市知名人士吳義村,孫壽山,高瑞堂,張樞遠,張仁山等羨慕公之醫術,紛紛送子學醫於公。公擇其八人為徒。榆林市中醫當時帶外人為徒者,唯公一人。公大弟子張培田,在橫山縣醫院中醫班教學生數十名。二弟子高鎮南在榆林縣中醫診所教學員數十名。我於1959年在神木縣醫院辦針灸班,教徒數十名。因此,榆(林),橫(山),神(木),府(穀)四縣祖國醫學承傳與公有一定關係。公教徒與眾不同,先使弟子讀《內經》,《難經》,《傷寒》,《金匱》,《本草》等古典醫學著作。


龍誌一代有兄弟三人,龍誌,龍祥,龍田。姐妹兩人,玉英,玉芬。因為龍誌排行老大,在父親張昆明心目中,長子承擔著耀祖光宗、照顧弟妹以及繼承香火之重任。龍誌從小就聰明好學,正直誠實,憨厚淳樸,善於思考,勤學好問,誌向遠大。更加龍誌生的眉清目秀,儀表端莊,一表人材,慈眉善目。因此深受母親、老師和街坊鄰居喜愛。不知何因,龍誌從小和父親的關係一直不夠融洽。今天看來,雖然性格不合是其中重要一個方麵,分歧的焦點乃是走怎麽樣的人生道路,也就是我們如今津津樂道的“代溝”,且容慢慢道來。


龍誌從小在私塾裏飽讀四書五經,熟背古文古詩,如“唐詩三百首” 與“三字經”等。他特別喜歡聽教書先生講那些膾炙人口的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如匡衡“鑿壁偷光”;賈逵“隔籬偷學”;宋濂“冒雪訪師” 和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股”等等。他暗暗下了決心,“人生一世,草生一秋”自己也要象古人一樣刻苦學習,掌握知識本領,將來做一個大學問家,科學家,淑世濟民,成就大事。為張家耀祖光宗,為自己創造前途,也不枉為人一世。在私塾和小學他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孔孟之道推崇的“仁、義、禮、智、信”的傳統道德,“學而優則仕”,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念對他人生觀、世界觀成長的影響都很大。


       陝西榆林市地處黃土高原北端,毛烏素沙漠南部邊緣,東臨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北鄰內蒙,南接陝西省延安市。榆林曆史悠久,與內地聯係緊密。春秋為晉,戰國歸魏,秦統一後為上群地。唐及五帶時設夏州、銀州、麟州、府州、綏州,均屬關內管轄。明朝設榆林衛,清朝設榆林府,民國設榆林道。曆代為邊陲重鎮,集重兵駐守,為關內防護外蒙入侵門戶。曆史上有秦始皇長子扶蘇、秦大將蒙括,漢朝名將李廣戍邊鎮守。榆林人傑地靈,楊家將父子楊繼業、楊延昭,抗金名將韓世忠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都是榆林人。榆林周邊文物古跡居多,城外有紅石峽摩崖石刻群,有鎮北台,古長城,白雲觀,和萬佛洞等;城內有清雲寺、易馬城、星明樓、七星廟及李自成行宮等。


不僅如此,榆林物華天寶,地下能源礦產資源富集一地。近年來由於煤炭與天然氣的大麵積開發,經濟發展非常快。真是風水輪流轉,榆林已今非昔比,麵目全非,被稱為“陝北明珠”和中國的“科威特”。這也是當年生活在這個邊陲古鎮的榆林人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情。


由於曆史上鎮守榆林的將帥多為來自全國各地達官要員,其家居建築設計也薈萃了全國的特色精華,有冬暖夏涼磚砌窯洞與北京的四合院的巧妙結合,更加城內外的眾多名勝古跡,故榆林又有“小北京”之稱。而一些來自江南水鄉的官員為了化解思想之苦,特意將絲竹雅樂的江南小調帶到榆林,閑暇時彈唱。經過幾百年的本土化,與宮廷音樂,陝北民歌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榆林小曲。可見當年的榆林融合了我國南北文明,風土文化和建築風格,是一座移民城市。


自從明代榆林被定為“九邊重鎮”以來,明王朝曾經下詔讓全國各地醫療人員戍裝支援,為邊防將士醫療保健,因此雲集了大江南北的中醫大夫。榆林的中醫診療和中藥鋪店也就應運而生,曆史悠久,內涵厚重,欣欣向榮,甚至比內地的一些重要城市更為發達。


當年的榆林無疑是陝北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是華夏文明與文化圓周以中原為圓心向大西北延伸輻射的前沿城市之一。榆林也是一個蒙漢文化交流與貿易中心,由於幾千年來的原始手工業加工和貿易經濟一直沒有什麽改變,榆林屬於低消費型文化城市,蒙漢貿易及羊毛加工(毛毯,毛氈,毛靴,毛帽,地毯)和銅器 (壺,瓢,勺,盆,煙鬥) 是主要經濟活動。榆林城內主要街道上,除了州俯衙門,當鋪,豆腐作坊,羊毛作坊,商店,餐館和車馬旅店外,便是星羅棋布的中藥店鋪了。


 
二、慈母去世子要讀書


 
在龍誌14歲小學即將畢業時,母親卻在她37歲時,由於連續生育,營養不良,操勞過度,不堪重負,積勞成疾,醫療不當,竟然不幸患腹部積水急病,突然撒手人寰。也是“福不雙至,禍不單行”,“漏屋偏逢連雨天”,碰巧父親充軍也不在家。前已述及,父親張昆明因為和榆林富豪有恩恩怨怨,逃難在外,被西北軍招去做軍醫,遠在千裏之遙的陝中洛川。那時的通訊和交通都不發達,遠水不解近渴,有了天災人禍隻好靠親戚朋友,同舟共濟,盡力而為。


母親去世,留下5個孤苦零丁的孩子。那年龍誌14歲,大妹13歲,二妹11歲,大弟9歲,最小的弟弟龍田才7歲。兄弟姐妹哭的死去活來,亂作一團。龍誌連忙起草急信通知軍中父親,上報地方戶籍民政首腦,告知周圍親戚朋友。在左鄰右舍和親戚朋友的幫助下,購置棺木,安排後事。龍誌作為長子,臨時行其父之責,帶領弟妹們披麻帶孝,輪流守靈。父親收到噩耗,宛如晴天霹靂,忙忙慌慌交待工作,從洛川趕回榆林,辦理喪事。作為醫生,卻沒能及時回榆林為孩子母親診療,任其大病離世,造成終生遺憾。


“少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為人間三大不幸。龍誌少年喪母,悲痛欲絕,兄弟姐妹們一下子失去了母親的疼和愛,家庭也發生了重大變故。家中的縫補漿洗和打掃做飯等家務事則早早地落在兩位妹妹玉英,玉芬身上。父親也辭去軍中職務,回榆林家中繼續開辦中醫診所,招收徒弟,順便看管家務。看到五個孩子可憐,也沒有想再續玄再娶。如何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父親的目光首先對準了老大龍誌,計劃讓他停止求學,通過自己在榆林中醫藥界的影響和關係,為他安排工作。對於這個家庭,對於少年的龍誌,命運就是這樣不公。真是福不雙至,禍不單行 。


完小(過去小學前4年叫初小,後2年為高小,6年小學叫完小)畢業後,成績優秀,14歲的龍誌正積極準備,再接再厲,到自己夢寐以求的榆林中學去進一步深造。但是事與願違,龍誌卻在父親的安排下到中藥店裏當了一名夥計學徒。眼看著自己處心積慮的雄心壯誌會被埋沒在家庭的不幸與經濟的匱乏之中,年輕的龍誌暗暗叫苦。對於龍誌來講,少年失學是在他繼喪母之痛後,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重大災難、打擊和曲折,無疑如同傷口撒鹽,雪上加霜。以致龍誌終身刻骨銘心,耿耿於懷,不堪回首。在四十餘年之後的文化革命中, 龍誌的三個上中學的兒子同時經年累月失學,龍誌為此痛心疾首,大傷腦筋,大概源於自己的痛苦經曆,此乃後話。


前已述及,父親張昆明由於抽上了大煙,家道中落,日漸“頭低視近,人窮誌短”。在他不幸中年喪妻後,由於家庭變故,人手緊張,孩子眾多,經濟困難,因此覺得沒有能力和必要繼續資助龍誌上中學了。而高小畢業文化在當時絕大多數國人為文盲的情況下已經算是一個“小秀才”了,足以應付一個不錯的中藥中醫生涯,可以在榆林這個邊陲城市安身立命,衣食無憂,也沒有必要繼續求學深造了。最為重要的是,那樣安排可以減輕父親的經濟負擔,為那個不幸的家庭添磚添瓦,助一臂之力,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另外,父親也恐怕龍誌在上了中學,學習了現代科學文化之後,離開家庭,遠走高飛。那樣的話,一方麵是不能夠負擔的起的一筆開支,一方麵也大大超過了他的視野和想象力,所以不在所安排的計劃之內。


龍誌當年為一介年僅14歲的少年書生,雖然年少誌高,知書達理,畢竟年輕,隻好忍氣吞聲,蹉跎不已,屈從於父命,輟學後到中藥鋪去當了個小夥計。那是發生在1924年左右的事情。


失去了母愛的龍誌已經沒有了往日回家後的家庭溫暖,作為學徒夥計,龍誌受盡老板打罵欺淩,漸漸開始知道了世態清涼和在社會底層的掙紮與無奈。 雖然也在中藥店接觸到了一些藥性藥理、草藥綱目、中成丸藥、湯頭處方,炮製中成藥等等。但更多的工作是終日被老板呼來喝去幹一些雜事,如清理庫房,打掃衛生,燒茶打水,侍候客人,迎來送往,為客戶送藥等等。在藥店一幹就是三年,龍誌漸漸明白了社會階級地位等級是何等重要,如果一輩子幹這些庸庸碌碌的雜事與自己的誌向相去太遠。


那時龍誌微薄的收入已經可以填補家用,照顧弟妹,幫助父親打理家務,至少不要父親為他生活額外支出,已經基本上自我獨立。按照父親的安排,再過幾年,計劃早早為他完婚,成家立業。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自己畢竟才疏學淺,無法立足社會,終不成這輩子就此而止,以一個傳統中醫藥郎中了此一生。於是心中暗暗發誓,無論如何也要入學求知,建立功名,出人頭地,做出個人樣子來。直到這時,龍誌才真正理解了自己在私塾裏學習的孔聖人的教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深刻和現實含義,回想起過去上學時期的黃金歲月,竟然是那麽遙遠。又想起孔聖人“吾十有五誌學”的教導,如今自己已經 16歲了,痛定思痛,不能再這樣下去白白浪費光陰,浪費青春,貽誤時機,將後悔終生。隻能當機立斷,破釜沉舟,堅決辭掉中藥店工作,走求學深造那條唯一道路,自己為自己創造前途,改變命運。


到了龍誌16歲那年,龍誌已經漸漸長大成人,想到自己的終身抱負,唯唯諾諾向父親提出,自己作為長子,本應承擔義務和責任,繼續幫助家庭渡過難關,撫育弟妹長大成人。隻是上學事一定要趁熱打鐵, 機不可失,光陰如箭,一去不返。如今已經耽誤三年,再耽誤下去,坐失良機,必然怡誤終身。龍誌已經決計回到學校讀書。如果讓子繼續到中藥鋪,寬恕兒子萬死不從。因此必須當機立斷,辭去中藥店工作,全心全意學習。說到激動之處,慷慨陳詞,態度激昂,聲淚俱下。


父親感到長子龍誌不能順從他所指引的道路,而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失望。這樣一來,龍誌棄工求學,反而要增加花費,對家庭經濟如同雪上加霜。但是看到喪母後的龍誌決心已下,態度懇切,誌向堅定,自知難以說服。況且按照孔聖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的教導,兒子又不是胡作非為,隻是想求學念書,奔一個前程而已,也是一件不能不支持的好事。念及此子能有如此雄心壯誌,遠見卓識,如果落在有錢人家裏求之不得,實際上是可遇不可求的,父親不禁被他的精神感動,淚如雨下,動了惻隱之心,隨決定全家節衣縮食,成其好事。在喪母後近兩年,家中安定後,龍誌回到榆林中學繼續完成初級中學學業,那是1927年秋季。


龍誌17歲時已經基本上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意,生平第一次千方百計衝破父親安排,終於如願以償,走上自己向往的求知求學的人生道路,真是逆水行舟,來之不易。白白耽誤了三年大好時光,但是,“亡羊補牢,猶未為晚”,龍誌已經是別人上高中的年齡了才回到初中學習。如同一條在人生拉力賽中偏離了航線的小船,轉了一大圈冤枉路,才又回到正確航線,在階段比賽起跑線上就比其他同學整整晚了三年。學習就怕間斷,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有些事情是終生不可彌補的。龍誌隻能感恩戴德,麵對現實,奮起直追,刻苦求學,加倍努力,爭取趕上人生進度。後麵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求學之路將會坎坷,他的家庭建立也比同齡人晚,都將為父親早年的錯誤決定付出代價。


另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經過在中藥店三年的磨練,處在社會底層,龍誌倒是也學會了與老板與顧客相處時的誠實信用,忠於職守,主動熱情,百依百順,機智靈活,察言觀色,迎來送往,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的處世之道。這些品德對龍誌一輩子對上司的順從馴服,人際交往方麵的基礎訓練以及對他動手能力的培養卻都是大有裨益的。在他的後半生中,麵對一次比一次更加慘烈的政治運動對他的精神和肉體的迫害,龍誌能夠一次次虎口逃生,化險為夷,可能得益於他早年的那些磨難和曆練,它們對於龍誌的人生成功道路的重要性也許不亞於讀書。


三、學習科學接觸真理


 
榆林中學始辦於1903年,是陝西省以至全國最早開辦的現代意義上的中學之一,民國初年一直是陝北地區的最高文化學府和人材輩出的搖籃。榆林中學也是龍誌小學畢業後,一心向往的就學之地。榆中曆史悠久,有許多名師執教,近代史上的許多英雄豪傑,名人誌士,例如,劉誌丹、高崗、劉瀾濤、杜律明、安子文等都畢業於那裏。大概是緣於“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陝北地區民風淳樸,憨厚,實在,豪爽,坦蕩,正直,忠誠。繼承了傳統中原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文化的精髓,以及邊遠地區漢族軍民將士效忠中央政府,貫徹中央指令,保衛內地疆土,防止外來民族入侵的“忠君思想”和“忠臣意識”。


在後麵的章節裏讀者可以看到,雖然龍誌最終留學美國成了一個著名學者,與同代人,革命先驅劉誌丹將軍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是他們遭受的打擊, 誣陷,迫害和境遇卻如出一徹,而他們在逆境中表現出來的馴服,正直,精誠和坦蕩卻是一脈相承的,不能不說其原因之一是他們來於屬於陝北的相同厚重的傳統地緣文化。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紀交替到20世紀初葉是中國曆史發生重大變革的國難時代,中華民族先後經曆了義和團“扶清滅洋”運動被八國聯軍鎮壓,清政府被迫簽訂列強瓜分中國的“辛醜條約”,政治強人慈禧和皇帝光緒同時撒手人寰,君主立憲嚐試失敗,清朝末代皇帝退位,中國人民從此被卷入在推翻清王朝後為爭奪政權而付出了巨大代價的連年戰爭。各路人馬黨派逐鹿中原,群龍無首,爭權奪利,民不聊生,生靈塗炭,滿目瘡痍,近半個世紀戰事不斷。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運動,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北洋政府當權,稱帝複辟失敗,軍閥割據混戰,北伐戰爭成功。內憂引起外患,日本東洋對中國東北虎視眈眈,戰爭一觸即發。


龍誌看到舊中國天災人禍,貧窮落後,千孔百瘡,良醫束手。看到舊政府貪汙腐化,道德敗壞,自私自利,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文過飾非,結黨營私,軍閥混戰。看到封建地方官僚,利用革命口號,言而無信,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以權謀私,魚肉百姓的醜惡嘴臉。他開始對孫中山“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等西方政治理想及實踐有所了解和向往。特別是對於“民主與科學”理念的開始認同,加上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的熏陶。“文章如山水,財富如煙雲”,他青春的熱血在慢慢沸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難道自己就不能為改變中國的落後麵貌做點貢獻?自己不願求仕做官,也不盼發財富貴,隻有做個老老實實的儒家學者,一步一個腳印,走科學教育救國的道路。如能做到不虛此行,青史留名,則平生之願足耶。漸漸堅定了自己將來作一個醫學科學家的誌向,一輩子獻身於科學教育事業,實現救國救民的遠大抱負和聖神使命。


榆林地區近代基督教的傳入時間大致在清末同光年間,先有商人帶入,後有傳教士傳教,義和團運動之後至宣統年間是這一地區基督教發展的重要時期,基督新教開始傳入。上世紀初葉(1900),由於宗教、經濟和政治矛盾,不少外國傳教士及中國信徒被義和團殺害。接著八國聯軍入侵,義和團運動失敗,清政府逼迫簽訂“辛醜條約”,處理教案,開放口岸,西方洋教被容許在各地傳教。


 基督教也開始在榆林這個邊陲古鎮傳播,順便帶來了西方的文明和價值觀。在榆林中學讀書,虔誠好奇的龍誌也經常參加一些基督教宣教士組織的聖經學習和安息日的禮拜活動,對基督教教義也有了一定了解,覺得基督教裏的認罪,悔改,博愛、奉獻、寬恕、感恩、謙卑和愛人如己的倫理道德思想與中國孔孟之道所教育的慈悲、行善、忍讓、忠孝、虛心和助人為樂的傳統道德哲學似乎是很類似。隻是基督教的“原罪”倫理更有助於人產生“認罪悔改”和對神的“敬畏馴服”。這一點上,與三字經裏“人之初,性本善”有所不同。聖經裏講的“敬畏耶和華(上帝)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1]”! 特別使龍誌前所未聞的是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為世人贖罪,並且向世人彰顯道路,生命,真理。心中暗暗發誓敬畏馴服上帝,祈禱神明保佑,恩賜智慧,實現自己救國救民,服事於人的遠大理想。龍誌對西方列強物質文明和價值觀念即“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理想和精神追求覺的又新奇又向往。開始覺感到榆林外麵的世界一定非常之大,非常精彩,有機會自己一定要出去闖蕩一番,幹一番事業,建立功名,報效國家。


四、反叛婚姻壯誌離家


 
雖然龍誌在同學中年齡較大,他隻能采用“笨鳥先飛”和“勤能補拙”的加倍努力來和那些同學們競爭,學習成績竟然也一直名列前茅。他在榆林中學的求知如同海綿吸水,科學知識的學習進步,對人生前途理想的追求,自己道德修養的提高,以及對於生命道路和真理的深入了解,都使得龍誌方方麵麵成熟堅定起來。然而,與龍誌的願望與理想相反,同樣個性倔強的父親卻對龍誌的人生道路另有安排和打算。


龍誌19歲那年,榆林中學初中剛剛畢業,照當時的文化標準,已經是一個為數不多“秀才”了。依照榆林當地風俗,婚姻大事被提上了日程,為了栓住龍誌那顆飄萍不定的心,父親已經給兒子安排好了。計劃讓龍誌先成家再立業,初中畢業後馬上再回到中藥店繼續工作。父親想早日為兒子完成終身大事,盼望小兩口子能夠自食其力,而且過門的媳婦可以幫助處理家務,減輕自己
的負擔。也希望龍誌早早積陰生子,傳宗接代,耀祖光宗,張氏祖先和左鄰右舍也有個交待,真是一舉多得。張昆明醫師這個榆林城內有頭有麵人物,能夠按照我國北方傳統習慣對龍誌的終身大事進行了精心安排,實在是相當不錯,無可厚非。


龍誌也曾經見過未過門的媳婦幾麵,覺的女孩兒心地善良,亭亭玉立,花容月貌。 雖然龍誌也有七情六欲,但是個人抱負在身,豈能貪圖男歡女愛,貽誤終生。


平心而論,龍誌對這門強加的親事壓根不感興趣,想到自己功不成,名不就,這樣下去,雖然一生衣食無憂,在別人看來也許是求之不得的好生活,好媳婦,好日子。但一輩子也隻能在榆林這個邊陲小城謀一個差事,混一口飯吃,庸庸碌碌,聊此一生,何能夠談到建立功名,報效國家?結婚生子,過一個小日子,雖然能幫助父親盡到長子之責,那卻萬萬不是他的追求。龍誌的理想是繼續讀書深造,初中畢業再上榆林高中,高中畢業再到北京讀大學,實現自己多年“救世濟民”的遠大夢想和抱負。如果早早走入婚姻殿堂,他所有的夢想將全部化為泡影。如何才能戰勝逃出父親安排婚姻這個封建枷鎖?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龍誌絕對不願意委屈求全,但又百思不得其解,不知有什麽好辦法,因此心情極其苦悶,一籌莫 展。父親和龍誌的矛盾不僅是家庭矛盾及倫理道德觀念的矛盾,也有經典基督教的教義與父親的中國傳統的儒道哲學及宗教信仰矛盾和衝突,還有西方近代文明及其價值觀念和中國傳統文明及其價值觀念的“代溝”衝突。


也是蒼天不負有心人,在萬般無奈之下,龍誌隻得和教會的美國洋人牧師吐露了自己的心事。牧師非常同情龍誌的處境,他不得不考慮另外一條超乎尋常的途徑來幫助龍誌走出當時的困境。牧師畢竟信息靈通,經多見廣,要幫助龍誌找一所不在榆林城,又比榆林中學更好的學校,而且需要能夠解決龍誌的學費和生活費等諸多問題。龍誌提出隻有離開榆林才能避免婚姻,走出家庭困境,不行就設法到西安去學習。牧師說道,陝北榆林到省會西安有近1300裏路,步行需要二十多天。但如果東渡黃河到晉中地方山西太穀求學,距離隻有800裏。何必舍近求遠?


山西晉中太穀縣有一所銘賢中學,是美國人奧柏林大學為紀念1900年在山西被義和團殺害的美國傳教士協助中國辦的學校。該校不僅資金雄厚,師資力量強,教學質量上乘,在中國華北地方首屈一指,各個方麵都好過榆林中學。據說該校有教無類,接納貧寒優秀學生,那裏一定有龍誌繼續求學深造機會。學校所在地太穀甚至要比榆林還發達、繁華的多。牧師可以通過榆林基督教教會和太穀基督教公理會聯係,協助龍誌在銘賢中學入學。還可以幫助龍誌聯係學校工作,勤工儉學,以解決一些學習和生活經濟困難。不過,山西太穀離榆林家鄉近千裏之遙,龍誌到那裏人地兩生,又沒有資金來源,需要克服許多學習上和生活上的困難,盡管教會也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也是“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龍誌聽後,茅塞頓開,大喜過望,宛如絕處逢生,雪中送炭,受到極大鼓勵和啟發。想到果然“天無絕人之路”,決計破釜沉舟,棄家逃婚出走,投奔到山西太穀銘賢學校奔個前程。當下說幹就幹,馬上積極準備起來。


龍誌的第一關自然是他那為他們五個孩子的成長嘔心瀝血的父親。本來父親想到自己的計劃天衣無縫,兒子龍誌一個年輕娃娃,不知人情事故,雖然心高意遠,但卻是好高騖遠,不知天高地厚。如果安排結了婚,有了小家庭,腳踏實地,慢慢也就安下那顆漂浮不定的心了。除非他真可以有三頭六臂,離開榆林,遠走高飛,談何容易。但是龍誌的宏偉計劃使
父親張昆明感到大出意外,想不到這個世界居然還為龍誌準備了一個遠走高飛的機會,也想不到龍誌能有如此雄心壯誌。眼看到龍誌一再二,二再三地自己的心血和計劃落空,傷心至極。但看到龍誌心誠誌堅,主意已定,難以說服,不可挽回,隻能厚著臉皮想法和女方家長溝通,安排善後處理工作。家中的其他困難,想辦法自行克服。


當然,既然龍誌有基督教會方麵幫助,信息準確可靠,如果能夠繼續念書,奔個前程,也是一件好事。難得此子誌向遠大,也真不愧他得“龍誌”之名,也沒有辱沒了張家祖先。隻怕是龍誌孤身自力,此去遠走它鄉,人地兩生,兩手空空,困難太大。萬一有個三長兩短,經濟不接,讀書困難,寒熱冷暖,病病痛痛,自己鞭長莫及,實在放心不下。但考慮到兒子龍誌誌堅如鋼,去意已定,為父隻能順其自然,聽之任之,放他一馬。隻望上蒼保佑,一路平安,一切順利,也就勉強同意了。


龍誌也知道家中經濟拘結,自行籌借準備路上盤纏,不在話下。親戚朋友聽說龍誌要遠到山西求學,也紛紛解囊相助, 一共籌集了十幾塊銀元,龍誌感恩不盡,保證將來一定加倍償還。


龍誌想到自己已經19歲了。孔夫子聖人雲:“父母在,不遠行”。首先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如今母親大人已經離世四年。特別感謝父親在其母離世,家庭經濟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容許並資助自己到榆林中學讀書三年。感謝父親為孩兒說下親事。無奈孩兒尚年輕,決心計劃“先立業,後成家”,事業尚無著落,豈能苟且偷安,虛度此生?無心早早結婚。有開罪父親的地方,還請多多原諒。如今訣計背井離鄉,到山西求學深造。此去前途未撲,凶吉難料,不知何時回來孝敬父親。萬望父親多多照顧自己,照顧弟妹,不要為我掛念。孩兒一定能夠奮發圖強,自力更生,完成學業,知恩圖報,為張家增光耀祖。說罷再次跪下不起,嚎啕大哭,衣襟全濕。父親連忙扶起龍誌,叫他不必過度悲傷,準備上路。家中之事自有安排,但父親從此也悶悶不樂,牽腸掛肚,無可奈何,小病一場。


有詩為證:


   【五絕】《出行


久有雲龍誌,何懼天路遙。                                                      
清風撥迷霧,果斷赴雲霄。

 
五、揮淚出征奔赴銘賢


 
1930年春天,剛剛過了舊曆大年,北方天氣還比較寒冷。龍誌告別父老鄉親,未婚妻子和弟妹,離開那個不算太溫馨的家,抱著雄心壯誌準備上路了。龍誌與親戚朋友借錢籌款,準備了幾件新舊衣服和簡單行李。也是天賜良機,父親安排龍誌與一個經常往返於秦晉的榆林商人李爺一道相伴而行,彼此好有一個照應。一切準備停當,在一個寒冬的清晨,天剛蒙蒙亮,龍誌背著行李和一袋幹糧,悄悄向父親和大妹告別,不忍驚動還在熟睡中的其他弟妹們,離開“榆林城關長官上巷19號”,向下西行而去,走了一段,回頭一看,父親還和大妹在寒風中屹立,揮手致意,龍誌由不得鼻子一酸,嗓子裏象是塞了一塊棉花,流下了兩行熱淚,刀割一般的寒風吹在臉上,淚水模糊了他的眼睛,龍誌忍痛一別,再也沒有回頭。


龍誌和李爺兩人一驢,沿著古榆林連接秦晉商道,冒著塞外刮來的陣陣刺骨寒風和滾滾黃沙,背著行李,一路風餐露宿,曉行夜住,向東南直奔秦晉黃河交界而去。李爺曾經讀過幾年私塾,經多見廣。常年往返於秦晉之間,對於兩地風俗習慣,風土人情都很熟悉。也懂得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李爺告訴龍誌,榆林有名的特產是豆腐、紅棗、羊肉和羊毛製品。太穀的紅棗也很有名。榆林的“糖提子”和太穀有名的“太穀餅”大同小異,風味相近。製造工藝和所用原料都差不多。太穀餅的工藝更為精湛,名聲也更大。榆林人愛吃大塊羊肉,大碗粉條,大雜燴。山西人愛吃麵食、“過油肉”和老陳醋。山西麵食有名的是拉麵、刀削麵和手擀麵,手擀麵根據麵的硬軟程度可以分刀切,刀撥,手揪,先切後拉等。太穀的麵食還有剔尖麵,揪片兒,撥魚兒,搓魚兒,貓耳朵等等不下幾十種,萬變不離其宗,類似於陝西的油潑扯麵。山西太穀人喜歡吃幹麵打鹵,山西打鹵講究西紅柿炒雞蛋,小炒肉,肉絲粉條,過油肉等。太穀的羊湯麵和陝西的辣湯麵吃法差不多。當然山西所有的麵食都少不了大量老陳醋,就像陝西人吃麵食少不了辣椒一樣。


太穀真正有名的特產是男用壯陽,補腎、補氣、健腦奇藥“龜齡集” 和其女用的補氣血、化瘀、保胎之藥“定坤丹”。選用上等人參、鹿茸、海馬、雀腦、地黃、枸枸子。淫羊藿等20多種名貴藥材,經過多道特殊秘密工藝,采取“爐鼎升煉”等複雜道家煉丹技術炮製而成。非常珍貴,曆來為“禦用聖藥”。這次到太穀就是要采購一批“龜齡集”和“定坤丹”回榆林,賣給上層達官顯貴,利潤不菲。


這是龍誌第一次出遠門,自己背著行李,一天走60-70裏路。走了一天下來,腳上打了許多水泡,踩上去鑽心的疼,步步艱難。俗話說,路遠沒輕重,肩上50-60斤重的行李,走到後來仿佛有千斤之重。兩條腿也象灌了鉛,拖也拖不動。身上的汗水把棉衣都打濕了,走也走不動,隻好坐下來休息休息。呼吸著自由的空氣,龍誌一方麵慶幸自己終於離開了榆林,走出了“封建”家庭和婚姻的束縛,走上了自由之路。“開弓沒有回頭箭”,他也深深知道整個家庭和自己為獲得這個所自由所付出的代價和責任。


另一方麵,他也嚐到“在家千日好,出門處處難”的苦楚。不由得想到初中曆史課中學過的唐朝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玄奘步行5萬裏,曆時17年,經過138個國家。經曆了九九八十一難,才到達印度,取得了真經,回到了中國,成就了事業。自己剛剛走出家門,邁出了小小的一步,這點困難才是開始。今後道路上條件會更艱苦,困難會更大、更多。隻要堅定信心,堅持下去,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想到這裏,渾身上上下下,竟然輕鬆起來,腳掌上的水泡也不疼了,仿佛增添了無窮的力量。


他滿心歡喜地跟隨商人趕路,龍誌的思緒難以平靜。如果不是今天長途跋涉帶來的皮肉痛苦,自己還不會聯想到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來激勵自己。當年如果不是在中藥店當夥計,吃了那麽多的苦頭,受了那麽多寒熱冷暖,也認識不到讀書的重要性,也領會不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真正含義。如果沒有此次婚姻,自己也萬萬不會想到會離家出走,也不會找到銘賢求學這條路。俗話說: “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梅花香自苦寒來”。世界上沒有任何成功是輕而易舉,一帆風順的,但是,隻要心誠誌堅,一定就會有一條出路 。


聯想到自己為了上學一波三折,母親離世,自己逃婚離家,父母的養育之恩,每前進一步是多麽來之不易。原來磨難所帶來肉體和心靈之痛苦和考驗可以幫助人們閉門思過,汲取營養,感悟真理,開智開慧,升華境界,克服困難,開拓未來。隻是要知難而進,就一定會絕處逢生,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翻不過的火焰山。龍誌覺的自己又一次品嚐到了感悟到真理,升華了境界所帶來的喜悅。


從榆林到太穀一共約800多裏路。中間以黃河為界,每半邊大約400裏。離開榆林到米脂一共走了3天,到綏德又走了1天。到吳堡又走了2天。再坐船東渡黃河,進入山西境內柳林縣,到離石縣(今呂梁市),到汾陽縣,到平遙,再到祁縣,就到達目的地太穀。一共緊緊張張步行12天,曆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太穀縣的銘賢中學。


有詩為證:


                  【五絕】《離家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秦晉隔千裏,此去再難回。


“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龍誌這次年輕氣盛,離鄉背井出走,邁出了他一生漫漫的孤身自力,個人奮鬥,追求知識、追求科學、追求真理圓夢之旅的第一步,圓了他的第一個離家之夢。懷裏隻揣著僅有的十幾塊銀元,背上背著幾件單薄衣服和行李的他,此後唯一的一次回家是四十餘年後的1972年。滿腔熱血的龍誌就象一顆生命力極強的優良種子,靠著堅定的信心和必勝的壯誌逆流而上,在一片迷茫中追求那看不見,摸不著的渺茫機會。有誰可曾料到,赤手空拳,獨闖天下的他竟然能夠在山西晉陽這塊空曠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在一生中克服重重困難,一次次地超越自我,創造奇跡,作出了一番利國利民大事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有詩為證:


   《自創前途


少年向學誌不凡,夢想現實天地遠。                                            
家貧失學當夥計,藥店三載受磨練。                                            
慈母早逝兒孤苦,嚴父婚配築高欄。                                            
墨守成規枉人世,衝破迷霧見新天。
                                            
蒼天不負有心人,千裏之外降機緣。                                            
為酬壯誌揮別淚,求學問道赴銘賢



 
龍誌在銘賢發電廠(1930


 











[1] 聖經【箴言9:1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mexige 回複 悄悄話 我有幸在山西農大讀書時見過張龍誌先生。現在人在加拿大,很是懷念山西農大的美好時光, 同樣也懷念張龍誌教授,感謝他對中國畜牧業做出的貢獻。但願早點看到下文。
mexige 回複 悄悄話 懷念張龍誌先生
fromq 回複 悄悄話 動人故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