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時空

學習曆史,學習哲學,學習宗教,認清時事,感悟真理,與時俱進,定位人生,追求健康,淨化心靈,高尚道德,養生長壽
個人資料
正文

天道同一 合一於道

(2013-03-10 17:01:09) 下一個

天道同一 合一於道

 

 

 

浩蕩乾坤,萬徑縱橫。

天道同一,尊道貴生。

 

理想的人生應當達到兩個基本目標,也就是達到事業上的成功和身體上的健康長壽。我們這裏說的事業上的成功是指在一個人的能力範圍內達到人生的目標。我們說的健康長壽也是在一個人的遺傳潛力內達到盡享天年。大詩人陸遊曾經感歎道,“遇事始知聞道晚,抱痾方悔養生[1]人生應當活到老,學到老,謙虛謹慎,從難從嚴,改變自我,用畢生精力來修煉好這兩門功課。 雖然兩者分別代表了儒家和道家側重的人生奮鬥目標,其核心卻離不開不斷“修心養性”而馴服於“天道”。  

天道同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實際上,老子道法自然”所定義的“道”是自然規律與人道合一的正道與真道。反映了華夏文明中儒道“天人合一”[3]的思想精髓。因為每個人自己的“小道”隻有與那條“天道”真理合一才能夠在事業上經久不衰,在身體上益壽延年。

經過幾千年的文明,人類對天道的認識也隨著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不斷深入,不斷進步天道就是真理之道,即自然科學規律與社會科學規律之道。莊子說“道無所不在 [4]天道就必然在大的方麵包括了國家、民族、政治、經濟、宗教、社會、科技等真理;在小的方麵包括了每個人的生命、道路、道德、成就、得失、長壽、健康等真理。天道就是那條正義、正確、正派、正直的真道,就是那條曆盡艱難困苦,千錘百煉而獲得成功和長壽的滄桑正道。“天道”的概念仍然屬於起始於老莊道家所定義的“道”的範疇。

上升到宗教層麵上看,雖然人們對於神有“終極神聖”、“老天”、“上蒼”、“上帝”、“天父”、“神”、“天”、“道等等不同稱呼。基於“諸神同一”的理念而提出人類宗教共同體的艾倫先生指出“運用理性對人類各宗教全麵深入的研究必然導致這樣的結論,即各宗教的終極神聖是同一的。人類生存的宇宙世界是同一的,主宰同一宇宙的唯一終極神聖也必然是同一的[5]。神和神的道本來是密不可分的,我們不難推論,既然終極神聖是同一的,那麽“天道”也必然是同一的。漢代大儒董仲舒曾對漢武帝說: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 道也不變[6],表述了同樣“天道同一”的理念。 

幾乎所有宗教都勸導人們慈愛、仁義、勤奮、節儉、付出、吃苦、吃虧、真誠、奉獻、堅持、感恩、寬容和謙卑等。那是一條淑世濟民,艱難奮鬥,堅持不懈,實實在在,光明高尚的前進成功道路,是教化人們馴服於那條正義正直正確的“天道”。有違於人們嫉恨、懶惰、奢侈、獲得、安逸、沾光、虛偽、自私、放棄、貪婪、算計和驕傲的私欲和偏離本性。那是一條損人利己,急功近利,弄虛作假、不勞而獲甚至貪贓枉法的失敗甚至滅亡的道路。宗教往往教誨人們在思想和行為方麵規範自己,不斷克服自己的私欲偏見,去符合“天道”。於是大大增加成功的機會,大大減少犯錯誤的機會。 

無論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都無一例外地必須受到同一天道的製約。信靠神固然會幫助人們認識天道,馴服於天道。得生命,得真理,得智慧,得救贖,得憐憫,得慈愛,得祝福,得平安,得喜樂,改變人生道路。如果不信神,具有大愛的神也不會怪罪、加害於那些不信的人們。但是,如果不相信天道,不馴服於天道,不敬畏天道,不循天道而行,以致“無知無畏”,後果卻非常可怕。因為天道是人類幾千年來對自然,對社會,對人體客觀規律科學總結的真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偏離了“天道”,就要付出代價, 就必須受到懲罰。偏離的越多,偏離的時間越長,懲罰越重。在事業上碰到挫折如果能夠及時接受失敗教訓,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迷途知返,改邪歸正,還可以重新來過。在身體上小偏離生小病,大偏離生大病。如果長期偏離,不及時治療,小病也變成大病,久而久之,病入膏亡,回天無力,甚至會失去寶貴生命。讓人多麽痛心惋惜。當然,人的遺傳密碼也是人體的組成部分,也會有先天性偏離。人年老體衰,機體免疫修複係統能力下降,生病概率增加。也是必須馴服的天道。

合一於道 

不斷學習,認識,理解,感悟,馴服於天道,在思想意識和實踐行為上時時處處與之合一,才能不偏離天道。本文謹從以下幾方麵加以闡述。

 

一、因果之道

            因果之道是宇宙的根本規律之一。星雲大師雲“寧可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大到國家興亡,小到個人得失,追根究底,其中的一切過程,惟有因果二字才能予以說明[7] 。漢字“舍得”寓意深刻,有舍才有得,無舍則無得。其中舍是因,得是果。一個人目前的地位、名譽、位置、成就、經濟收入,身體健康、甚至與領導,同事和親戚朋友的關係都是過去自己付出的總反應,也就是和自己過去的努力成正比。是一種因果等價交換關係。這種等價交換關係反應在精神與精神層麵的交換,物質與物質的交換,以及精神與物質之間的互換,有時不能完全用金錢來度量。 

        對因果關係的進一步解釋就是因果反饋定理。學過中學物理力學的人都知道有一個牛頓力學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我們可以運用牛頓這一力學定律來解釋人與社會間,人與自然界,人與自己的身體間的相互關係。按照這個定律,如果我們希望得到周圍每個人的慈愛、善良、仁義、尊敬、寬容、忍讓、饒恕、給予和祝福,那麽就應當用慈愛、善良、仁義、尊敬、寬容、忍讓、饒恕、給予和祝福的心去對待周圍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物。按照信息場相互作用,相互交換的理論:

1.  首先,一個人的所得就是自己所有發出信息和行為的反饋結果,而且在“量”上和自己累計發出的信息大小相等。我們自己就是這個反應鏈的中心。

2.  其次,一個人對外發出的信息的好壞和大小,不但可以通過周邊環境反饋回來,對自己產生相等作用,而且對於自己的身體也直接起到同等大小的作用。一個人向外發出慈愛或嫉恨的信息不但得到慈愛或嫉恨的回饋,而且對於自己的身體也直接產生慈愛或嫉恨的作用。

     一個人心地善良,經常發出友善的信息,助人為樂,與同事和睦相處,得到反饋是人人稱讚,對他自己修身養性也有益處,他的麵像也會是慈眉善目。反之亦然。

對於天道“不公平”的說法,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自己“不公平”,自己的心是偏的,自己的理也是偏的,自己的看法是片麵 的,有欠公正公平。要學習孔子“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8]再者,對於看到的不公,還要相信天道擺平事物需要時間,也給那些偏離天道的人知錯、認錯、改錯,逐步與天道合一的機會。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2]

二、中庸之道

天道的另外一條作用機製就是“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9]。中國自古就有“物極必反,驕兵必敗”的經驗教訓。因為如聖經說,人所做的,在自己眼中都看為正”[10]因為驕傲容易自滿自信,聽不進不同的意見,誤入歧途也不知道,如同盲人騎瞎馬,注定要栽跟頭。老子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2]。“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普通人往往自以為是,偏離了天道還不知道,以致得病。聖人之所以不病,是因為他謙虛,有自知之明,認識到了病的存在,采取了積極的防範措施。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2] “大中至正,陰陽平衡”的“中庸之道”是天道的集中體現。但是,人們在具體一段時期對問題上的認知和實踐是相對極端的,片麵的和局限的,一定程度偏離了中道和天道。而在發現問題之後,“物極必反”,又往往會“矯枉過正”,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如此循環往複,在此輪回過程中不斷提高認識水平,不斷在向正道、中道、天道漸進逼進,達到合一。 

三、寬恕之道

寬恕之道是講人與別人錯誤的關係,寬恕別人就是寬恕自己。耶穌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那麽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11]人們往往喜歡用自己的優點去比較別人的缺點,“人非聖賢,豈能無錯”,因此要首先學會寬恕別人的過錯,這樣天父(即天道)才會寬恕我們自己的過錯。

我們仔細研究一下聖經裏的這句話,表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我們的過犯得不得“天道”的饒恕,則後果不堪設想。老子講,人之可畏,不可不畏[2] 因此絕對不能將寬恕之道視為兒戲。   

四、長壽之道 

“因果”關係用來分析人體的健康和疾病也非常適用。因為一切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同樣,正確的因也會產生正確的果,達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壽。

樂觀樂生

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人的“生、老、病、死”,人體的陰陽平衡,氣血經脈的通暢運行,也是像體日月星辰運行,像個小宇宙,有“天道”可循。偏離了這些“天道”,身體上就會產生疾病來向我們發出警告。

要想身體健康,健身不如養生,養生要先養心。聖經講“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幹[12] 很多重病或絕症,有一個重要理由∶仇恨和嫉妒,如前所述,會對自身機體產生有害毒素,人人都知道癌症與生氣有關。久而久之,對身體有不好作用。當然,人有病求醫吃藥也是身體健康的幫助,現代醫學對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作用也是有目共睹。 

據科學研究報道,有宗教信仰每周去教會一次以上的人平均比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長壽8歲(從75歲到83歲)[14]。究其原因,宗教信仰可以提高人們的精神寄托,淨化人們的心靈世界,放棄人世間的私欲妄求和貪婪,規範人們的言論行為。因此大大解脫現代社會的精神壓力而達到心態平和的狀態和延年益壽的效果。 

尊道貴生

道教奉行“仙道貴生,無量度”宗旨,是所有宗教中對現世生命最為重視的宗教。其實,道家中醫在幾千年之前就已經科學地總結了身體健康長壽行之有效的三個要素:包括修心養性、尊道貴德,站樁,打坐等性命雙修的內丹靜功方法;太極拳,形意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內外兼修的方法;以及素食、節食、辟穀等營養平衡方法。以達到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13]的“清靜無為,超然忘我,安貧樂道,長生久視”的境界。 在今天全球一體化的形勢下,對全人類身體健康長壽更有其重大價值和意義。

 小結

 

總之,老子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2]。達到理想人生應當處理好兩個關係。一個是學習天道,感悟天道,馴服於天道,敬畏天道,處理好個人與周圍客觀環境的關係。也就是不斷提高自己,與周圍環境在天道上合一。一個是戰勝自我七情六欲,修心養性,加強鍛煉,控製營養平衡,也就是不斷使自己身體與天道合一。 佛家講“空”,道家講“無”,儒家講“虛”,以吸取正確思想觀念。 在任何情況下,驕傲、滿足和固執己見都是正確判斷決策和身體健康的大敵。今天,道教尊道貴生的理念在海內外有其積極弘揚、推廣和發展意義和曆史機遇。

 

 

參考文獻

[1]陸遊《病少愈偶作

[2]老子《道德經》

[3]北宋張載,《正儒家蒙*東銘》。

[4]莊子《知北遊篇》

[5]安倫《理性信仰之道(人類宗教共同體)》。

[6]董仲舒《舉賢良對策》。

[7]星雲大師:不能不信的因果

[8]孔子《論語》。

[9] 尚書《大禹謨》

[10]聖經舊約【箴言:211】。

[11]聖經新約【馬太16:26】。

[12]聖經舊約 【箴言1722

[13] 莊子《齊物論》

[14] Bradley Wright (2006) Get Religion, Live Longer , Everyday Sociology.

 

 



[1] 山西農大兼職教授,美國一家製藥公司生物統計遺傳專家。芝加哥, 美國 . 電子郵箱: wencan88@msn.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