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改革思想家--範仲淹
(2004-10-29 01:22:47)
下一個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毫州(今安徽
毫縣)去朝拜太清宮。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
個城市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看皇帝,惟獨有一個學生閉門不出,仍然埋
頭讀書。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叫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千萬不要錯過!”但這個學生隻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
也不抬地繼續讀他的書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進士,見到了皇帝。這位
學生就是日後的北宋偉大的改革思想家範仲淹。
自幼孤貧 勤學苦讀
範仲淹,字希文,蘇州人。他的曾祖父範夢齡,曾任吳琥國中吳節度判官(
蘇州錢糧判官),祖父範讚時,曾任吳越國秘書監。父親範墉,任職於吳越
王幕府,後隨吳越王錢 一同投宋,端拱初年(988 年)赴徐州任武寧軍節
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 範仲淹
生於徐州,次年(990年)父親不幸逝世,範家失去了生活來源, 範仲淹之
母謝氏貧而無依,隻好帶著尚在繈褓中的仲淹改家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姓朱
的人家。從此,範仲淹改姓名叫朱說(音yue),在朱家長大成人。 範仲淹
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誌,21歲去附近長白
山上的醴泉寺讀書,經常一個人伴燈苦讀,每到東方欲曉,僧人們都起床了
,他才和衣而臥。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隻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
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上一點兒韭菜末,再加點鹽,就算是一頓飯。
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範仲淹看不慣朱家兄弟奢侈浪費,無所事事,便多次規勸,不料,朱家兄弟
聽得不耐煩,有次便脫口說道:“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麽事?”範
仲淹聽了一怔,覺得話中有話,便追問為什麽,有人告訴他:你乃姑蘇範氏
之子,是你母親帶你嫁到朱家,聽罷方知。這件事使範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動,
下決心脫離朱家獨立生活,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
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獨自前往南
京求學去了。
範仲淹為什麽要投南京呢?因為此地是人煙稠密的大都會,教育事業發達,
這兒的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聚集了許多誌操才智俱佳的
師生。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
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濟拮據的範仲淹求之不
得。範仲淹入學後,皇帝來了也不出去觀看,晝夜不停地苦讀 , 五年未解
衣就枕,疲乏到了極點,就用涼水澆臉,來驅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
甚至不得不靠喝粥度日,甚至 粥不充,一天隻能喝上一頓,對於一般人來
說,是難以忍受的生活,範仲淹卻從不叫苦。這種情況被他的一個同學、南
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到了,回家告訴了父親,於是留守就叫
人給範仲淹送來許多飯菜。可是,幾天過去了,食物都放壞了,仍不見範仲
淹嚐一口。那同學問他為什麽不吃?範仲淹說:“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
隻是我巳習慣於粗茶淡飯了,如果現在就享受這種豐盛的飯菜,以後還能吃
得下粥嗎?”功夫不負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讀,範仲淹終於成為一個精通儒
家經典,博學多才,又擅長詩文的人。他通過科舉考試,在1015年考中進士
,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廣德軍位置在今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
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這時,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事奉。
1017年,他調任集慶軍節度推官(集慶軍轄境位置在今安徽毫州一帶,節度
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方恢複了原來的範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範仲淹入仕後,最初十餘年,一直擔任地方上的小官員。他每到一地總是踏
踏實實地做一些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事,並且幹得很有成縛。宋真宗天禧五年
(1021年),範仲淹到泰州(今江蘇泰州市)任西溪鎮鹽倉監官,掌管鹽稅。
他看到泰州及楚州(今淮安)、通州(今南通)、海州(今連雲港西南)各
州,因唐時所建捍海堤年久失修,早巳頹壞,每年秋季海潮泛濫,往往阡陌
洗蕩,廬舍漂流,人畜喪亡,鹽灶也多被衝毀,災情十分嚴重。退潮以後,
過去的良田都變成了不宜耕種的鹽堿地,老百姓無以為生,隻好攜家外逃。
這件事本來不屬範仲淹的職權範圍之內,但他積極向上反映,建議修複捍海
堤。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朝廷任命範仲淹主持整個修堤。經過將近四
年的努力,天聖六年(1028年)春,長達150 裏的捍海堤終於修好,解除了
這一帶的潮水災害,保護了農田和鹽埸。2600戶外逃居民也紛紛返回家園恢
複生產,原來葭葦蒼茫的荒地,又長滿了綠油油的莊稼,當地人民為了紀念
範仲淹的功績,為他修建了祠堂,並將捍海堤取名為範公堤,災區中心興化
縣的人民往往以範為姓。由於範仲淹有此政績,便調到中央擔任秘閣校理(
秘閣是皇家藏書樓之一,校理是負責藏書的整理和校勘),到了中央,範仲
淹更關心朝政得失和民間利病,又與朝廷中的腐朽勢力展開鬥爭,犯顏直諫
。他看到劉太後獨攬大權,把宋仁宗當成傀儡,便批評這種不合理現象,奏
請太後還政,有人勸他別這樣鋒芒畢露,他說:“我的官職很小,俸祿不算
多,但每年也有三百貫銅錢,相當於兩千畝地一年的收成。如果我坐食祿米
,不去為國為民立功,那和專門糟蹋糧食的螟蟲又有什麽兩樣?人都說犯顏
直諫會給自己惹禍,不是明哲保身之計,其實說這種話的人才是最沒眼光的
,他們不懂得:隻有朝廷內外的官員都敢於直言,君主才會不犯錯誤,百姓
才能沒有怨言。政治上清明,才能禍患不生,天下無憂。這不正是遠離禍亂
、保全自身的根本之計嗎?”但不久,範仲淹因由此觸怒太後,被貶往河中
府(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有人認為,範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
句話是爭取言論自由的宣言書,它比亨利. 柏得烈的“不自由,毋寧死”要
早740 年。劉太後死後,範仲淹才被召回朝廷,任右司諫(諫官)。有了言
官的身份,他上書言事更無所畏懼了。明道二年(1033年),京東和江淮一
帶大旱,又鬧蝗災,為了安定民心,範仲淹奏請仁宗馬上派人前去救災,仁
宗不予理會,在宮中仍然過著奢華的生活,範仲淹對此十分氣憤,他冒著觸
犯虎威的危險質問道:“如果宮中半天不吃會怎麽樣?現在許多地方老百姓
沒有飯吃,豈能置之不理?”說得仁宗無話可答,隻得派他去江淮一帶安撫
災民,範仲淹每到一地就開倉賑濟,並且免除了災區的部分賦稅。為了勸戒
揮霍人民血汗的皇室,他還把饑民吃的野草帶回來獻給仁宗,並請他轉給嬪
貴戚們看看,讓他們知道老百姓過的是什麽日子,不要過分奢侈。範仲淹經
常大膽上諫,皇帝不快,又將他貶出朝廷。
範仲淹貶到地方後,任所常動,但每到一地,他都興利除弊,注重發展教育。
景佑元年(1034年),範仲淹調到故鄉,擔任蘇州知州(一州的行政長官)
,他看到蘇州暴雨成災,伏天的大水,過了秋天仍未退下,農田被淹,秋收
無望,數萬家農戶,麵臨饑餓死亡的威脅。這樣,走馬上任伊始,他就了解
水情,提出了疏浚五河,導太湖之水海的計劃。他又親臨現場,督修這項工
程。在他的領導下,經過蘇州人民一致努力,終於疏通了淤塞的河道,把積
水導入了江海。這次太湖水道的疏通,對保障太湖周圍的蘇、常、湖、秀四
州的農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範仲淹在蘇州南園買了一塊地,準備蓋一所住
宅。一天,他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這位先生巡視一遭後,向範仲淹賀喜道:
“這是塊貴地,今後您家中定有公卿相繼出世。”範仲淹聽了笑道:“我家
獨占貴地,倒不如讓出建學,使士人都在此受教育,公卿將相不是更多嗎?
”不久,範仲淹就在這裏建起郡學,親自聘請學識淵博的人任教,使學堂越
辦越好,名冠東南。由於範仲淹政績斐然,又被召回京師,授天章閣待製,
任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事(即宋都,今河南開封)。
範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頓官僚機構,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僅僅
幾個月,號稱繁劇的開封府就“肅然稱治”。範仲淹看到宰相呂夷簡等大官
僚,互相勾結,朋比為奸,將自己的親信、黨羽安插在要職上,使官僚機構
中充滿了陳腐汙濁的空氣。他和朝中一批正直的士大夫對這種行徑非常痛恨
,故經常向皇帝進言。故而城中流傳著一首歌謠道:“朝廷無憂有範君,京
師無事有希文。”景佑三年(1036)年,範仲淹把京官晉升情況繪製成一份
《百官圖》,指著上麵開列的眾官晉升順序說:“像這樣的晉升,是循序升
遷;像那樣的遽然晉升,是不合次序的提拔。如果說這些循序升遷是出於公
道,那麽,那些不合次序的遽然提拔,便是出於宰相的私意了。況且,大凡
屬於天子近臣的破格提拔和撤職貶降職至饒州知州(今江西鄱陽)。
範仲淹雖然三次被貶,名望卻越來越高。第一次外貶時,親朋們一直把他送
到都門外,稱讚他說:“此行極光(非常光榮)。”第三次被貶時仍有人不
顧呂夷簡的威脅恫嚇去送別,並安慰他說:“此行尤光(尤其光榮)。”幾
起幾落的範仲淹聽罷大笑道:“仲淹前後巳是三光了。”他正道直行,百折
不撓,勇往直前,以滿腔熱忱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