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的博客

這一生,我們都在走在回家的路上!
個人資料
正文

與一位佛學愛好者的通信之一:“隻靠祈禱是不行的”

(2015-04-01 10:38:33) 下一個
 

 

前 言

一位“資深”佛學愛好者給他的妹妹信中,對妹妹常常祈禱提出質疑,從他的信仰角度講了一套道理,我是他妹妹的好友,應她的要求,與這位佛學愛好者作一次文字對話——

 

作者原文:《隻靠祈禱是不行的》

 

自然是公正的,不能以祈禱方式去討好它。

人類不是失敗的動物,隻有失敗的動物才會乞求牠的需要和等待施舍。佛教認為人有潛力成為自己與宇宙的主人。人類是因為無明而蒙蔽了自己的潛能。因此,佛陀告訴我們,人是有潛能的,人必須提升自我的精神層次,並嚐試了解自我的能力,同時去開發它。

佛法給予人類充分的責任感和尊嚴,使人類成為自己的主人。佛教說,沒有一個「最高」的存在,裁判一個人的行為和命運。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世界,是因為你和我的需要而創造的,並不是為其它不可知的存在者的需求而創造。

記住!自然是公正的,不能以祈禱等方式去討好它,自然不會因為你的獻媚而特別眷顧你。佛陀清楚的表示過,涅槃的真正快樂,不是通過背誦經典、苦行、祈禱、懺悔、歌頌、誓願等等途徑就能得到的。

有一回,佛陀講述了一則有關祈禱的故事:有一個人想渡河,他坐下來祈禱,希望能到對岸去,可是他的要求落空了。要渡河必須靠自己的努力,去尋找橋梁,或製造木筏或小船,再不然遊泳過去,這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同樣的,要渡過生死輪回的河流,單靠祈禱是不夠的,他必須精進、努力於實踐道德化的宗教生活,有效的控製自己的情欲,淨化自己的心識,消除心中不淨的煩惱,才能達到最高的目標──涅槃。隻靠祈禱是不行的。

假如祈禱是必然的,那麽應該將它轉向強化內心,而不是祈求。下麵有一首詩,告訴我們祈禱的真正意義。

我不以祈禱躲避危險,/但是,我不畏懼它的出現。/我不祈求緩和我的痛苦,/但是,我以心靈之力戰勝它。/我不在焦慮、恐懼中祈求得救,/但是,我以忍耐贏取我的自由。

********* *********

 

我的回應

 

讀了這段文字,看到作者是位有學養的人,這裏作一個認真的對話,交流不同意見:

內文的第一句話說:“自然是公正的”。“自然”並沒有意誌,何來公正?如果隻是從人的角度權且這樣表述,那麽,總有相反的例子,而不能有這樣的結論。如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在中國文化觀念裏,“天”“自然”,都是沒有位格的,它是一個模糊不清的對象,代表人心中對神明、對永恒、對宇宙所存的那種朦朧而敬畏的感覺。

對這樣的自然,當然不用去討好,基督徒也從不對它祈禱。基督徒的祈禱對象是明確具體的三位一體的上帝。世界上幾十億基督徒見證了他們對這位上帝的確信,兩千多年曆史裏無數的基督徒也不斷見證這個事實。基督徒向上帝祈禱,並不是“討好”,而是象你我對話一樣真實的情況,是麵對雖不可見但確實存在的上帝,傾吐他的心願。

這樣的祈禱,不僅是可以的,而且還是一種權柄。當人因著信接受耶穌為他生命的主的時候,上帝就接納他為自己的兒女,信徒就可以呼神為自己的“阿爸、父”。在這樣一種全新的人神關係中,他便可以向這位父表達自己的愛、讚美,也可以呼求這位父幫助他的困難,救他脫離痛苦。這些行為,首先是出於兒女的權柄,而不是一個身陷困境的人,向蒼茫高天發出空空的哀求。

所以,基督徒的禱告,不是乞求施舍,而是由於進入到這樣一種美好的人神關係中之後,充滿喜悅地向神傾訴,就像兩個好朋友盼望相見交談一樣。神對人禱告的回應,也不是“有求必應”的施舍,神的意念高於人的意念,神給人以最好的引導和帶領,隻是人當時不一定能完全明白。但事後,信徒經曆過之後,必然明白,並發出讚美。比如,在您的妹妹徐萍身上所發生的事情,難道隻是一場重病嗎?在這病的醫治過程中,有多少人因她的病而痊愈啊?

您說“佛教認為人有潛力成為自己與宇宙的主人”。這個說法是以不證自明的方式來表達的,它沒有前提,沒有論據,隻擺在那兒一個空空的結論。你自己修佛這麽多年,可體會過自己曾經成為“宇宙的主人”?或者退一步,自己曾經成為“自己的主人”?恐怕沒這麽簡單吧?

我們的信仰讓我們清楚地知道,人在宇宙間有崇高的位置。人的地位之來源,在於創造人的上帝賦予了人這樣的地位。聖經創世記中記載了神造人時是以“自己的形象和樣式”來造人,讓人“治理這地”,讓人管理地上的一切動植物。在您的觀念裏,您是將這些理解為人的“潛力”。隻是我希望您能清楚,這“潛力”有個源頭,就是神。不然,您無法解釋地球上無數動物中,憑什麽唯有人可以有這樣的“潛力”?憑什麽猴子、大猩猩再進化多少年也發展不出這樣的潛力?

您說:“佛法給予人類充分的責任感和尊嚴,使人類成為自己的主人。”這個說法恐怕歐美人很難接受,沒有經曆過佛教文化的西方社會,他們的進步與佛法何幹?縱觀當今世界,與佛教無關的西方國家(多數是基督教國家)發展較好,反而佛教徒較多的東南亞國家相對落後,如何解釋?佛教在印度已經基本死掉了,中國的佛教分化嚴重,密教與禪宗相去甚遠,如同兩個不相幹的宗教;泰國等信佛的國家,其佛教也基本被轉化為文化,其宗教性日益淡化。在2012年底世界著名獨立民調機構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布的《2010年全球宗教景觀——世界主要宗教的規模與部分》中,佛教信徒甚至不及印度教的一半。

理解這個現象很容易,作為“人創宗教”,佛教缺乏屬天的神聖根基,它的初始狀態便是麵對生存困境的人的勉力脫困。這是佛教的“先天不足”。由於一切力量來自“人為”,而人的能力又是不等的,所以佛教才會講“慧根”,有“高僧大德”這類等級性說法。像您這種精英人物大概比較有希望,但普通民眾呢?他們無法進入高深的佛理,隻能停留在膚淺的層次,能靠每天念“阿彌陀佛”得到超生嗎?

基督信仰讓我們知道,人是神造的,每個人的能力都是神的恩賜,人應當發揚這些恩賜來榮耀造他的神,人不必因自己的恩賜大而沾沾自喜,也不必為自己缺乏某些恩賜而苦惱。因為給的恩賜少,將來人向神交賬的時候,神要的也少;恩賜大的,神要的也大——這個就是神的公義。因此,信主的人,可以因信神的公義而坦然無懼。他一方麵依靠神的恩典,依靠神的帶領,一方麵“盡心、盡力、盡意愛神”“並且愛人如己”。在這樣的基礎上,基督徒成為世上的光,成為“與人和好”的人。他追求的不是“成為自己的主人”——因為他有“主”,他願成為“主的人”。

這樣的人,絕不是不努力進取的人。數一數諾貝而獲獎者中基督徒的人數吧?算一算近三百年世界最偉大科學家中基督徒的比例吧,無論科學技術上,思想文化上,製度建設上,文學藝術上,哪一方麵的成就裏不是基督徒領先?您最後講了一個故事,來說明人要奮鬥,不能坐等,這其實也是基督徒的態度。美國早期曆史上,清教徒提出過“拚命地工作,拚命地節省,拚命地捐錢”。所以美國兩百多年建立了繁榮強盛的國家,而缺乏這樣精神,讓改革開放幾十年的中國,環境、資源以及人心都被大大破壞。我相信您同意這個事實吧?

最後我想說,祈禱不是自欺欺人,不是對著空氣說話,是信仰者向他所敬拜的神發出真誠的心聲。您說“應該將它轉向強化內心”,試問,一個無信仰的強大內心有什麽益處?秦始皇,毛澤東,都是內心強大的人,不是嗎?

我知道,您現在對我上麵的話可能還聽不進去。盼望您不是“強化你的心”,而是能放平你的心,仔細去讀,去想。願您有所思。

您的妹妹在她的困境中,緊緊抓著神的應許和恩典,走了過來,全教會的弟兄姐妹也與他們一家同在。在那個時候,她不是靠“強大內心”,而是把她的軟弱放在神手上,由神帶領她走過艱難。

人的恐慌,源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神的信仰,讓人對自身的存在不再迷茫。因為“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未見之事的確據”。您看看您妹妹一家,他們的生活態度何等安然?何等的滿有喜樂?那不是源於他們自己強大了,是源於他們與神同行,對現在與未來,都滿有確據,知道自己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知道自己是誰。這樣的人生,何其美好,難道您不想擁有嗎?

歡迎您繼續與我交流,我是您妹妹的一個主內姐妹

嚴行

本文轉自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xingatcanad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