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的博客

這一生,我們都在走在回家的路上!
個人資料
正文

外銷瓷不僅風格異域 連運輸方式也很神奇zt

(2015-08-31 12:40:23) 下一個

青花瓷油醋瓶、繪有貴族紋章或西洋仕女的瓷盤,還有青花瓷“馬克杯”,在上海博物館最近開幕的“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藏明清貿易瓷展”中,異域風情洋溢於163件景德鎮窯、漳州窯和德化窯瓷器之上。這些瓷器當時被銷往南亞、中東與歐洲諸國,在形製和圖案上皆獨標一格,帶有濃鬱的進口國特色。

 

  163件外銷瓷背後,是中國悠長的瓷器出口曆程。上海博物館館長楊誌剛在展前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至遲從唐代開始,中國陶瓷已大量銷往海外,宋元時期,貿易陶瓷的燒造窯廠就遍布了東南沿海。到了明代中期的成化、弘治,中國陶瓷由私人買運於東亞、東南亞一帶,並轉口到南亞、中東等地區。明代正德之後,由於新航路開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人都展開了對華貿易,歐美開始成為中國瓷器的主要市場。這種趨勢在明末清初得到了延續。

 

  展覽現場,順著以時間為軸的陳列順序,貿易瓷特色演變的路徑清晰可辨:中國傳統器形與紋樣逐漸從這些瓷器中褪去,取而代之的逐漸濃厚的外國特色。“明代初期之前的貿易瓷與中國出售的瓷器差異並不明顯,但從明末開始,中國窯廠開始了來料加工,他們根據西方人提供的樣稿和訂單來定製瓷器。”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部主任陸明華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說道。

 

  既然明代初期之前的貿易瓷與傳統瓷器幾無二致,那麽,如何確定一件瓷器是否是貿易瓷呢?“對這些瓷器的鑒定而言,弄清其來源就顯得尤為重要。”陸明華告訴第一財經。

 

  明清時期的外銷瓷在中國存世不多,文博界對其關注與研究的曆程也不長。自8月7日開幕展至明年1月4日的這次展覽或許是中國迄今為止最為全麵、品質最高的明清外銷瓷展覽。相較去年在故宮博物院展示時的109件展品,此次展覽增補了不少可看性強的瓷器,在外銷歐洲、外銷日本和清代廣彩瓷器方麵都做了增補。

 

  據陸明華說,與中國對外銷瓷研究與收藏形成對照的是:中國外貿瓷大量存在於海外,不少文博機構都會收藏並做專題陳列。另據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克倫介紹,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前,上海博物館就開始了對明清貿易瓷的關注。當時,海外有一個針對明清轉變期時期景德鎮瓷器的研究熱潮。這股熱潮影響到了時任上海博物館副館長的汪慶正,自此,上博開始了對明清貿易瓷的研究和征集。這次展出的瓷器包括故宮博物院與上海博物館的藏品,其來源大致可分為為海外征集和藏家捐贈。除此之外,故宮博物院的館藏中還有一部分外貿瓷是國家文物局劃撥以及清宮舊藏瓷器。當然,由於外貿瓷的屬性,清宮舊藏中,其數量極為稀少。

 

  中國的外銷瓷收藏很多來源於沉船的水下考古所得,文博專家除了從中發現各類瓷器之外,也看到了一些頗為有趣的運輸方式。“當時,運輸外銷瓷是一個專門的技術活。”陳克倫說道:瓷器用竹簍子抓緊便安全了。有時,承運人還會在竹簍子裏撒上幾把綠豆,將瓷器泡在水中時,長出來的綠豆芽纏繞了瓷器,便起到了保護作用。

 

 景德鎮窯青花輪花紋綬帶耳葫蘆扁瓶  明弘治~正德(1488~1521年) 上海博物館藏

 

  “抱月瓶”的式樣源自西亞,始見於明初官窯,宣德之後,在明代禦窯器中不複出現。弘治、正德年間,景德鎮民窯開始燒造這一器形,專供海外市場。目前,存世的明中期“抱月瓶”並不多見,大多來自東南亞與中東伊斯蘭地區,在土耳其托普卡比宮博物館和伊朗阿德比爾寺都有收藏。明代中期開始,大量中國瓷器經由私人貿易運往東亞、東南亞一帶,並通過轉運銷往南亞、中東等地。抱月瓶、筆盒、軍持等專為外銷訂製器形的出現,揭示了當時瓷器貿易的興盛,也說明,明代瓷器的大規模外銷,至遲在弘治年間已經開始,遠早於隆慶開海。

 

  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紋大碗  明弘治~正德(1488~1521年) 上海博物館藏 來自敘利亞

 

  有學者指出,意大利畫家喬凡尼·貝利尼1514年創作的油畫《諸神之宴》中,已經出現了中國青花瓷器,畫麵中央的女神手中所捧之碗,可能就是這類纏枝花卉紋大碗。更值得注意的是,置於地麵、滿盛果實的折沿大盆,其外壁所繪纏枝花卉,與此件大碗外壁的紋樣如出一轍。這暗示了當時中國瓷器已經通過中東傳入歐洲,或者經由葡萄牙人自印度運回。中國青花瓷器出現在《諸神之宴》這樣的畫作中,也說明了這類器物在當時的價值與珍稀程度。

 

 景德鎮窯青花開光花卉博古圖軍持   明萬曆(1573~1620年) 故宮博物院藏

 

  漳州窯紅綠彩團花阿拉伯文盤  明晚期(1522~1644年) 故宮博物院藏

 

  漳州窯五彩團花阿拉伯文盤,敞口,弧壁,圈足粘砂。通體施白釉,圖案采用紅綠彩繪畫書寫五彩團花阿拉伯文紋飾。其文主要是讚頌主宰安拉的文字。這件書寫阿拉伯文字的五彩瓷器是專門為伊斯蘭教徒特別定製的外銷瓷。

 

 景德鎮窯青花人物故事圖把杯  明崇禎 (1628-1644年) 上海博物館藏

 

  顯而易見,這件明末的杯子是按照西方客戶的要求定製的,是歐洲常見啤酒杯的造型。杯子以青花裝飾,內容為獵鹿圖,一手持皮鞭的騎馬男子正在追趕著一頭鹿,鹿慌不擇路地向前逃竄,畫麵充滿著動感。杯身采用傳統的通景式構圖,以遠山樹木為背景,增加了畫麵的透視感,狹小的繪畫空間並不顯得局促,這是較為典型的明末青花瓷器的表現方式。此杯是專為歐洲生產的外銷貿易瓷,在歐洲造型的器物上,以中國的繪畫技法表現的中國傳統題材內容,在十七世紀較為流行,對於西方市場來說,異域風格的內容,更吸引人。杯子有銀質蓋,這是在歐洲銷售以後,客戶按照自己的審美要求,由歐洲銀匠製作的。

 

  景德鎮窯青花如意花卉紋香薰(一對)  清康熙(1662~1722年) 上海博物館藏

 

  這件香薰與中國傳統的香薰差別甚大,由此也可看出,清前期,西方式樣已經在貿易瓷中發揮了重要影響。此類薰爐應該是根據西方客戶的訂貨要求生產的,形製高挑秀美,與中國傳統式樣不同,屬康熙外銷瓷中並不多見的精品。器腹所飾多層如意花卉紋是康熙外銷瓷上的流行紋樣,時代特色鮮明。同時,這件由四構件組裝的、可以脫卸的器皿曆近300年仍保持完好,也是難能可貴。

 

  景德鎮窯青花果樹紋油醋瓶(一對) 清康熙(1662~1722年) 上海博物館藏

 

  這對油醋瓶得自荷蘭大藏家倪漢克的捐贈,是民窯外銷瓷中的精品。明末清初,中國和歐洲的陶瓷貿易達到巔峰,出現許多訂燒瓷器。這些瓷器以餐飲器為主,大多按照歐洲當時流行的金銀器、玻璃器和陶瓷器仿製的,形成與中國傳統瓷器迥然不用的風格。

 

  這裏展示的雙管瓶就是典型的訂燒器,有的地方稱為調味瓶,或者根據它的用途稱為油醋罐。它的造型非常特別,是一種雙口聯體器,器腹中間隔斷不通,故而可以同時盛放兩種液體。瑞士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博物館和荷蘭國立博物館也有相似藏品,隻在器身裝飾上略微有些不同。它的出現可能與16世紀意大利當地一種油醋罐有關,後者體型比較矮肥,雙管交叉的角度較大,質地是軟陶。這裏的油醋瓶當是直接仿製歐洲的玻璃器,並且可能特別為荷蘭市場燒製的,是餐桌上盛放油和醋的容器。它通體用青花滿繪了花、果和昆蟲,可以辨認的有葡萄、石榴、桃子、牽牛花、菊花、蘭花以及蝴蝶和蜻蜓,繁而不亂。雙管的外口沿和圈足上都有一周三角形的波浪紋,雙管的內口沿還有一圈卷雲紋。

 

  景德鎮窯廣彩聖經故事圖盤   清乾隆(1736~1795年) 上海博物館藏

 

  這個瓷盤描繪的是聖經故事,典出《創世記》第二十四章。亞伯拉罕要為兒子以撒娶一位妻子,他的仆人出發去尋找。仆人向上帝祈禱,希望當他口渴時,有女子能夠給他和駱駝喝水。他祈求上帝以這種方式將主人的妻子帶到他的麵前。他的祈禱剛剛完畢,就遇見了美麗善良的利百加,她打水給老人喝,後來,利百加成為以撒的妻子。畫中手持水瓶,身著粉色衣裳的女子就是利百加。

 

  這種金色貝殼與纏枝蔓草的邊飾,在十八世紀五十年代最為流行。1751年沉沒的哥德馬爾森號沉船上,也出水了一件類似的瓷器,證明這一題材器皿的流行年代,在十八世紀50年代前後。

 

  景德鎮窯廣彩徽章紋湯盆  清乾隆(1736~1795年) 上海博物館藏

 

  此次展覽中有多件紋章瓷,即為中國窯廠為歐洲貴族定製的瓷器,上有屬於這個家族的紋章。這件湯盆上的開光內飾鳥雀棲枝紋位英國波內(Powney)家族徽章。波內家族居住在伯克郡溫莎,於1661年5月獲得這一紋章。家族中有多名成員在東印度公司任職。傳世器皿中,共有三套這個家族訂製的紋章瓷器。

 

  此盆是西方人用餐時盛湯的器皿,十八世紀中期,外銷瓷中成套餐具的數量增加,湯盆開始流行,在一套餐具中,湯盆往往是最為華麗,器形最複雜的器皿,有各類仿銀器及動物造型。

2015年08月12日 09:45 | 作者:孫行之 | 來源:一財網

http://www.rmzxb.com.cn/scjb/scjbtt/2015/08/12/552232.s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